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神秘的国家,能和中国PK的只有它
人们说
她的建筑如此宏伟
四五千年前怎么可能有这种智慧
一定是外星人造的
(请横屏观看吉萨金字塔群,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人们说
她的仪式那么诡异
四五千年前的尸体怎么可能保存下来
一定是诅咒
(图坦卡蒙金面具,古埃及国王的木乃伊一般头戴面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
这里是
古埃及
一个极其早熟的文明
5000年前
中华文明刚刚苏醒
她已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最早的文字符号
及沿用至今的第一部一年365天公历
(请横屏观看哈托尔神庙象形文字,与古埃及同时期的文字还有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然而,这也是
古埃及
一个疑云重重的文明
1400年前
隋唐鼎革之际
她就已销声匿迹
留下的遗迹成了人人口中的
巫术、迷信、外星
甚至不存在的虚构文明
(1963年版电影《埃及艳后》,古埃及亦成为影视剧、漫画的热门主题,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古埃及?
她究竟发生过什么?
为何如此神秘?
天赐的奇迹
古埃及最初的神秘感
来自一条神秘的大河——尼罗河
它位于撒哈拉沙漠东北部一角
为一望无际的黄沙所隐藏
7000年前
一支撒哈拉族群正在寻觅它的踪影
由于气候越来越干旱
他们原来定居的地区河床已经干枯
只得举家迁徙,另寻水源
(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曾是一片草原,公元前4900年左右重新回归荒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相传东部有一片适宜生活的河谷
为此他们横穿撒哈拉
向东迁徙
翻越了沙丘
穿过了荒漠
(黑色沙漠,公元前7500年起,曾有撒哈拉族群夏季短暂到过尼罗河河谷,再返回撒哈拉西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最终
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出现在他们眼前
尼罗河
世界第一长河
全长6650公里
流经坦桑尼亚、布隆迪、卢旺达、刚果、
乌干达、苏丹、南苏丹、埃塞俄比亚
直至埃及
跨9个国家
从东非高原一直流到北非
(埃及地形示意,制图@昕恬/星球研究所)
▼
撒哈拉族群自西部沙漠进入尼罗河
他们走过高耸的岩漠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水草丰美的河谷
这里平原狭长
两岸长满了翠绿茂盛的植物
(请横屏观看尼罗河河谷,不同河段宽度各异,最宽可达十几公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往北
地势更为低平
尼罗河水或是流经松散的沙地
形成绿洲
(法尤姆绿洲为尼罗河流域最大的绿洲,此外西部沙漠还有众多绿洲,包括下图为巴哈里亚绿洲,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或是在沿海平原漫开
分流成诸多的支流
勾勒出一个扇形的三角洲
最终注入地中海
(请横屏观看埃及最北端的亚历山大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对撒哈拉族群而言
尼罗河如同一个天赐的奇迹
在越来越干旱的气候下
尼罗河不仅不会干涸
反而每年还会定期泛滥
源源不绝的水流自南方注入
(埃及南端的尼罗河阿斯旺段,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尼罗河的源头
在遥远的东非高原上
每年4至6月,北半球进入夏季
高原拦截了季风的水汽
形成大规模降雨
提供了尼罗河绝大部分的水量
使其进入泛滥期
(非洲夏季降水示意,尼罗河有两个源头,即维多利亚湖和塔纳湖,制图@昕恬/星球研究所)
▼
尼罗河水流从其源头
一路向北
翻过高原、峡谷
冲刷了岩屑,溶解了丰富的矿物质
形成营养丰富的腐殖土
流经瀑布
