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曼·鲁西迪出版回忆录讲述遇袭经历,J.K.罗琳母校开设魔法与神秘学硕士学位 | 文化周报
撰文 | 实习记者 李彦慧
编辑 | 黄月
每个周六,“文化周报”向你汇总呈现最近一周国外文艺圈、出版界、书店业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周,我们关注作家萨尔曼·鲁西迪将出版讲述自己去年遇袭经历的新回忆录、J.K.罗琳母校开设魔法与神秘学硕士学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计划建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等内容。
当地时间10月11日,出版商企鹅兰登书屋(Penguin Random House)宣布印裔英籍作家萨尔曼·鲁西迪(Salman Rushdie)的新回忆录《刀:谋杀未遂后的沉思》(Knife: Meditations After an Attempted Murder)将在2024年4月出版,该书将讲述作者本人2022年遇袭被刺伤的经历。
被袭后的萨尔曼·鲁西迪(图片来源:鲁西迪推特)
2022年8月,鲁西迪在纽约的一次活动上遇袭,腹部、颈部等多个部位被刺伤,在接受紧急手术后还在医院住了六周。此次事件导致鲁西迪的右眼失明、部分手指的指尖失去知觉。涉嫌刺杀鲁西迪的男子哈迪·马塔尔(Hadi Matar)已被指控谋杀未遂。
鲁西迪的最新作品《胜利之城》(Victory City)于今年2月出版,但该书写于他遇袭之前,《刀》是他遇袭后写的第一部作品。此前,鲁西迪已在不同场合透露过自己在写关于遇袭经历的书。今年2月在接受《纽约客》采访时,鲁西迪表示自己对于是否写遇袭事件还有些犹豫,好像“那次遇袭事件本身迫使我写下整个经历”。6月,他在英国海伊文学节(the Hay literary festival)上透露,这部关于遇袭经历的作品只有薄薄几百页。“要写这本书并不容易,但为了做其他事情,我必须克服这件事(遇袭)。否则我无法开始写另一部与此事无关的小说,”鲁西迪说,“所以我必须面对它。”
《刀:谋杀未遂后的沉思》
(Knife: Meditations After an Attempted Murder)
鲁西迪曾告诉《纽约客》,事件发生后,他努力避免让自己陷入“指责和痛苦”之中,他决定“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日前,他通过企鹅兰登书屋发布声明称,《刀》“是一本我必须要写的书,是对发生的一切负责的方式,也是用艺术回应暴力的方式”。企鹅兰登书屋首席执行官尼哈尔·马拉维亚(Nihar Malaviya)认为《刀》是一本“尖锐的书”,“提醒我们文字的力量,可以让我们理解不可理解之事。”他也为鲁西迪决心讲述自己的故事、重新回到他热爱的事业表示了祝贺。
现年76岁的鲁西迪已出版十余部小说,在国际上享有声誉,他的第二部小说《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曾获1981年布克奖,该书又在1993年和2008年分别获25周年、40周年布克特别奖(The Booker of Bookers)。1988年,他的小说《撒旦诗篇》(The Satanic Verses)出版后,书中涉及伊斯兰教和穆罕穆德的一些内容被认为“渎神”,次年伊朗原宗教及政治领袖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发布了要求处死鲁西迪的法特瓦(伊斯兰教令),并开出了数百万美元的悬赏。此后,鲁西迪生活在英国政府的严密保护下,直到1998年伊朗撤销了对他的死亡判决。即便如此,他仍然时不时受到死亡威胁。2012年,鲁西迪出版了回忆录《约瑟夫·安东》(Joseph Anton),讲述了他在《撒旦诗篇》出版后多次受到生命威胁并四处躲藏的经历。
《约瑟夫·安东》(Joseph Anton)
相较上一本用第三人称讲述法特瓦发布后遭遇死亡威胁的回忆录《约瑟夫·安东》,这本新回忆录《刀》的叙述视角也许会不同。“我不觉得这是第三人称的故事——当有人拿刀捅你时,这就是第一人称的故事。这是一个以‘我’的视角展开的故事。”
据BBC报道,《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的母校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将于2024年9月开设“魔法”相关课程,学生们修读完为期一年的课程后,将获得“魔法与神秘学”(magic and the occult)硕士学位——这也是英国首个魔法与神秘学学位。
埃克塞特大学魔法与神秘学项目的负责人艾米丽·塞洛夫(Emily Selove)教授表示,由于最近学术界内外对“魔法和神秘学”的兴趣激增,学校才考虑设立了相关学位。据悉,该课程将探索世界各地的巫术和魔法的历史及其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历史、文学、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心理学、戏剧和宗教方面的学者将展示魔法在东西方的作用。塞洛夫告诉BBC,学位课程将“从新的角度看待科学、哲学、宗教和文学的历史”,其核心是“去殖民化、探索另类认识论、女性主义和反种族主义”。
