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末的时候,我因为拥有长期申根签,意外得到一次去西班牙出差的机会,马拉加毕加索美术馆成立二十周年了!十月,在前往马拉加的飞机,我恶补了很多毕加索的“小道”消息。
毕加索是走向世界的“小城青年”——这座城市为之欣喜若狂。他在死之前说,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故乡让更多人看到,当地政府就努力配合以及宣传,毕加索的长儿媳妇克里斯蒂娜·鲁伊斯-毕加索(Christine Ruiz-Picasso)和孙子贝尔纳·鲁伊斯-毕加索(Bernard Ruiz-Picasso)献出收藏,放在布埃纳维斯塔宫中。整座城市因为这座美术馆获得了更多人均可支配收入,经济水平直线上升。
以上都是真事儿,难以置信,这让我对目的地充满期待。当然,除了公关给我发的每日 to do list,上面满满的社交行程,让人恐惧!
我知道安达卢西亚,但不知道马拉加,我知道毕加索美术馆有几座,但不知道有一座在马拉加。搜索这座城市,弹出来最多的词条就是毕加索美术馆。
住处背后的马拉加大教堂整个城市弥漫着海的腥甜气。我实在无需急于探索这座城市:在后面三天的时间里,我和一群记者、公关、以及毕加索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反复前往毕加索美术馆以及穿梭在老城区里,才发现,这里面积不大,我们来来回回,就走在那几条街道和几座广场里。在毕加索美术馆门口,我见到了其他媒体记者,他们看起来就是德高望重的大前辈,我社恐发作,畏畏缩缩地站在最边上,左顾右盼。
美术馆馆长荷西·勒布累罗·斯塔尔斯(José Lebrero Stals)站在庭院的门口迎接我们——一个带着黑框眼镜的老爷爷。他叽里咕噜的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毕加索美术馆,就带着我们进去了,之后在一个电子屏幕前驻足,摇头晃脑得意道:“这里是我们做的游客回馈,大家参观完之后,会点击相应的形容词汇。我们参观的人数非常庞大!”斯塔尔斯馆长一个皮肤黝黑穿着时髦记者姐姐打破他的得意,问到,“每一年都有多少人来?”斯塔尔斯馆长尴尬的咧了嘴,停顿了一下:“嗯,看什么年份,你看去年就没人来。今年到现在为止,有多少人来马加拉,就有多少人来这个美术馆。”说完,又开始洋洋得意起来。清了清嗓子后他开始用 PPT 给我们上课,告诉我们,这座城市的变化、美术馆发展史,以及虽然在马加拉有大大小小的很多美术馆,但毕加索美术馆的各类数据都是遥遥领先的。他很骄傲,但他说的没错。之后分别上来了“宣传部”、“教育部”、以及“市场部”的员工,分别又跟我们介绍了他们是怎么让美术馆更上一层楼,数字化转型的。从美术教育、到新媒体手段再到商业合作,一场报告下来,我仿佛回到了读书时候上大课的时光,昏昏沉沉。我旁边的记者大姐异常努力,噼里啪啦敲击着键盘,一直跟我校对数据,确认答案,我迷茫的告诉她,我不知道,我不确定。等她第三次打算开口问我问题的时候,我抓紧时间反问道:“他们刚才说了啥?”我的一部分“上课”笔记们汇报结束后,我已经站起来迫不及待的进入下一个行程:吃饭。餐厅订在美术馆边上,很传统的西班牙饭馆。我们走到最深处的包间,里面摆了一整条长桌子。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中间靠末尾的位置,我很满意我的选择,我并没有表现得过于边缘。不一会儿,离主位最近的地方被外向的意大利记者们占领了。长桌的尽头有三位意大利人但没过多久,好巧不巧,美术馆的经理坐在了我的身边,我尴尬的起身立马逃走,坐到了桌子尾端。经理迷茫的看了一下我,公关小哥阿方索立马开口说:“她不想跟你说话。”但这一刻不是最窒息的,最窒息的是,大家在嬉闹中开始自我介绍了起来。他们分别来自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南德意志报》、《卫报》等媒体,之前我不明白他们总问美术馆工作人员一些严肃的数据问题,现在都解释得通了。