(埃塞俄比亚青尼罗河瀑布,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
穿过草原
(请滑动查看非洲的长颈鹿、羚羊、大猩猩、河马,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最终进入埃及
通过年复一年的泛滥
发育成一片肥沃的冲积平原
为沙漠带来了农耕的可能性
(请横屏观看夕阳下的尼罗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随着气候越来越干旱
越来越多撒哈拉族群迁居到尼罗河
他们慢慢适应新的地理环境
掌握了尼罗河泛滥的规律
一个充满活力的史前文明就此因河而生
人们在狭长的河谷地带
养殖牲畜,放牧、打渔
(牛为重要的牲畜之一,图为非洲一个古老的牛种,安科拉长角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广阔的三角洲
由于受西亚农耕文化影响
人们沿河种植小麦、亚麻
(希罗多德《历史》)
▼
“那里的农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滥出来,
流到田地上去灌溉,灌溉后再退回河床,
然后每个人把种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
叫猪上去踏进这些种子,
此后便只是等待收获了。 ”
(卢克索西岸农田,农耕技术后传播至河谷地带,成为古埃及最重要的生产方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每年当尼罗河泛滥期结束
河水退去,高处的土地显露出来
古人将这种山丘从水中升起的现象
视为创世的开端
传说,一朵莲花自水中生长出来
太阳神就此在莲花中诞生
他为世界带来光明,接着创造空气、水汽
时间随之开始流动
因此
无论是天空、大地,或是公牛、猫
古人相信万物皆为神的化身
人们以其形象为符号
象形文字就这样悄然成型
(布吉斯神牛浮雕,神牛头戴太阳的日轮,摄影师@张琦)
▼
不同的地区,崇拜不同的神明
人们以象形文字将其命名
进入公元前四千纪后半期
尼罗河流域逐渐出现数十座史前城镇
它们在商贸、技术传播、与战争中
相互吞并、融合
南方河谷被称作“上埃及”
北方三角洲则是“下埃及”
(请横屏观看上埃及最南端的象岛,古埃及人将自己的生活的地方称为“黑土地”,分成“上下两地”,“埃及”则为后世的称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此时在遥远的中国
良渚文化刚刚崛起
隐蔽在北非一角的尼罗河流域
已是一片活跃多姿、生机勃勃的气息
公元前3100年左右
一位强势的国王通过战争与联姻
成功统一了“上埃及”与“下埃及”
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王国——古埃及
就此诞生
永恒的生命
金字塔、木乃伊
这些现代人难以理解的文化
对于古埃及而言
却是其王国运转的重要根基
因为这是古埃及每一任国王登基后
必定筹划的仪式
——建造陵墓
(哈夫拉金字塔,金字塔即古埃及的皇家陵墓,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在现代人眼里
建造陵墓是一个大型工程
需投入大量的时间、财力、人力
然而对古埃及人来说
这并不是一个工程
而是一场敬奉国王的宗教仪式
(阿蒙尼姆普黄金面具,古埃及国王住在庞大的宫殿,新王国时期人们以“大宫”指代,发音即“法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
古埃及的国王
既是一国之王,也是人间之神
被尊为“太阳神之子”
在众多神明之中
太阳神是最重要的
人们认为世界依其规律运转
每年第一天,太阳神会使尼罗河水位上涨
人们依此创造太阳历,将一年分为
泛滥季、生长季、收割季
是太阳神的规律使人能年年丰收
一国之王必然与太阳神一样伟大
(古埃及有多个神明与太阳相关,如拉神、凯帕尔等,方尖碑为敬献太阳神所建,图为卡纳克神庙方尖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太阳东升西落
人们亦随其规律而居
尼罗河流域被划成42个行政区
太阳升起的地方
多为人们的日常居所
反之,太阳落下的地方为亡者安息之地
(古埃及城镇地图,上埃及有22个行政区,下埃及20个,陵墓大多坐落在西边,制图@昕恬/星球研究所)
▼
在古埃及人看来
太阳落下了还会再升起
