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高温地震,一切只是巨大灾难的开始
插播一条消息:她刊x Amazing Song的包包专场直播要来了哦,我们给大家争取到了超优惠的价格!记得提前预约哦~
揪心的一周。
受强台风“杜苏芮”的影响,京津冀遭遇14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
暴雨“疯狂倾倒”72小时,三天下了两年的雨量。
图源:新浪微博
现在河北涿州受灾严重,灾后现场的淤泥有半米之高。
洪涝之后容易滋生瘟疫,全面卫生消杀成为当务之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杜苏芮”残余影响,加之台风“卡努”来袭,现在黑龙江洪水来势汹汹。
松花江下游佳木斯水文站于8月7日20时水位涨至警戒水位(79.30米),而且仍然在上涨,这次洪水编号为“松花江2023年第1号洪水”。
台风卡努还将影响黑龙江省伊春东部、哈尔滨东部、鹤岗、双鸭山、佳木斯西部、七台河、鸡西、牡丹江等地,又将迎来新一轮强降雨……
惊人的雨量冲出山区流入平原势必会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威胁。
一般雨停7-12天后水流才逐渐回归河道,平原积水更是可能持续几个月才能消退。
故在下游地区的朋友们注意密切关注汛情,早做准备,及时撤离。
在天灾地孽愈发频繁的今天,人类再也不能心存侥幸“这只是意外”,不能一厢情愿地相信“我们仍将活在太平盛世”。
而是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人类将不断接受自然更严峻的考验。
那,在下一次大灾大难来临前,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准备?
随时随地“百年一遇”
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了!
在特大暴雨往前几天,京津冀刚经历了极端高温天气,气温不断超过40度以上。
历史上北京气温超过40度一共出现过11次,而今年就占了5次之多。
图源:新浪微博
全球都在不断变热,今年7月第一周是十万年来最热的一周,7月6日更是地球史上最热的一天。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气温多次飙升到50度以上,不断有人因为热射病而失去生命。
热浪席卷全球,高温引发森林大火。
加拿大山火笼罩北美,宛如世界末日,纽约看起来像是在火星上。
加拿大山火影响到纽约
加拿大被山火烧毁的土地面积加起来,相当于一整个葡萄牙或者冰岛的面积,也相当于整个浙江省的大小。
今年5月刚果因洪水和山体滑坡造成死亡人数上升近400人。
与此同时,中国河南遭遇近10年来最严重的“烂场雨”,正好赶上麦收时节,小麦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河南小麦年产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烂场雨危机”让人们觉察到——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水深火热、洪涝灾害,还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吃饭问题。
记忆再往前倒。
今年3、4月份北京出现了10次沙尘暴,宛如《银翼杀手2049》。
图源:新浪微博
这样的大规模沙尘天气已经很多年没在北京出现过。
这一时段全国的诡异天气可概括为“北沙尘、南冰雹”。
长春在下雨和下雪之间选择了下土;广州白天数次上演“秒变黑天”,同时天降多年未见的冰雹。
今年年初,全球经历了史诗级寒潮。
我国许多地区降温超过20度,从未有过的垮塌式降温如临九寒天。
图源:央视网
去年长江流域遭遇了1961年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几乎消失。
重庆66条河流断流、25座水库干涸,嘉陵江露出了干涸的河床,当时川渝地区还在拉闸限电中。
嘉陵江干涸
全球同此凉热,去年欧洲也不好过,欧洲经历了500年一遇的大旱,目之所及,一片焦土。
法国玉米产量骤降25%,是30多年来最低,欧盟不得不一再下调粮食产量预期,遭遇严重粮食危机。
图源:知乎
再往前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河南全省超过140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00亿元,堪称人间悲剧...
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如今年年都在经历。
自然灾害更是几天一见,洪涝、雷暴、冰雹、沙尘、台风、山火、寒潮、极端高温干旱...
每个人都能体感到末日危机正在来临。
警钟敲响,而地球这一切的变化都指向那四个熟悉的大字——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才刚刚开始
无可争议,全球气温确实在以剧烈的速度升高。
2020年的数据,全球平均气温与工业革命前相比已经上升了1.1-1.2摄氏度。
不要以为1.2度是个小概念,过去地球升温1.2度要用上百万年的时间,而工业革命至今不过两百多年。
平均气温每升高1.5度,五十年一遇的极端气候发生频率将增加9倍,若温度升高2度,频率则增加14倍...