我满头冒汗,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跟一群外国长辈们解释 BIE 是什么,他们用求知若渴的眼神望着我,我咬牙切齿地说:“我是一名自由职业者,这次给 BIE 写稿,它在某一个领域也算是一个‘权威’媒体。”难受的介绍环节结束,我放松下来,和旁边的记者开始小声聊起了食物,并合力把前菜的火腿全部吃干净,又点头称赞了端上来的炸小鱼、炸茄子和番茄。突然,桌头那边的意大利女记者们发出了一阵爆笑,大家吓的全部抬头,德国记者立马抱怨了一句:“Jesus!”隔了一个位置的西班牙公关也被惊到,摇头道:“Italians!”意大利女记者之一看到后立马回击:“Spanish!”马拉加的午后异常炎热,我们回到艺术馆的后门,穿过小巷进了图书馆的小楼。
从后门看过去的毕加索美术馆图书馆不大却很明亮,楼梯正对面是一个借阅台,往右边走,墙壁上的书架装满了有关毕加索的藏书——1500多本关于毕加索学术专刊,3600多本毕加索展览书籍,100多本毕加索作品全目录,这么多的书,没有一本中文的。图书馆中间放着一张又大又长的阅读桌。利落白发的胡安娜女士站在阅读桌前欢迎我们,她不会英语,所以由阿方索翻译,阿方索紧张的跺了跺脚狡黠一笑,说:“我尽力。”接下来的胡安娜女士就带我们开始遨游在毕加索的珍宝屋里,她太迷人了,毕加索的一切好像已然嵌入她的灵魂之中。她先给我们看了毕加索的文字作品,是的,毕加索先生的写作能力也不错,用胡安娜的话来说,很惊艳,意想不到。毕加索还和朋友们出了一本评论集,批判各种艺术家的。但这些都没有毕加索的素描本让人欢喜。胡安娜女士拿出一本小巧的红色鼹鼠皮本子,里面全是毕加索小时候画的草稿,意大利记者姐姐之一惊呼道:“这是真迹吗?我想立马拥有一本。”胡安娜又摸索出一本,说:“我还有一本,你想要哪一本,都是复制的,真迹在巴黎的毕加索博物馆。”他的本子们有着潦草的精致。纸张已经是蜡黄色的了,头尾有几页用来记账,能看出他小时候家庭财务状况的捉襟见肘了。他很会观察人物,素描本上有路边女士的背影,站岗的哨兵,邻居家的猫,街上的鸽子……应有尽有,他在马拉加所有的琐碎生活都留在了这些素描本里。毕加索的素描本们胡安娜女士继续神采飞扬,她又开始拿起了马拉加毕加索美术馆的图册,说后庭院的无花果树从一开始就在,小巷也翻修过。二十年前院落里那棵无花果树和现在的我忍不住插嘴问:“你工作了多少年了?”阿方索又使坏插嘴道:“五百年了。”实际上胡安娜在美术馆还没有建起来之前就已经开始为未来的马加拉毕加索美术馆做研究了,二十多年一直致力于这一个人的研究,所以她才能讲得这么头头是道。借阅台的左边通向天台。胡安娜打开门让我们去参观一下,金桔树长得油光发亮,天空蓝的仿佛假象,飞机很突兀的留下痕迹。真好,在这里,一个人的历史和一株株金桔树们都被打理的很好。因为倒时差昏昏欲睡的我,在这一刻突然觉得安逸起来。金桔树天台马拉加美术馆二十周年以及毕加索逝世五十周年这一年,美术馆推出了系列展览。我们来的这几天,《毕加索的回响》(The Echo of Picasso)正好开幕没多久,策展人是埃里克·特罗西(Eric Troncy),一共五十五位艺术家参展,还有17人专门为《毕加索的回声》创作了作品。回声展在二楼。美术馆专门给我们找了一位深情并茂的导览小哥,一米八的大高个,用小学生汇报演出的姿态开始摇头晃脑地输出:“展览将毕加索的作品与诸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联系起来,这些当代艺术家以某种方式与毕加索产生了回响。”
「毕加索的回响」部分展品