人死后亦能重生
生命就是如此永恒不灭
国王身为太阳神之子
必然与太阳一样拥有永恒的生命
因此只要为其建设陵墓,预备重生
人人都能分享永恒的生命
(世界上第一座金字塔——左赛尔金字塔,为公元前27世纪国王左赛尔创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为了追求永恒
一个向死而生的工程就此开启
首先登场的是古埃及最博学的群体
祭司
他们精通天文
能够通过星相确定陵墓的选址
精通数学,能计算及规划工程
还能通过文字留下记录
发展出一套高度发达的知识体系
(莎草纸上的文字,祭司收录大量庇护国王重生的经文,依载体不同,从金字塔铭文发展成棺木文、亡灵书,摄影师@梦物如颜)
▼
其次登场的是古埃及的“国家机关”
官吏
他们各司其职,分工有序
有管理税收的官吏
负责将各地生产的面包、陶器、啤酒
统一敬献给国王、皇族和祭司
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纳税体系
(请滑动查看各个行政区献祭的物产,“诺姆”意即行政区,图片来源@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标注@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
有管理工程的官吏
负责统筹所需的材料
大量石料、黄金、铜料
被装载到芦苇船、木船
及能装数百吨重物的大货船上
经由尼罗河运输到工程区域
形成一个流畅的运输体系
(请横屏观西奈半岛的宰海卜,古埃及人常年到西奈半岛开采绿松石、铜矿,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最后登场的是虔诚的
平民
他们认为修建陵墓是一件非常尊贵的事情
大量平民或是远行到偏僻的边境
采集、切割所需的石料、矿物
或是暂住在工程区附近
根据官吏的指挥搬运石料,修建陵墓
(古埃及南边的努比亚沙漠藏有大量金矿,常有开采队伍前往,因此努比亚多受古埃及文化影响,图为努比亚金字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部分擅长手艺的平民
则将矿石制作成供国王重生后使用的
头饰、项链、戒指、臂环
床、凳子、拖鞋、棋盘游戏
最重要的还有保护国王顺利渡过冥界的
护身符
(古埃及护身符,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
对于国王而言
建造陵墓既能将王国的财富集于一体
还能加强对各地的管理
在祭司、官吏、平民虔诚的参与下
一种结合了神权与王权的神王政体
逐渐成熟
金字塔,这种现代人眼中不可思议的奇迹
就在这种独特的神王政体中
一一建起
(请横屏观看古埃及王陵复原示意图,金字塔因石料不同呈现不同颜色,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
陵墓持续建造十余年不等
到了国王逝世之日
躯体将被擅长医学的祭司制作成“木乃伊”
意即干尸
完整地保存下来以备重生
(请滑动查看木乃伊制作流程示意,图片来源@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请滑动查看木乃伊制作流程示意,图片来源@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祭司诵咏着庇护国王的经文
将其木乃伊放进纯金的一层棺材
二层棺材
三层棺材
再装入一层又一层的棺椁
(图坦卡蒙棺椁,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
国王的棺椁乘坐特制的“太阳船”
渡过尼罗河
进入陵墓
最后,封锁在隐秘的内部墓室中
(金字塔内部结构示意,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
人们相信
陵墓如同一座“天梯”
国王的生命会从最高处飞升到太阳那里去
最终重生,与神明在一起
继任的国王
将通过仪式与先王的生命合而为一
以继承其神性
“太阳神之子”的生命就这样不断地传承
由国王孟图霍特普一世
传承给孟图霍特普二世
传承给孟图霍特普三世
传承给孟图霍特普四世
在人们眼里
国王的神性与太阳一样永恒
在国王眼里
其王权亦能通过神权的传承,永久续存
(阿布辛贝勒拉美西斯二世神庙,古埃及因而有多个相同名字的国王,学者以一世、二世作区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古埃及王国