埃克塞特大学(图片来源:alamy)
近几十年来,有观点认为,对现代人而言魔法和神秘学并不重要,相关研究也逐渐势弱。但塞洛夫告诉《卫报》,设魔法与神秘学硕士学位的做法将“扭转这一趋势”。学术界越来越意识到,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历史、科学史、哲学史、宗教和文学中涉及魔法与神秘学的文本都“被系统性地忽视了”,这也将重新审视“西方是理性与科学之地,世界其他地方是魔法和迷信之地”的假设。同时她也指出,即使仅是粗略观察我们自身以及身边人,也会发现“魔法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例如佩戴幸运珠宝、碰碰木头以求好运等等做法,以及民间习俗、塔罗牌、水晶球的流行,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塞洛夫认为“负责任的学者应该认真对待这些现象”。
《卫报》报道称,自埃克塞特大学宣布将设魔法与神秘学硕士学位以来,有不少人表示对该学位感兴趣,目前学校已经接到了一百多份相关咨询。学校表示学生修读的课程将包括西方文学和艺术中的龙(Dragons in western literature and art)、亚瑟王传说(The legend of King Arthur)、古文学等。通过学习相关课程,学生将具备“创造性思维、分析思维、好奇心、终身学习”等能力,为他们毕业后在教学、咨询、博物馆、图书馆等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宣布,将在2025年建立首个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的计划,旨在提高公众对走私文物的警惕以及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每件被盗的文物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历史,但在文物从保管者那里被盗走之后,相关研究再也无法展开,它们面临着被公众遗忘的风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Audrey Azoulay)说,“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些被盗文物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让大众能够再次接触、感受、认识这些文物。”
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概念图(图片来源:Kéré Architecture)
据悉,该博物馆预计耗资250万美元,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刑警组织共同建设,后者的数据库中记录了世界各地博物馆、考古遗址等地超过5.2万件被盗文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要到博物馆开幕前他们才能确认首批“藏品”。《卫报》报道称,建成后,游客能够在该虚拟博物馆内“穿行”,查看被盗文物详细的3D图像,而每件文物都将配有来自所属地的说明以展示其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文化事务的助理总干事欧内斯托·奥托内(Ernesto Ottone)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这些被盗文物是真实存在的,博物馆只是“以虚拟的方式展示文物”,讲述背后的故事,“(这)不仅能让年轻人了解到某些文物是在他们身边的地区被盗的,还有助于找回被盗文物,帮助呼吁文物归还,”奥托内说。他还指出,随着时间流逝,一般博物馆里藏品的数量会增加,但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却正好相反——他希望里面的藏品越来越少,希望文物能一件一件找回来,直到博物馆“关闭”。
获得202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建筑师弗朗西斯·凯雷(Francis Kéré)将承担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的设计工作,他认为文物体现了一种”我们无法描述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还在于它展现的文化”。凯雷设计了一个可以延伸的虚拟“斜坡”,它除了是连接地区、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全球网络外,还将展示600件开幕藏品。目前,凯雷已经与网络开发人员合作,试图将他的设计概念转变为现实。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实习记者 李彦慧,编辑:黄月,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