同行的草帽马丁记者拿着录音笔站在小哥边上问道:“里面就没有艺术家没有产生回响的吗?”我们哄笑。导览小哥硬着头皮说道:“这是一个好问题。一个事实是,即使这些艺术家非常厉害,即使我们了解片面,但是你仔细去看这些艺术作品,你会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以及影子,因为毕加索美学已经延续了一百年了。”我脱离小哥自顾自的开始往下看,展览包含立体主义绘画、抽象绘画、拼贴、摄影、雕塑等等,每一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确实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毕加索的作品。这种视觉感对应了展览介绍上的一句话:“对于与毕加索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艺术家来说,想要跟上像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一场噩梦。今天,我们有了距离的自由。”莎拉·卢卡斯的装置,放在毕加索的馆里蛮好笑的我在大家散伙后的一个周日,我又重新去了一次美术馆去看毕加索的馆藏,因为每个周日营业时间的最后两个小时,美术馆可以免费参观。我前前后后挪动了四十分钟,参观的队伍一直排到巷口外,谁也不想错过薅羊毛的机会。薅羊毛大军馆藏在主楼里,整体按照时间线分布,作品跨度从毕加索小时候直到去世之前。每一部分的开始都是通过照片和传记摘要向参观者介绍这一段时间毕加索创造的主题。整个展览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同时期下,影响毕加索创作的女人(女人占比过大)和动物们。嗯,每位游客都会被它弄笑的猫头鹰但马拉加的毕加索美术馆不是一直以一种方式来陈列这些馆藏,这已经是他们第六次改展览方式了。按照美术馆自己的话来说:“毕加索一直在创新,所以我们也要。”很要强!他们请了另一位毕加索美术馆的老员工带我们游览马拉加老城,我们称她为“活地图女士”。我们先后参观了毕加索基金会展出的戈雅和毕加索的展,宪法广场、大教堂外围、毕加索故居、打酒的小巷子……活地图女士说,教堂最美的是夕阳西下的时候,阳光照射在建筑上,是温柔的金色。超过预定时间已经过去半小时了,每位记者都已经听得筋疲力尽,意大利记者大姐又开始念叨:“Basta!Basta!(真是够够的)!”终于去到饭店,一早上下来,我只记住了活地图女士一句话:“没有人知道毕加索对故乡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毕竟他离开的时候才十一岁,就这么几年,谁能清楚对故乡的感情呢?”最后的午餐,大家又来了一次自我介绍……坐我对面的还是那位英国记者,他边吃饭边问我这次怎么写稿子,我说我就写你们这群记者,你们的嘴真是随时随地在使坏!他大笑,撒了一盘子的食物。中途意大利记者们起身说要早点去机场了,ciao~ciao~的跟大家告别,我身旁的草帽马丁站起来很绅士的与她们拥抱,坐下后摊了摊手:“no more ciao.”一批又一批的欧洲记者都走了,只留下了远道而来的中国记者们。我们纷纷取消了下午的行程。回到酒店,躺在巨大的床上,西晒的阳光让整个房间变得燥热,我满脑子只有一个想法:“这座城市、这些人、这些新鲜注入的关于毕加索的知识都太聒噪了。no more 毕加索美术馆。Thanks!”马拉加毕加索美术馆大门口
在马拉加毕加索美术馆(Museo Picasso Málaga)成立的20年里,它成功的转型成了数字化社会性博物馆,其对所属城市的文化影响也成为了国际知名参考案例。
2023年,为了庆祝马拉加毕加索美术馆成立二十周年以及毕加索逝世五十周年,美术馆相继推出《毕加索雕塑家》、《毕加索的回声》、《毕加索晚期作品的多面性》等展览,更多详情请见:www.museopicassomalaga.org 。
Foto Eduardo Grund © Museo Picasso Málaga
Lindmanphotography © Museo Picasso Málaga
//作者:雌雌大盗
//编辑:冬甩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别 的 运 动 俱 乐 部 T 恤 现 已 发 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