一只黑色虫子正扭动着身体钻进爸爸皮肤,取下时它嘴里还叼着一块肉
端午踏青是我家乡大兴安岭的传统习俗。当天爬山回家后,我爸爸感觉下腹部侧面有点痒,还有轻微的刺痛,撩开上衣一看,发现了一个黑色的“肉揪”。500度近视的我,刚要上手摸一把,就被爸爸厉声喝止,他眼疾手快地按住了我的手:“先别抠!像虫子屁股!看着是草爬子!”
一旁的妈妈凑近一看,发现一只吸血后身体膨胀、几条腿还在吱扭乱动的黑色虫子。此时它已经一头扎进了爸爸的皮肤,正欲进一步通过身体的摆动钻得更深。
小小的蜱虫(我们家乡俗称草爬子)一头扎进了爸爸的皮肤。丨作者供图
医生用镊子和刀片,将虫完整拽了出来
我们开车载着爸爸火速赶往医院。医生撩开爸爸的上衣,一看那“黑点”便马上下了定论:“去野外了?这是蜱虫。”
蜱虫在我的家乡,被称为草爬子。儿时每年春夏之交,我们去山上疯玩前,大人都会嘱咐我们千万要注意草爬子:“被这玩意儿咬上一口,很可能会致命哩!”小孩子们大多嘻嘻哈哈,并不放在心上。所幸从小到大,我从不曾被草爬子咬过,所以这也是我出生26年来,第一次见到正在吸血、还拼命往血肉里钻的草爬子。
医生首先对叮咬处做了局部消毒,之后用镊子拽住虫身,手持尖刀片,在距草爬子身体两毫米处的皮肤处划开两个小口,随即一拽,虫子就被完整地剥离出来。整个过程只用了两分钟,果然林区的医生们处理蜱虫叮咬还是非常有经验的。
医生的镊子上夹着草爬子,此刻的它嘴里叼着一小块肉,身体还在扑腾乱动,这看得我心里一阵恶寒。医生对爸爸说:“没事了,每天用碘伏局部擦擦即可。”
好在是虚惊一场!我和妈妈放下心来。多亏爸爸能及时发现身体的异样,并赶往医院,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感染的风险。而这时,一同上山的我完全没想到,此刻就在我的膝盖窝里,还蛰伏着一份更大的危险。
家乡山水间的景色真不错,不过我很快就没有欣赏美景的心情了。丨作者供图
膝盖窝处的“蚊子包”,让我整个小腿红肿
这一趟野外之旅,我全身不幸被蚊子叮咬共超过十个“大包”。其中尤以左腿膝盖窝处的那个“蚊子包”最严重,野外归来第二日,我整个左侧小腿皮肤发烫、红肿。区别于其他的蚊子包,它并不痒,只是有点胀疼,并伴有半个指甲大小的硬结。
左侧膝盖窝处的“蚊子包”丨作者供图
第二天傍晚,左腿红肿愈发严重,叮咬伤口周围还出现了十余个小水疱,甚至已经影响到我正常走路。妈妈发现我走路姿势不对,便问我左腿的状况,我略一解释,她赶紧蹲下查看我口中的“蚊子包”,又摸又挤观察了好半天。忽然她站起身一拍大腿,责怪我怎么不早说,言语间也有点自责。
隔天一早,我们又火速赶往医院,约了同一位医生。医生让我俯卧在床上,消毒后,一边用镊子拨弄硬结,一边说:“虽然不能百分百确定,但八成也是蜱虫。”医生又问我:“之前有从腿上抠掉过虫子吗?如果挠的时候,摸到虫子身体,应该能明显感受到。”
我拼命回想了三十秒,狐疑地摇摇头。三天前挠膝盖窝时的触觉,我实在回想不起来。
医生又问:“你这两天发烧了吗?如果发烧,怀疑有感染的危险。”我赶紧摇头说没有。医生松了口气,继续用镊子挑开被叮咬的小口,检查是否有遗留的虫子尸体,但没有发现,随后他再次用碘伏消毒,覆上纱布。
我起身整理衣服时,医生终于忍不住吐槽了一句:“你们前天从医院回家后,没有全部检查一遍吗?一个人被咬了,其他人被咬的风险也是很大的。”我解释道:”我们都做了全身检查,确实没有发现。“
医生点头:“怀疑是蜱虫刚咬住你膝盖窝,你就用手把它赶走了。回去要每日用碘伏消毒,观察叮咬伤口变化,硬结和水疱会慢慢自己吸收,不用太担心。”
回家后,我们又针对全家人身上的每个“蚊子包”做了检查,好在没发现什么异常。
到了第四天,我左侧小腿部的红肿仍在恶化,硬结也更硬了。作为内科医生的妈妈担心伤口内还残存虫子尸体,便在消毒后用一毫升注射器的针头,将伤口连痂带肉全部挑开,又拨弄了一遍。我痛得揪住被单直发抖,她却乐呵呵地拍了拍我的大腿,说:“起来吧,没有虫子尸体,这下我就放心了。”而此时我已经痛得起不来了……
端午假期即将结束,为了不影响我返京,医生建议静点三天抗生素。第一天静点后,腿部开始消肿;第三天静点完成,腿部已不再红肿,伤口也开始结痂。
静点抗生素丨作者供图
算一下,从被叮咬到伤口结痂,前前后后花了八天。
回京后,妈妈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在被蜱虫叮咬后感染了重症森林脑炎,还住进了ICU病房。她心有余悸:“被草爬子叮咬真不是闹着玩的,如果碰巧草爬子携带森林脑炎病毒的话……”她顿了顿,“不敢想了,还好你没事儿。”
所以,去这些森林草地之类的地方时,一定要做好防护啊!