就这样在对“永恒”的追求中不断壮大
公元前16世纪
殷商刚刚崛起
古埃及依托肥沃的尼罗河流域
及独特的神王政体
已发展成一个成熟又富裕的帝国
下一步她就要面向北风
称霸世界
世界的中心
有人曾说,古埃及文明是虚构的
因为鲜少在其他文明的史书
见到她的踪影
然而,在西亚的
赫梯、亚述、米坦尼等大国笔下
古埃及却是一个战绩斐然、
难以超越的强大对手
(拉美西斯二世战争浮雕,新王国时期国王多以军事统帅的形象出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公元前17世纪中叶
数批来自巴勒斯坦的族群为躲避战乱
带着战车、武器进入尼罗河流域
此时古埃及由于尼罗河水位下降
出现饥荒及动乱
原本统一的政权为地方势力割据
外来族群的入侵就此将局势升级
古埃及陷入长达百年的分裂与内乱
乱世中的国王
不再仅仅是崇高的神王
也必须是勇武的军事统帅,才能平定战乱
于是,战乱之后
一个骁勇善战的古埃及浴火重生
凭借高超的军事实力将疆域推进至西亚
(巴勒斯坦诸多小国多在古埃及与两河流域的大国之间摇摆,下图为古城米吉多,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
公元前1457年
一位年轻的国王图特摩斯三世亲政不久
臣属古埃及的西亚小国就联盟起来叛乱
于是他毅然决定发动远征
挑选了一支精良的军队前往西亚
最终
叙利亚-巴勒斯坦小国如乌合之众
被训练有素的军队一举击溃
只得俯首称臣
(卡纳克神庙关于米吉多战役的铭文,第94条)
▼
“俯伏在陛下的威严前,亲吻地面,
祈求赐予他们呼吸”
古埃及由此奠基了其在西亚-北非地区的
霸主地位
(请横屏观看新王国时期疆域示意,图特摩斯三世后发动17次远征,最远扩张至幼发拉底河,制图@昕恬/星球研究所)
▼
此时放眼全球,没有比古埃及更强大的国家
两河流域的国家兴了又衰
西亚小国联盟聚了又散
只有古埃及政权稳定
社会运转井然有序
随着疆域扩张,财富也大大增加
(《阿玛尔纳信件》)
▼
“黄金在你的国家多得就像尘土一样,
你只需要把它收集起来而已。”
(卢克索神庙,战争及商贸得来的财富均用于修建神庙、陵墓,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放眼地中海,也没有比尼罗河更安全的土地
古埃及的军事实力所向披靡
其天然的地理环境更是无懈可击
尼罗河以东
广阔的红海是为天然屏障
(请横屏观看红海,尼罗河多条支流被修建为与红海相连航道,与西亚多有贸易往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尼罗河以西
一望无际的沙漠难以跨越
(请横屏观看白色沙漠,与埃及以西的利比亚沙漠接壤,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沙漠、大海
将古埃及封锁在狭长的尼罗河流域
对于国王而言
即便征服了其他文明的疆域
依旧没有比尼罗河更优越的土地
这里农业物产丰美
军事易守难攻
这里就是古埃及人世界的中心
因此无论占领了多少领土
终是要归根,重返尼罗河流域
(请横屏观看卢克索,为新王国时期的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坐拥世界的中心
国王的终极目标就是
把世界维持在原来的样子
对一个国王最好的赞誉就是:
(颜海英《虔诚的伪造》)
▼
“看啊,他的统治和他的父亲统治时一样”
于是历代国王喜欢“扩建”
将原有的城镇扩大
原有的宫殿扩大
原有的神庙扩大、扩大、再扩大
(卢克索神庙,由一条近三公里的斯芬克斯大道与其北部的卡纳克神庙相连,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最重要,还是永恒的生命
此时期国王不再修建金字塔
而是将尼罗河西岸的岩漠开凿成陵墓
将地下空间扩大、扩大、再扩大
形成一个拥有63座墓室的陵墓群
帝王谷
(帝王谷外景与内部墓室,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王瑞)
▼
古埃及人相信自己生于世界的中心
其生活的使命就是让世界如常运转
必须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不能破坏原有的秩序
(《亡灵书》124章)
▼
“我没有偷死者的蛋糕;
我没有加重天秤的砝码;
我没有杀人;我没有与人通奸;
我没有拿走小孩的牛奶......”
