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说让用户吃上便宜猕猴桃,京东做到了吗?
在《中华家庭诗词擂台赛》上,主持人问九岁的云南牧童崔思敏:有什么你在诗中读到过,但从来没吃过的东西吗?
小朋友认真地想了想,说:苏轼诗里的东坡肉,还有荔枝。
主持人又确认了一遍:你没有吃过荔枝吗?
崔思敏摇了摇头。
九岁的放羊娃,在电视节目上,用充满向往的语气背起“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满座都有瞬间的沉默。这是个很多人都已不太熟悉的世界。但“中国还有很多家庭没有吃过xxx”,却是个让我有些熟悉的句式,它让我想起了一年前的刘强东。
2022年的11月20日,京东半年一次的管理培训会,是后来被业内公认这几年京东最重要的一场会议。刘强东面向所有高管强力输出3个小时,核心是京东要重拾低价战略,其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刘强东说,京东应服务多层次的消费者,既要考虑有钱人,也要考虑普通人。中国还有很多家庭没有吃过猕猴桃,如果能让它们买到几块钱一斤的便宜猕猴桃,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零售业没有秘密,把价格打下来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但中国电商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还能有多少成本空间,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刘强东这话固然让人印象深刻,但京东做不做得到,市场上基本都只做观望。
时隔十个月,在一个9岁放羊娃的提醒下,我突然想要探究一下,所谓的让更多人吃上便宜的猕猴桃,京东做到了吗?中国的电商平台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到底还有多少成本优势,又会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如何掀起新一轮的价格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自古以来,能否让最普通的人吃上某一种水果的核心要素,却从来没有变过,那就是价格与成本。
放在唐代,一颗新鲜荔枝从岭南到长安跨越2100公里,运输成本比等重量的黄金还要高,几乎只有皇家才负担得起。而到了现代,交通和物流的革命让运输和售卖成本不断降低,才终于有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很清楚地把生鲜水果的成本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产品自身的基础成本。二是产品的运输流通成本。再加上电商特有的流量获取成本。这三部分构成了电商平台产品的总成本。想要找到几块钱一斤的猕猴桃,价格空间无疑要从这三个部分中找出来。
在京东上搜索猕猴桃,前几页价格最低的商家是“中国特产·西峡馆”。西峡猕猴桃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京东上的特产馆又都是当地相关部门批准、京东平台认证的企业,品质和服务有足够的保障。
这家店里的最低价是9.9元15枚猕猴桃,9月9日京东9.9超省日当天,补贴后的价格达到了6.9元15枚。
这是一个相当有竞争力的价格,如果有人从未吃过猕猴桃,6.9元15枚的水平,无疑已经把品尝这份曾经的“贵族水果”的成本,下压到了足够低的地步。
9岁牧羊娃崔思敏爱上诗词的契机,是一个储存了5首古诗词语音的大耳朵图图玩具,售价25元,足够买54枚这样的猕猴桃。
只要有快递的地方,基本上已经可以实现猕猴桃自由。而如果想要追求更好的体验,甚至想拿去送礼,店里也有100g-130g的“体面大果”,卖相足够诱人,价格也有不错的竞争力。
能做到这个价格,不是简单的某一方面做得好,而是产供销合作的典型。
分拣、预处理、包装,都是猕猴桃供应链上不好省去的步骤,那就需要产地就有标准分拣线,以及包装、预处理等一条龙都能覆盖的企业。
西峡馆的猕猴桃能做到9.9元15枚的水平,就跟它自身有两条标准分拣线有很大的关系。加上西峡地处河南温带和亚热带的交界区,是中国开展猕猴桃人工栽培最早的地区,气候适宜,当地种植面积超过4000亩,有地也有技术,产品自身的基础成本比较低,这才能做到这么低的价格水平。
河南西峡县丹水镇猕猴桃园,图片来源:西峡县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根据西峡馆负责人韩东升的说法,这个产品的活动他们准备了大约半个月,活动时间28个小时,卖了3.6万单,48小时之内全部完成了发货,这又要求其有非常成熟的运营和成熟的快递经验。所有条件综合起来,才最终实现了刘强东一年前所说的,“让用户吃上几元钱一斤的猕猴桃”的愿景。