过去五十年,全球变暖造成的温室气体超大热量,相当于约250亿颗原子弹爆炸,最近更是加速到每秒相当于3-6颗原子弹。
海洋吸收了全球90%的气候变化能量,其余的分别留存在大气、陆地,以及加热极地冰盖。
而海洋如果温度升高2度,会导致以大堡礁为首的珊瑚礁全部消失。
海草、珊瑚礁和红树林是海底幼鱼躲避危险的关键庇护所,所以温度升高不仅海洋植物的减少,还严重影响生态系统、加速物种灭绝。
目前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比正常情况快了1000倍,我们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而第五次是在白垩纪末恐龙时期的小行星撞地球。
几年前国际舆论中(以特朗普为首)还存在这样的论调“地球有周期性自我调节的能力,全球变暖是白左的阴谋”。
而今切身的体验让我们无法再自欺欺人。
图源:新浪微博
但也有朋友不解,都说了全球变暖,为什么去年我们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寒潮,冬天更冷了。
寒潮其实也是全球变暖的征兆,大气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和不稳定,极端气候事件愈发频繁。
最近接连发生高温、极端干旱、超强暴雨,都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太平洋厄尔尼诺每隔几年便会出现,但叠加全球变暖便会造成更大的气候灾难。
生活在内陆城市地区的人们可能体感还不是那么明显,也就是极端天气造成工作生活上的不便。
气候脆弱地区的人们则面临迫近的生命威胁,随时担心家园被山火燎原或是海洋淹没。
农耕地区则忧虑气候改变导致一年颗粒无收,这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生计,还会造成世界的粮食危机。
2015年底197个国家联合通过了《巴黎协定》。
旨在大幅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本世纪全球温度变化限制在2度以内,进一步寻求升幅限制在1.5度以内的措施。
目前来看,增高1.5度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未来。
今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宣布:
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经到来。
其实气候变化并非衡量地球环境的唯一指标,还有9个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指标需要时刻关注和评估。
9个临界点包括:海洋酸化、臭氧浓度、淡水消耗量、生物多样性、氮磷循环、土地使用率、二氧化碳浓度、气溶胶浓度、化学污染。
譬如臭氧曾一度岌岌可危,之前空调大量使用氟利昂造成臭氧空洞,后来禁用氟利昂等化学物质,挽救了这场危机。
而温室气体排放在这9个环境指标里重要程度最高,因为它会影响到环境的方方面面。
我们国家由于人口基数大、地理面积宽广,碳排放总量占总排放量的27%,排在世界第一,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总和。
不过发达国家早在大航海时期通过殖民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而今可以将大量高碳排工厂外包,转嫁环境污染的责任。
而中国曾很长时间起到了世界工厂的作用,固然污染高碳排大,这是发展阶段不同导致的结果。
环境问题协商不是一个各国按排放量等比减少的简单的答案,而是一个生存权和发展权之间的复杂权衡,诸善排秩序。
不过,中国依然很有担当地提出了我们的环保目标,也就是新闻里经常听到的“双碳目标”。
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碳达峰意味着到达拐点,之后的碳排曲线会平稳下降。
中国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通过节能减排、推广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等方式,抵消产生的碳排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标。
我们正在积极实践双碳目标,中国其实在更多方面都具备一些天然优势。
譬如减少使用煤、天然气、石油等化学能源,那末便要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
可再生能源一个是风能一个是光能,我们国土面积大,具备发展条件。
青海甘肃内蒙可大力建设光伏板,4万平方米光伏板的电量便可与现在全国发电总量持平。
而且举国体制大力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统一调配,行动力是不容小觑的。
再如我国完善的高铁系统,铁路代替的是私家车和长途大巴,其实是非常环保的出行方式,兼顾舒适和方便,这也是国家主导建设的优势。
还有正在大力推广的电动车替代燃油车,我国现已是全球最大的电车市场。
未来我国还打算制定碳税征收计划,意味着企业甚至个人都要为碳排负起责任来。
增收碳税
当然还有很多有待提升的地方,譬如我国垃圾分类一直没有真正推广开来。
日本韩国等地的垃圾分类非常严格,他们主张这样的观念:每个人都应对自己产生的每一份垃圾负责。
日本严格的垃圾分类标准
其实把垃圾集中焚烧发电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途径,十年前我们80%的垃圾都被填埋处理。
现在全国有近30个城市的100座垃圾焚烧炉引入AI技术,每年可多发3.6亿度绿电,相当于一座中型水电站的发电量。
图源:新浪微博
而塑料垃圾最大的威胁不在于填埋损害土质,而是倒入海洋,不仅破坏海洋生态,还易被鱼类误食造成大量死亡。
所以组织“清洁海洋行动”,发明更高效的清运设备,迫在眉睫。
从无力感中挣脱出来
全球变暖当然不只是国家层面需要关心和博弈的问题,这也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这样说有些虚幻,甚至有种无力感。
不从事生产的普通人作为消费端的下游,如果市场没有提供绿色商品的选择,我们很难避免碳排。
再如点外卖、收快递确实不低碳,可是上班族并非主动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反而恰恰是没得选。
还有点奶茶,虽然都换成了纸吸管却依然用塑料杯,确实看着认知失调。
以及勤俭节约、节能减排一整年,结果富人坐一次私人飞机全抵消。
数据显示,明星坐私人飞机的平均碳排,高于普通人465倍甚至更多。
图源:环球时报
我如此微小,我个人的行为真的能对气候危机这样宏大的命题产生作用吗?
