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小淤青酿大祸患 13岁女孩就这么死了……
[温哥华头条Vancouverheadline 编辑]
这锅该不该医生背?
本文授权转载自:这里是美国
微信号:America-hq
最近,全英都在热议一项新规则——“玛莎法则”。这个法则的背后,是一个13岁小女孩的生命……
上面这个笑容灿烂明媚的小姑娘叫玛莎·米尔斯Martha Mills,小小年纪的她对很多东西充满热情,梦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作家或工程师。
然而,两年前一次小意外的出现,让这一切都不可能再实现了。
2021年的夏天,玛莎和她的家人一起在威尔士悠闲度假。一天,从沙滩玩完回去的路上,骑着租来自行车的玛莎不小心摔倒了,车把的一端重重撞到她的腹部,留下了一块O形的瘀伤。
在被送往当地医院的急诊后,医生发现玛莎的胰腺破裂了。
玛莎的父母又把她转到伦敦国王学院医院,这里是全英最好的、也是治疗儿童胰腺伤最专业的医院之一。
送到这里后,玛莎的父母轮流陪护在女儿身边。旁边人一直在告诉她们,玛莎在这里可以接受到全世界最好的医疗,她很快就能回到学校的。
话说回来,胰腺破裂虽然有些棘手,但也不算是什么闻所未闻的大伤。
毕竟,此前在这家医院里从没有一个孩子因为这个病去世的,这也让玛莎的父母感到一些安慰。
然而,就在住院几周之后,玛莎感染了。又过了几天,她的情况更加恶化,血液开始通过插在她身上的管子倒流,血浸透了她的床单;同时,玛莎还出现了发烧、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症状。
其实玛莎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医生已经知道是患有败血症了,但并没有告知父母,而是宽慰他们说出血是感染的正常副作用,她的凝血能力略有下降。
其实当时护士在意识到了玛莎情况的危险,认为她应该被转入重症监护病房,不过这一想法并没有实现。
一是医院里的层级制度就意味着,这里的资深医生不会听取护士的意见;二是病房里的医生认为将孩子从这里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的话,则代表自己能力不足。
就这样,玛莎的情况还在恶化中,最后还是玛莎妈妈自己提出女儿是不是患上了败血症,因为当时马上就要进入周末假期了,担心女儿会在假期中出现败血症休克,但依旧没有引起医生的重视,他们依然在假期查完房后回家过周末了。
后来,玛莎出现了低血压、发烧、心率过快和皮疹的情况,这些都是败血症的表现,但令人费解的是,她依然没有被转送到有床位的重症监护室,但妈妈提出意见时,护士还跟她说要“相信医生”……
就这样,在周一的清晨,玛莎开始抽搐了,躺在床上的玛莎对妈妈说,她感觉自己就快要走了,她已经被抛弃太久了……
这时医护人员才决定将她转入重症监护病房,但早已为时已晚——因为感染性休克的玛莎,再也没有醒来。
这时距离她14岁的生日还有几天,她却再也没机会过了。
而且回过头来看,这本就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啊,眼前这一切让玛莎父母难以接受。
玛莎的父母称自己当时也是被蒙在鼓里,对于伦敦国王学院医院的医生拿自己孩子的生命冒险这个做法,他们表示非常愤怒,“我相信如果是他们自己的孩子处于玛莎的位置的话,他们永远不会冒这些的险”。
玛莎的妈妈是《卫报》的一名编辑,她曾采访过一些很出色的医务人员,他们善于倾听,在诊断时也会考虑患者和家属的话。但在玛莎去世后,有一些医生对她说,医生也是人,有人傲慢,有人聪明,有人懒惰,有人听不进任何建议。
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和医务人员的建议,她得出最终结论:任何担心事情会出错的患者都不应该感到害怕,所有医患之间的对话不应该都以“医生最了解”而告终。
在玛莎去世后,她的父母致力于推动在整个医疗服务系统实施以她的名字命名“玛莎法则”(Martha's Rule)——即如果患者及其家属认为有严重关切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时,他们有权询问其他高级医生,得到第二医疗意见。
无独有偶,下面这个年轻女孩名叫曼迪·劳伦斯Maddy Lawrence,她在一次橄榄球比赛中髋关节脱臼被送往医院。
这一点点并不致死的伤,却因为医护人员的忽视,最后女孩被败血症夺去了生命,“她痛苦的叫声和我们的求助只是换来了止痛药,而感染的进展却没有被医护人员注意到”。曼迪的尸检报告显示,她的死亡是“疏忽造成的”。
据报道,在英国每小时就有5人因为败血症而失去生命,一年就是48000人。而这其中大概25%的死亡,本是可以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避免的。
目前,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正在引入玛莎法则,以确保患者有权听取第二意见。
如今,玛莎和曼迪的生命已无法挽回,只希望不要再有类似的遗憾和悲剧出现了……
欢迎关注北美报告视频号
(进入视频,点击账号头像,加关注)
注:为了及时收到我们的推送,请至本号首页点击右上角,将公众号加星标,感谢诸位读者。
本文所有内容未经版权方许可,请勿转载。
来源:这里是美国
责任编辑:林伯儒
平台:温哥华头条
微信ID:Vancouverheadline
请点“赞”和“在看”,赏小编一朵小黄花~
有话随便说,长短随意:[email protected]
↓ 点击“阅读原文” 更多精彩尽在加拿大乐活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