(卡纳克神庙的日出,人死后必须通过死神的审判才能重生,摄影师@歪杰)▼
古埃及在其世界中心历经了
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
三大王国时期
统一、分裂、再统一、再分裂,渡过了
第一王朝
第二王朝
第三王朝
直至
第三十一王朝
足足3000年之久
然而在这看似稳定的秩序中
一些改变正悄然发生
(西奈半岛,从西亚进入古埃及的必经之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尼罗河,总是如此肥沃
公元前13世纪起
大量利比亚人、努比亚人、叙利亚人、
巴勒斯坦人迁入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人口增加至300万
只要尼罗河依旧泛滥
人们只需疏通河道淤积、增加播种
即能增加粮食产量喂饱全国
然而在农业优势之外
尼罗河的居住面积随人口暴增而缩减
可耕地亦未增加
沙漠、大海将百万人口封锁在河流沿岸
肥沃的大河,逐渐成了走不出的围城
(古王国人们用篮子取水,中王国改为肩挑水桶,新王国发明了吊桶,农耕技术亦未发生根本的变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神王统治,数千年均如此稳定
新王国时期国王仍以“太阳神之子”自居
将战争得来的财富敬献神明
然而,财富经由献祭就转移到祭司手里
日久年深,祭司逐渐掌握实权
形成一股足以威胁王权的势力
公元前13世纪
曾有国王为此发动宗教改革,削弱祭司势力
然而其影响力已渗透社会各个角落
改革以失败告终
稳定的神王统治,逐渐成了逃不脱的困局
神权与王权之间的平衡越来越难以为继
(国王埃赫那吞发动了20多年的改革,此期间宗教文化、艺术发生极大的转变,图为其王后纳菲尔提提,摄影师@徐同学,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
新王国后期
由于人口增加,社会逐渐出现阶级斗争
统治阶级也因贪污舞弊引发财务问题
古埃及现实的困顿
就这样与其霸主的孤傲紧紧缠绕在一起
公元前1312年
一位意气风发的国王拉美西斯二世
即便远征失利
亦回国对内宣称自己打了一场胜仗
(蒲慕州《尼罗河畔的文采》)
▼
“我如同神兽一般地追逐他们,我独自一人攻击所有的敌人”
实际上,碍于国内的困境
古埃及已无暇顾及外部战事
在西亚的霸权地位逐渐衰弱
(纳赛尔湖边的阿布辛贝勒拉美西斯二世神庙,新王国末期国王大兴土木,亦导致财务危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内部的稳定,与外部的权势
如同一个难以平衡的天秤
当古埃及还在小心翼翼地调整
殊不知更强大的敌人
已经出现
最后的风云
古埃及为什么消失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
潜藏在风云变幻的地中海之中
公元前31年
被后世称作“埃及艳后”的克娄巴特拉七世
在等一个回信
数个月前,她派出海军前往希腊
援助其盟友——罗马将军安东尼
希望以此扳倒他们共同的敌人
然而数个月过去
安东尼依旧没有回音
这个回信,将决定古埃及的命运
(希腊科孚岛,公元前31年安东尼与古埃及联盟,在科孚岛与其对手屋大维发动亚克兴战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早在克娄巴特拉七世出生以前
这个庞大帝国的命运已多次飘荡在
毁灭与幸存的边缘
公元前11世纪
在遥远的中国,武王伐纣后建立了周朝
而古埃及却深陷内忧外患的窘境
利比亚、努比亚、波斯等异族相继夺权
在尼罗河流域自封神王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前332年
年轻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
来到埃及,加冕为国王
安排其部将托勒密作为总督管理埃及
(请横屏观看亚历山大港的皇家码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托勒密一世
即克娄巴特拉七世的祖辈
他带来了希腊人的管理方法
保留神王政体
同时设置财务大臣、驻军将军等官职
削弱祭司的势力
以此建立一个职责分明的层级管理
此后继任的托勒密家族均以此管理国家
逐渐恢复了古埃及国力
(托勒密家族统治期间兴建了多座神庙,下图的哈托尔神庙为其中之一,摄影师@视觉中国)
▼
托勒密家族也保留了古埃及的农业传统
同时引进希腊的土壤改良和灌溉技术
让人们既能种植小麦
还能开垦果园、花园,种葡萄、玫瑰
进而发展手工业
生产纸草、啤酒、亚麻、玻璃、雪花石膏
经由海港出口到地中海各地
古埃及的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化身环地中海最大的“粮仓”
(埃及农民与丝瓜,丝瓜除食用以外可做成搓澡海绵,种子可榨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在托勒密家族的治理下
古埃及得以从曾经的困境中逃脱
恢复富强
转而面向一个更大的世界
这个世界风起云涌
波斯、雅典、斯巴达、罗马等
多个地中海文明轮番崛起
在战争、瘟疫、技术革命中谁与争锋
(希腊雅典卫城,公元前5-4世纪为古希腊文明鼎盛期,其影响力辐射地中海地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在克娄巴特拉七世成长的年纪
古埃及昔日在西亚的对手已经消亡
然而受地中海诸多文明所制约
也再难恢复霸主的地位
克娄巴特拉七世深谙这一点
于是当她21岁正式加冕神王
统治期间便以更强势的外交手腕
斡旋于诸多势力之间
公元前44年
罗马共和国陷入分裂
克娄巴特拉七世抓紧机会
与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安东尼联手
共同对抗其他势力
(罗马“三巨头”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各据一方,争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图为罗马斗兽场,体现了罗马文明好战的特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然而,公元前31年