相关推荐
除了蜱虫,野外还有很多让人不适的虫子,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果壳病人还分享过被蚊虫咬伤后长出夸张的超大水疱的故事。
持续变大的水疱丨作者供图
1.关注下方公众号;
2.向“果壳病人”回复【虫咬】,看另一个有关蚊虫叮咬的故事。
医生点评
王芳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皮肤科 主治医师
蜱虫叮咬后果“可大可小”,严重时会导致人感染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蜱虫可分为硬蜱和软蜱,最多见的是硬蜱,叮咬人和动物的也常是硬蜱。蜱虫喜欢蛰伏在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宠物、牲畜等动物的皮毛间。每年的4月至9月,是蜱虫活跃期。
蜱虫的一生会经历四个生命阶段:卵、幼虫、若虫和成虫,每个阶段都必须通过吸血来生长发育。当其叮咬在人或动物身上时,吸血时间可长达数天,并且难以直接取下;同时蜱虫还会分泌麻痹液,使人不易察觉它的存在。不吸血时,它的个头如芝麻粒大小,附着在人体或动物皮肤表面,宛如一个“小黑痣”,吸血后虫体可增大数十倍。
蜱虫常叮咬人体皮肤较薄、容易暴露但难以发现的部位,比如头皮、耳后、脖子、膝后、脚踝等。叮咬时人一般不会感到疼痛,1~2天后,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叮咬部位局部红斑,中央有瘀点或瘀斑,严重者在瘀点周围可出现水肿、丘疹或水疱,之后可出现结节,抓破后可形成溃疡。患者还可伴有畏寒、发热、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蜱咬热”症状。
蜱虫咬伤的瘀点周围出现红斑。丨参考资料2
更值得注意的是,蜱虫可携带多种病毒、细菌和原虫,其叮咬后可能会传播多种疾病,如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媒回归热、莱姆病等等。病情较严重的患者,还可出现肺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甚至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被蜱虫叮咬后,如何科学处理是关键。一般不建议自行处理,最好前往医院,因为需要完整取出蜱虫,如有口器断于皮肤内还需手术取出,同时医生还可对被叮咬者的其他症状进行评估,以尽早发现感染等问题。
那么在没有就医条件的情况下,该如何取出蜱虫呢?在取出蜱虫时,需要用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将蜱虫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的位置夹住,以稳定、均匀的力缓慢向上拉动。不要扭曲或猛拉,更不要用手捏碎虫体,这样可能会破坏其口器并导致口器脱落残留在皮肤中。如果条件允许,也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再用尖头镊子将其取下。取出蜱虫后使用酒精或肥皂水清洗伤口及双手,检查虫体及叮咬部位,查看是否有残留。
如何取出蜱虫示意图丨参考资料3
出现以下情况也需及时就诊,并在就医时告知医生有被蜱虫叮咬过的历史:蜱虫附着已超24小时;蜱虫未被完整拔除;被蜱虫叮咬后30天内出现皮疹、发热、疲劳、头痛、肌肉酸痛、关节肿痛、出血点以及神经系统改变等症状。
此外,如果要去到森林、草原、郊外草地这样的地方,要做好蜱虫预防。预防方法类似防蚊,包括穿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携带并使用含有氯菊酯的驱蚊产品;携带蜱虫清除工具以备在没有就医条件时使用。同时,从上述地区回来后,要注意检查衣服和身体各部位,尤其是蜱虫喜叮咬的部位,以确保没有蜱虫附着;带着宠物的话也要认真检查宠物全身。
参考资料:
[1]https://www.chinacdc.cn/kpyd2018/kpydcrb/202204/t20220418_258487.html
[2]Razai MS, Doerholt K, Galiza E, et al. Tick bite[J]. BMJ. 2020 Aug 13;370:m3029. doi: 10.1136/bmj.m3029. PMID: 32816780.
[3]Due C, Fox W, Medlock JM, et al. Tick bite prevention and tick removal[J]. BMJ. 2013 Dec 9;347:f7123. doi: 10.1136/bmj.f7123. PMID: 24324215.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作者:非晚
编辑:小艾、黎小球
这里是果壳病人,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如果你有得病、看病的体验要分享,或者想讲讲自己经历的健康相关趣事,欢迎投稿至[email protected],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来自果壳病人(ID:health_guokr),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