这种合作模式之下,产地商家通过帮助构建了自己的全套生产、预处理、包装、分拣体系,培养了自身的纵向扩展能力,同时能够直接链接到消费者端,极大地缩短了供应链的环节。
更有意思的是,实现了价格优势的京东,野心显然不止于此。
电商平台间的品质战争
如果你仔细去查看西峡馆的猕猴桃商品规格,就会发现一个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价格体系,最小的50g-70g果9.9元15枚,最大的130g-180g果常卖价是39.9元5斤。中间还有90g-110g和110g-130g的档位:
这些猕猴桃品种一样,产地统一,发货用的是同样的快递,包装则是统一的标准,直接影响产品好吃不好吃的条件,和对应的服务,都不存在差异。差异只有克重和果子的大小。
错落的价格背后,对应的是不同的需求。尝鲜的,自己吃的,送礼的,一目了然。标注极其清晰简洁,从最低价到最高价几个档位构成了相当工整的产品矩阵,但服务和包装则保持了完整统一。
实话讲,我做生鲜电商产品的调研,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过这么覆盖全面,而且清晰简洁的产品价格体系了,标准到堪称我等强迫症的福音。
在去年末那场会议结束后不久,京东就确定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低价战略。但这一轮的低价战略,和以往互联网盲目烧钱的粗放式价格战完全不同,它不做简单粗暴的降价,而是在自营端推动供应链降本增效,省下来的钱让利给源头和消费者;在三方商家方面则大力扩充低价商品的供给,同时保证一定的品质服务底线,用赛马的办法让高性价比商品胜出。
简而言之,以前京东上只有39.9元15枚的猕猴桃,不卖9.9元15枚的猕猴桃,但现在京东全都卖。而且不光要卖全价格的产品,它还在试图构建一个趋向于标准化的价格体系,想把价格档位的标杆产品做出来,帮着你弄清楚自己的需求,做好透明的价格标杆,让你少花冤枉钱。
这是个相当困难的活儿,一般人想都不敢想,但对消费者和农户来说,都是个很大的好事。
在经历数年的竞争之后,电商平台们大多得到了自己的固定客群,比如拼多多市场相对集中在下沉市场,而京东的客户群体相对偏向中高端一些。但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各自“大本营”里的蛋糕,早就被消化得七七八八。还想增长,就只有向新的客群去要。
市场就这么大,人就这么些人,电商平台们早晚短兵相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京东从高向低的兼容,做起来比拼多多从低向高的上攻,要显得轻松一些。
一是京东有自营物流和完整的服务体系,在同等价格下所能给予消费者的保障,是其他平台恐怕很难达到的水平。
还说西峡馆的猕猴桃,虽然是第三方商家,有全网最低的价格水平,但实际上京东依然会定时去商家的仓库和基地进行审核,审核的内容包括冷库、标准化分拣线等是否达标,还会对果子进行抽检。
莱阳秋月梨是另一个案例。这个产品是农特产节在9月14日-16日的主推品,根据其直播信息,是京东跟莱阳政府方面直接进行的合作,活动当天的价格做到了每斤6.9元,直播也设在当地的市场里,价格透明,且明显低于同产地其他平台的价格(每斤9元左右)。
但一,保证了产地的真实。新疆的库尔勒香梨一年产40万吨,但市面上流通的“库尔勒香梨”每年都有120万吨,假的比真的还多一倍。但消费者买到觉得不好吃,就只会觉得库尔勒香梨不过如此,消费者没有义务做这个辨别,品牌却会被严重伤害。
但京东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产地保护,对产地的标注都要提供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你不是产自当地的,还要标当地的标识,会被直接下架甚至处罚关店。
二,京东目前还实行产地买手制,派驻采购和品控入驻产地,来对质量进行监管,还会配套进行快递的跟进,而其它平台在产地大多只有采购,没有品控。根据西峡馆的负责人韩东升提供的数据,第三方快递的坏果率一般在3%-5%,而采用京东物流的坏果率则明显低于这个数字,有些客户甚至会在售前直接要求采用京东快递。
另一方面,京东的客服对问题的反馈率可以达到100%,京东对第三方商家的反馈率也有一定要求,而绝大多数以第三方商家为主体的平台客服都是来自于商家自己,处理率远远达不到相应的指标。
我在和京东负责农特产方面的员工聊天时,对方甚至笑言说,某种程度上他们应该感谢其他平台。在他遇到的客户中,甚至有些人是为了追求更放心的品质和服务,一步一步从其他平台迁徙到京东,并最终成为铁杆用户的。
经历过二十年电商时代的中国的消费者,追求的也已经不只是普通的低价,而是包括价格、质量、服务等等在内的综合性价比。消费者的胃口被养刁了,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京东是一件好事。一旦进入横向的性价比对比,京东在服务层面的优势几乎是无人能及的。
