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物所携带的人类文明史:居然可以从阶级上升到哲学层面?公众号新闻2023-09-13 23:09导读: 作为人类无比忠实的食物伙伴,千百年来,豆类植物在人类文明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有着平凡的外表,却以非凡的能量,生长遍布地球的每个角落,不断拓宽人类食谱的边界。有这样一种食物,不论你走到哪里,都能看见它的身影。人类已经食用了它几千年。它不是别的,正是你再常见不过的豆子,也有可能,你刚刚才吃过。豆子不只丰富我们的一日三餐,它可还见证了人类漫长的历史!古罗马强大的皮索家族,就是以豌豆来命名的,而著名哲学家西塞罗的名字,与鹰嘴豆有关。但豆子与人类的“纠缠”,还不止于此。古罗马广场复原图纵观历史,人类与豆类究竟有着怎样的爱恨情仇?在“译林·天际线”刚刚上新的《豆子的历史》中,食品历史研究专家肯·阿尔巴拉为你呈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剥开历史的“豆荚”,揭开豆子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无疑是一场独一无二的,跨越时代、地域和文化的奇妙旅程。豆子,竟然还是一种身份象征?作为人类无比忠实的食物伙伴,千百年来,豆类在人类文明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甚至还一度成为一种身份象征。俗话说:“富豪不吃兵豆。”这句俗语表明,在某个时期,吃兵豆的习惯和穷人身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16世纪的英国诗人也将豆子描述为潮湿洞穴里老鼠的主食。插图《吃豆的人》。来源:《豆子的历史》事实上,不论在哪种历史文化中,只要人们能够从动物中获得蛋白质,豆类就会被当作只适合穷人吃的食物。在欧洲和北美,只有买不起肉的人才会吃豆制品。因此,豆类成了阶级的标志,是典型的穷人食物,换句话说就是“穷人的肉”。而在地中海地区,希腊人和罗马人认为羽扇豆是动物的食物,或者仅仅是最贫穷的人才会吃的食物。在美国经济萧条时期,由于肉类变得昂贵,人们不得不寻找廉价的固体营养食品替代来源,豆类便成为关注的焦点。此时,豆类带来的耻辱感更加严重,它与下层阶级或工人阶级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这种联系在美国歌曲《红男绿女》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一个打工女郎哀叹自己是“疲倦沉闷的苦工”,每天要花几个小时在廉价餐馆中向顾客分发豆子:豆子,再配上波士顿棕面包。棉豆、菜豆、牛油豆和大豆……把它们捞上来,再放进盘子里,让全世界的人都来吃——任何凡人都无法忍受。这种黏糊糊、讨人厌的绿色蔬菜叫豆子、豆子、豆子。她梦想着嫁给一个百万富翁或成为好莱坞明星,过上更好的生活,却被困在“那些嘟嘟、嘟嘟、吼叫、射击、被称为豆子的讨厌的小恶魔”里。不只是食物,还可能引发冲突?因为这种身份象征,随着历史的发展,豆子逐渐开始与特定的民族产生密切的联系。比如墨西哥人常被称为吃豆子的人,被简称“食豆佬”。一旦一个群体将豆子视为其身份的重要特征,那么这种豆子的价值就会被重新规定。此时,豆子成为一种重新与自己的民族根源建立联系的方式,或表达集体团结和自豪感的方式。含有豆类的埃及菜;此外埃及炖豆被誉为埃及“国菜”。比如说,豇豆曾经一度受到鄙视,被认为是奴隶吃的廉价食品,但后来这一食物成了美国非洲裔烹饪传统中独特而令人自豪的一部分,成为非洲人的“灵魂料理”。蚕豆更是将它的名字借给了古罗马最受尊敬的贵族家族之一费比乌斯家族。为什么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会以卑微的蚕豆为名呢?这跟古代的主要农作物和罗马人的虔诚有关。尽管罗马人拥有财富和权力,但他们还是喜欢将自己视为性格坚强的农民。所以豆子有时可能是一个虔诚的怀旧对象,也可能是对一个人的根基和故乡的提醒。最近,一场关于鹰嘴豆的有趣战斗正在展开,尤其是围绕法拉费(炸鹰嘴豆丸子)这一食物。 以色列人声称这是一道国菜,因为它在以色列很受欢迎,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巴勒斯坦人声称,就像这片土地本身一样,这道菜也是“偷来的”,因为它在该地区流传了数百年,理所当然地属于阿拉伯文化。对于这两个民族来说,像食物这样简单的东西也可以被赋予深刻的政治情感。它们不再仅仅是属于农民的低级食物,还是一个事关民族自豪感的问题。豆子,竟然还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梭罗曾经在《瓦尔登湖》中立下“我决心要了解豆子”的FLAG,这绝非偶然。豆子不仅是一种食物或者身份象征,它甚至还能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本《豆子的历史》,还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人们对豆子的态度,比如人们为什么会回避或接受卑微的豆子。对于豆子,雅典哲学家芝诺就金句迭出:“一个明智的人总是理性行事,并为自己准备好兵豆。”据说为了显示自己的谦虚,他曾提着一罐兵豆走街串巷。还有人将豆子视为实现自我约束的工具。因为豆子是质朴的象征,也是苦行僧式节俭饮食的一部分。犬儒哲学派是古希腊提奥奇尼斯创立的一种哲学流派。据说为了证明食物并不重要,他曾经试过食用生牛肉和生吞章鱼。为了表示对美食的蔑视,这一学派的人还吃羽扇豆,也许这样他们就能在公共场所制造出足够的屁来吓跑人们。许多人认为犬儒主义者疯了,但疯狂可能会带来一种反常的神圣扭曲。哲学家和豆子之间的联系确实令人困惑,豆子与信仰文化之间的联系更是源远流长。美国西南部的阿那萨齐豆,以现代印第安人对祖先的称呼来命名。它由考古队发现,并由一些大胆的商人经过营销包装推向市场,并引起了轰动。抛开营销手段不谈,阿那萨齐人后裔的信仰文化中也有豆类的身影。年轻男孩的启蒙仪式“波瓦穆亚舞”(又名“豆舞”)会在2月份举行。村子里的男人打扮成卡奇那神灵,成为人类灵魂的化身;在仪式上,这些男人吓唬并鞭打孩子们,然后把在地下礼堂里种植的发芽的豆子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并教导他们履行社群成员的职责。豆子背后的故事与秘密,还远不止这些,一起在这本《豆子的历史》中打开新奇的世界吧!《豆子的历史》【美】肯·阿尔巴拉著范凡 译译林出版社2023年5月 出版本书已在赛先生书店上架,欢迎点击图片购买蚕豆、豌豆、大豆、花生……每一颗豆子里,都隐藏着人类的文明变迁;豆芽、豆腐、味噌、烘豆……每一种文明中,都孕育了特有的食豆文化。在生活拮据的穷人心中,富含蛋白质的豆子是肉类食物的完美替代品;在现代人心里,不起眼的豆子是转基因尝试中饱受争议的实验对象。 在这本趣味盎然的书中,我们将跟随豆子的步伐,窥探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豆类间的爱恨情仇。作者简介:肯·阿尔巴拉(Ken Albala), 美国太平洋大学历史教授和食品研究专家,《食品文化与社会》期刊编辑。他著有《文艺复兴时期的饮食权利》《早期现代欧洲的食物》《1250—1650年的欧洲烹饪》《宴会:文艺复兴晚期欧洲的宫廷用餐》等著作,参与编辑《世界食品文化百科全书》。 译者简介:范凡,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河北省昆虫学会副秘书长。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