全球变暖是一个不争的必将面对的未来,除了怀抱“我们是最后一代”的心态,还能做什么呢?
我理解这样的无力感。
作为镶嵌在社会运转体系里的微小一环,个体的力量确实无法直接带来系统性结构性的改变。
但如果就这样缴械投降,主动放弃作为人的能动性,我们最终又如何诚实面对自己。
是的,全球变暖是必定的命运,极端天气只会越来越多。
所以我们不能心存侥幸,而是要做好准备,拥抱不确定性的未来。
未雨绸缪。
特大暴雨会随机降落到任何城市,所以请务必备上一些求生装备,密切关注天气,尽量远离公共交通,不去低洼处。
最近山东刚发生了5级地震,很多手机、电视都提前预警了地震,所以要了解居住地的房屋结构,懂得避险。
极端高温愈发频繁,热射病会带来真实的生命威胁,所以要习得监测体温,尤其是老年群体、户外工作者等敏感人群。
如果灾难真的发生,请和家人朋友待在一起,请和周围的社群待在一起,互相守护,生存几率更高。
我们终究是活在各种关系里的生命,所以请不要逞强,也不要吝啬,相互支持着一起走下去。
除了积极应对极端天气,当然也要面对全球变暖问题。
我们国家如此积极地投身环保事业,并不是拿来给我们浪费和挥霍的,参与环境保护,这不是一个选择,而是每个人的责任。
要相信,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决定也一定会在未来得到回响。
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持续向一个目标努力的时候,其他人也会不自觉地效仿。
因为我们会经常性衡量同类行为,并自觉不自觉地在意识和行为上做出相应调整。
不要低估微小的抵抗。
我们并非完全无能为力,我们总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如果不能放弃点外卖,那至少可以不浪费食物,可以自己准备筷勺,选择不过度包装的产品。
通勤尽量选择自行车或公共交通,减少打车,减少乘坐飞机,要坐也要选择经济舱。
如果每天必喝咖啡,可以自带循环使用的杯子,消费也是力量,用脚投票,让市场更倾向于环境友好的商品。
请从消费主义的巨大浪费里醒过来,选择二手市场,重新定义什么是酷,把二手循环引领成风潮。
环保是一种哲学,让每个人重新思考自己的衣食住行,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
它当然能成为一种兴起,一种趋势,一种潮流,吸纳进更年轻更进步更有责任心的朋友。
我们可以自豪地标记每个月少吃了多少外卖,把多少打车的路程换成了绿色出行,我们可以聚在一起建立社群,开启二手市集,共同创造新的可能性...
也许仅仅从一件小事开始坚持呢,不为宏大命题,这关乎自我赋权。
我的力量就在微小的抵抗里,这一次,下一次,每一次...
而且每个人都有着多元的身份,除了是下游的消费者,有人还可以参与设计,参与生产,或者加入公益组织,或者成为内容创作者,潮流发起人。
至少也可以是信息的传递者,把微小的抵抗延绵成潮水的方向。
毕竟就像最伟大的脱口秀演员乔治·卡林说的:
哪有什么保护地球,人家地球好着呢,地球存在了45亿年,它经历过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大陆漂移、太阳黑子、磁暴、小行星撞击 ...
人类也就存在十万年,重工业不过出现了200年,地球没事,要出大事的是我们人类自己。
拯救地球,归根到底不过是拯救我们人类自己。
所以不要过早画地为牢,不要选择庸庸度日。
今天的每一个行为,决定了未来我们想要生活在怎样的世界。
行动起来。
监制 - 她姐
作者 - 黄瓜酸啤
微博 - @她刊iiiher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她姐玩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