与5亿农民有关的供应链故事
在中国的舆论场,有一条默认不能触碰的红线,叫做:农民那头的利润不能去压。但在收货的终端市场,有的经销商和批发商却会联合起来忽悠农户。
在收货开始的时候,A先去和农户抬价,假设给出一个6元的单价,但此时市场刚刚开始,大多数人不会马上出手,而是会观望;此时B又来继续抬价,说我可以7元收货。一抬两抬,农户的预期就被拉高了,于是错过了中间按照市场价5块钱收货的正常经销商。
但农产品的成熟时效性太强,等也等不了多久,到了时间你不卖也得卖。于是两周后,C来了,说你的货只能卖3块钱,农户慌了,再去问市场价,发现最开始两个人说的全是错的,一着急,两块五就卖给了C。其实ABC是一伙的。
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欺骗农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相对标准的价格体系,帮助的不只是消费者做价格锚定,也方便农户得到透明的价格信息。
京东这类体量庞大的电商平台,在点对点进行助农收货的时候,几乎可以起到一个价格标杆的作用,体系完备而透明,而且给出的方案都留出了给农民的利润空间。
另一个经常遇到的陷阱,是一次性的补贴政策。有些平台或大商家为了获客,做活动的时候几乎是不计成本的,把价格做得极低。看起来农户卖出了货,用户也买得便宜,但这种补贴是不可持续的,第二年一旦平台抽身,当地便会陷入困境:像去年一样的价格要亏钱,涨价了消费者又不认账,而且长远来看,一个产地的健康的价格体系被破坏了,很难修复。
京东目前几乎没有做过类似的政策,而基本选择和当地合作,把能力教给当地的产业和政府,在全国布局了大量京东农场和一系列的智能供应链中心,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手段,通过对病虫害的检测,土壤检测,利用IOT的手段,提升当地生产量和品质。涉及到苹果、沙棘、杂粮、茶叶等等。还做了配套的全流程溯源。
比如新疆喀什的西梅,非冷藏条件下一到两天就会坏掉,但产区又格外远,储存条件又比较差,所以即使口感极好,且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也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发展。
京东后来去新疆和当地合作一起建了智能化供应链中心,进行冷藏和一体化的分拣、包装、代发,帮助当地农户的收益提高了5-8个百分点,消费者端还没有明显的价格上升,而且几乎两天就能收到货。几乎所有的利润空间都是通过供应链的优化,环节的缩减“抢”出来的。
另一个典型案例来自修文的猕猴桃,在京东的牵线下,产地端和加工企业进行了非常成功的合作。
修文猕猴桃的种植区分布在1200米海拔的高山上,生长环境造就了营养成分比较高,但是很少有消费者知道它。京东把伊利和修文的猕猴桃牵上了线,利用修文的猕猴桃制作安慕希的猕猴桃味酸奶,并达成合作,在包装上每一瓶都写上了修文猕猴桃的品牌,一方面拓展了销路,另一方面则打响了修文猕猴桃的品牌。
京东的生鲜部门,类似的案例有太多。刘强东在去年那场会议上的发言,以及这一年来的做法,正呼应了那个九岁牧童的渴望。
结语
助农,绝不是搭个平台、开个网店那么简单,背后的环节太多太复杂,少一个环节整个链条就无法正常运转。
京东零售CEO辛利军说,京东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自身的技术积累和数智化供应链体系,打通全产业链,反向推动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产品的品牌化,以及产业整体的数字化升级。
减少供应链的环节,提高供应链效率,加深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合作,是京东从始至终就一直在讲述的故事,与一直追求的价值。
相比一些纯流量平台型的互联网企业追求轻,追求快的模式,京东做事的方式,更加贴近于一家踏踏实实做零售的实体平台。这是一家一直就以供应链效率提升为核心商业模式的公司,几乎从不准备投机取巧,一直试图以提升自身和社会整体的物流效率为目标。
2013年,刘强东发动过一场注定铭刻于中国商业史册的价格战,以网络平台对供应链环节的优化,实现了成本的优势,发起了对传统供销体系的一场革命,彻底重塑了整个家电行业的商业逻辑,极大推动了行业从线下到线上的渠道变革。
2023年,京东的低价战略,依然在践行同样的理念:通过自身成本效率的优化,来帮助农户端和消费者端实现双赢,寻找产业变革的机会,进而获得自身的增长。
刘强东有一个关于增长的公式,他认为产品、服务、价格综合起来,远远大于客户预期,才能实现增长。这个公式今天适用,而且在可预期的未来里,也将长久地适用下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