安东尼战败身亡
克娄巴特拉七世终是押错了注
其对手随即出兵征讨古埃及
眼见古埃及已陷入任人宰割的命运
克娄巴特拉七世再无法力挽狂澜
最终选择自杀
(请横屏观看伊西丝神庙,克娄巴特拉七世多以伊西丝女神自居,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
罗马军队浩浩荡荡地进驻古埃及
却发现这里已经变成了另一种“希腊”
托勒密家族治理的300年间
希腊人已成为古埃及社会的主要群体
埃及人地位低下
越来越多埃及人选择向希腊文化靠拢
(刘文鹏《古埃及史》)
▼
“他们蔑视我,因为我是个野蛮人
我不知道如何装得像一个希腊人”
(请滑动查看法老雕像的风格对比,前两者为古埃及样式,最后为希腊样式,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
古埃及人原来使用埃及语
然而托勒密王朝的官方语言为希腊语
在这种情况下
古老的埃及语逐渐发生变化
出现了一种结合希腊字母的“科普特语”
希腊文明已深深渗透这片土地
(象形文字亦逐渐变成一种只在宗教场所使用的文字,后来随着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象形文字最终消亡,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古埃及文明在时间的齿轮前
被迫转向
但转向的轨迹对于一代又一代的埃及人而言
却缓慢得令人难以察觉
随着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相继统治
他们带来的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
逐渐将古埃及独特的神王崇拜
从人们的意识中抹去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与贫民窟对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随着法国、英国相继入侵
古埃及在抗争中磕磕绊绊地步入现代
人们在尼罗河南端的阿斯旺建起大坝
通过发电、蓄洪
推动更多元的经济生产
埃及人逐渐在拥抱现代化浪潮的同时
离开了对尼罗河的崇拜
(开罗集市,现代埃及不再单独依赖农业,国民经济收益近半数来自旅游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这样的埃及
在时间的长河中缓缓行走了两千年
一直到回过头来
才发现曾经的文明已经不在
(古埃及文明的生与死,托勒密王朝后进入罗马统治、阿拉伯统治、奥斯曼统治及英殖民统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wikimedia commons&张琦,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
古埃及文明究竟是何时消亡的?
有人说,是最后一任神王
——克娄巴特拉七世自杀那一年
又有人说,是亚历山大统治埃及那一年
即古埃及逐渐希腊化以前
然而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
这是个无解的谜题
因为数千年前的恢宏,还在
(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的神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千年流淌的尼罗河,还在
(豪华的游艇与考姆翁布神庙,如同一场古今的对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对生命的渴望,也还在
(麦迪那哈布神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然而古埃及文明
却已在漫长的岁月里悄然告别
留下的,只有未尽的眷恋
(修改自《亡灵书》)
▼
一个爱底比斯并住在底比斯的人
愿你度过一百万年
愿你面对着北风
愿你的眼睛看到美好的地方
(请横屏观看风沙中的金字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伊西丝
图片:徐鹰
设计:李雪茜&汉青
地图:昕恬
审校:黄太极&李楚阳&周晋宇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审核专家
南开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徐诗薇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袁指挥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李智
注
[1] 主流学界一般认为公元前3200年至前3000年间出土的那尔迈调色板,为古埃及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然而那尔迈国王的身份,及他是否为第一位统一上下埃及的国王尚有争议。
参考资料:
[1] Wilkinson, T. (2010). The Egyptian world. Routledge.
[2] Shaw, I. (2003). 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3] 颜海英.守望和谐:古埃及文明探秘[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4] Kemp, B. J. (2006). Ancient Egypt: Anatomy of a Civilization. Psychology Press.[5] Wilkinson, T. (2013). The Rise and Fall of Ancient Egypt. United States: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2 / Nov / 2023
监制:视觉志
转载:星球研究所
微博:视觉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