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刺刀

财经

图:kigimura

肉眼可见的——

随着华为推出高端手机等,芯片的关注度又重新变火。

a股股民还挺辛苦的,时不时加强学习。

我最近呢,就出于学习在看一本书:

《芯片战争》

作者克里斯·米勒。

原本就是随意看看。但看完后觉得这书还不错,可以推荐下。

很通俗,很有意思

从50年代的起源,写到了最近的中美芯片大战。

详细叨叨了现在世界芯片技术的格局。

看完之后,我把很多历史事件都串起来了。也更深地理解了,为什么EUV光刻机这么重要;

为什么中国被卡脖子卡得这么厉害;

为什么美国要坚决封杀华为。

等等吧。

看了之后有很深刻的宿命感。

一切仿佛在进步,又好像在轮回。

芯片至关重要,它是现代许多电子产品的“大脑”。

书中提到,80年代,美国芯片行业曾经受到非常大的威胁。

最大的对手是:日本

大家都记得,日本当年开发了一系列的电子产品,比如随身听,游戏机等等...风靡全球。

日本当时的人力成本低、创新能力又很强。

产品又好又便宜,芯片产业发展很快,各种技术上都领先美国。

把美国同行挤兑得都快绝望了。很多芯片公司被迫关门大吉。

有意思的是!

这时候日本人也飘了。

觉得老子天下第一,开始不服美国了。

憋不住想挑衅。

比如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有一次就美国同事说——

军事上我们不行,但在经济上,我们可以战胜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不止私下说说。

他还跟日本一个激进政客写了一本书,叫——

《日本可以说不》

这种书很口水。

大意就是美国不行了,产品做得不好,日本更厉害等等。

合写这本书的政客,后面还写了《日本可以再次说不》。后来成为日本知名政客,很多中国人也听过他的名字。

扯远了。

书被翻译到美国后,引起美国产业界哗然。

这不是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么?

于是坚决封杀,各种限制日本芯片进口、打官司诉讼。

为了对抗“日本威胁”,当时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AMD等公司,联合起来游说美国政府,要制裁日本芯片。

甚至不惜代价,扶持韩国的芯片产业。

因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这是三星能够发展起来的历史原因之一。

看了之后很感慨,这不和华为一模一样么。

从学习先进技术、到赢得全球市场,再到巨资投入研发、挑战美国科技领袖地位。

然后被制裁封杀

这完完全全是一个凶狠拼刺刀的行业。

哦,也有不太一样的地方。

按作者的观点,虽然中国芯片的发展很快,让美国人围追堵截。

警惕得不行。

但,中国目前在芯片上的整体实力,远远不如当初的日本(仅书中观点,非我观点)

书里说——

到1990年,日本公司已占了全球芯片制造工厂和设备投资的一半。

日本有自己的光刻机、有核心技术,有各种创新、品牌。

对美国高科技的打击是“撕裂式”的。

但国内呢?

书里给了一组数据——

在整个半导体供应链中,综合芯片设计、知识产权、工具、制造和其它方面的影响。


中国大陆公司的市场份额为6%。而美国公司为39%....几乎所有中国大陆生产的芯片,都可以在其他地方制造。


咱们还差得远呢。

书里提到了,为什么中国被制裁得这么厉害。

别人要卡你脖子,就一定会卡住。

作者反复强调,因为——

芯片是最不能独立发展的行业。它太高科技,涉及到上万个环节。需要不同国家协作。

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比如光刻机,是生产高端芯片的关键。

“芯片的一半是光刻机”

现在的最高端的光刻机——EUV光刻机是荷兰人生产的。

一家叫阿斯麦的荷兰公司。

阿斯麦没法独立制造,一台EUV光刻机有几十万个部件。得由几千个供应商来提供。

些供应商有的来自于美国、有的来自于德国、日本、台湾...

大家联合在一起,才能生产得出来。

且——

光刻机的诞生,是了几百亿美元,用几十的时间才研发出来的。

堪称人类智慧的集合体。

现在一台光刻机的成本超过1亿美元,且需要厂家的不断维护。

是一整个生态系统。

按作者的观点,是不可能靠单人力量硬生生搞出来(嗯,这是作者观点)

路漫漫,还是要加油啊~

总之,看看这本书,对于立体地了解芯片产业很有帮助。

读起来很精彩,也很通俗。

ps.

关于芯片,我之前大概聊过。

如果看好行业,对相关公司感兴趣。

可以看看两类ETF。

1、科创50ETF(588000),成分股是科技前沿相关的国内企业。它算是宽基ETF,但含芯量挺高。

2、芯片ETF(159995)。

第2个就更垂直专注了,成份股是国内知名的芯片半导体公司。

588000和159995是相关ETF里,成交量最大的两只。

对了,芯片基金,第一重仓股通常是中芯国际。

这家公司在《芯片战争》这本书里也有提到,但篇幅比华为少很多作者点评它造能力远远不如台积电。

但也算是成功典范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