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耳朵漫画系列《物理大爆炸》:让孩子搞明白那些很酷但听不懂的物理问题
物理不仅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业,而且还能帮他们更好的认知世界,因为能把物理学好的孩子,一定具备高水平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提到物理,很多人都会叹一口气:
如何让孩子无痛的爱上物理呢?
物理学博士李剑龙认为:“每个人都可以爱上物理和科学,只是他们接触到的学习科学的方式不对!”
所以他潜心研制了《物理大爆炸》这套科普漫画,保证专业性的同时,内容又充满趣味性,让孩子爱不释手!等于把一个专业风趣的教练请到家里,随时交流学习。
新课标知识点全覆盖,真正打好学习辅助
知识点场景化,用“演”的方式讲物理
复杂的、学术化的物理知识,用故事演绎出来,清晰又有趣。
故事+讲解+强化+总结,
层层推进,闭环式学习更重方法
真正的物理学家创作,专业与有趣齐头并进
浙江大学应用物理学博士李剑龙博士著,18位清华北大浙大等一线名校专家教授审读。一般来说看到这样的“天花板”级别配置,小编认为就可以闭眼入了。
给孩子的科普书,专业与有趣,不是鱼与熊掌的关系,而是必须都要。
门槛不高,小学生也能看
这是一套每个孩子小升初前都能看完的一套书。
漫画式讲解,门槛不高。
知识点理解,轻松搞定。
每个孩子上初中前,或多或少都应该已经对生活有基本的认知了,那么这套书就能刚帮他们完成从“基本认知”到“形成知识脉络”的进阶。
打好基础,再从容迈向下一步。
超豪华专家阵容——
真正的物理学家创作
给孩子的科普,必须大材小用。
儿童科普,容易走向两个极端,第一个是简单的只是堆砌、罗列,原因在于主创人员在科普上不够专业,第二个就是过分专业,忽略了儿童读物的基本要求——让孩子愿意读。
拿到这套书的时候,看到“谢耳朵漫画”几个字,小编就觉得孩子们一定会喜欢这套《物理大爆炸》。
谢耳朵漫画的主创,是来自浙江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李剑龙,从事科普14年,人称“中国版谢耳朵”,曾为刘慈欣的《三体》担任科学顾问。
不仅仅是主创够专业,这套《物理大爆炸》更是邀请到中科院物理所、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等一线名校的18位“物理界天花板”级别的专家教授审读。最大化地保证了《物理大爆炸》的内容严谨。
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读过后,高度评价道:“这套书用漫画将物理学和中国人的过去与未来串联起来,有物理学家的高屋建瓴,有说书人的包袱悬念,有教育者的循循善诱,还有漫画家的奇思妙想。让孩子亲近科学,在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这套书做到了。”
1:1对标新课标物理教材
课本考点全覆盖
知识记得住,更是用得到
连顺序都丝毫不差,最新的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教材中,第一章机械运动,开篇第一节就讲「测量」,而《物理大爆炸》第一册内容就是「测量与机械运动」。
关于「长度的单位有哪些」,教材依旧“人狠话不多”,
但《物理大爆炸》则会用一个有趣的乌龙故事,串联讲解弄清楚长度和距离的单位究竟有多重要——
“原以为跑100米,结果是跑100千米”
长度和距离的单位有哪些
即将小升初或是刚跨过这个阶段的家长都知道,小学到初中,主课语数英3门突增到9门,学不懂、学不过来,压力陡升是必然的。
“教材一粒沙,考试撒哈拉”也不只是段子,我随手找了几套八年级的物理题,给大家简单感受一下,绝不是简单地考教材知识。
教材负责的,是提供基础的、必学的知识点,而考试考察的,则是能否将知识点理解透彻,学以致用,以及形成知识脉络。
所以这也是《物理大爆炸》最让小编敬佩的一点,没有跳脱出基础知识教育,而是扎实地以课标为准绳,深入透彻地讲好每一个孩子需要懂得的物理知识,并为知识-考点-生活搭桥,让孩子学得懂、用得上。
漫画先行+知识解开问题
用“演物理”代替“讲物理”
学得快,还能学得好
有很多家长吐槽,不用等孩子升初中,就他们现在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我就已经满足不了了。
究其原因,是因为大人对这个世界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而孩子总是满怀好奇地看待。
“为什么坐在高铁上,感觉出发了,但是没出发呢?”
“为什么雪糕冒的烟往下走呢?”
“为什么打雷时坐在车里最安全呢?”
“为什么浴缸放水的时候,总是朝一个方向旋转呢?”
但家长都容易走入的误区就是:在孩子好奇的时候,没能及时地输入物理知识,反而等到八年级,学业极其紧张时,才开始操心——学不好物理怎么办?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基本都与物理相关,在孩子感兴趣的时候,把物理学用故事演绎出来,变成踮踮脚就能够到的知识点,到真正开始学物理的时候,这些前期的努力就会让孩子发现——学习怎么这么简单?
这套《物理大爆炸》如何做到简化物理学知识的呢?
场景先行,用爆笑故事演绎问题:
用这样一套漫画讲完八年级物理知识,真的让小编不得不感慨:
谁说学习一定是反人类的?ta一定是没找对方法。
这么好玩的物理,哪个孩子能拒绝啊!
循序渐进,阶梯式阅读
让学习自由且“无痛”
还是拿大家都熟悉的「速度」举例。
在课本中,对速度的教学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简单的公式:
但《物理大爆炸》中却用了三个小节的故事与知识点讲解,将速度这个略为抽象的概念,拆分为几个逻辑环节,站在孩子的视角提问:
每秒步数跑得多的就是快吗?
先到终点的就是快吗?
快,取决于什么?
抛出问题后,再上知识点讲解:
比较物体快慢的方式,应该是比较每秒钟移动了多少距离,这就是速度。
如何计算速度?
速度为什么不能像时间或距离一样,直接测出来?
【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就这样一步步把学习过程化为台阶,循序渐进地,用趣味化的方式带孩子一步步征服每一个知识点。
这样的学习方式,其实塑造了孩子会探索、会提问、会质疑的核心素养,让他们每一次学习都有成就感,每一次的学习都有所收获。
好的学习方法两个核心:
除了段子与阶梯式学习之外,小编还抓住了《物理大爆炸》中最棒的两个点:实验与思路总结。
小编以前上高中的时候喜欢向成绩好的同学请教问题,在这过程中发现他们都有两个共通点:善于用知识以及善于框架化总结知识。
如何善用和总结呢?《物理大爆炸》给了答案:
善用,做个小实验:
理解液体到气体的汽化原理后,那么自己动手做一个实验吧!
振动就会发出声音?看不见摸不着的,怎么理解这个点?
做两个实验吧!
先理解声音是如何发出的,后观察声音的振动。
其实这也是老师在上课时会用到的方法,在《物理大爆炸》中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帮孩子们再次做了总结。
更重要的是,除了已有的知识点,作者还规划出未来延续、待学习的知识点,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欲。
声音的频率划分出超声波、次声波与听觉范围,那么超声波和次声波还有哪些用武之地呢?
了解完频率与振幅就够了吗?进阶物理学里可还有振动与波的力学,更高深的量子力学、图像压缩、通信工程、人工智能还在等着你!
待解锁的知识点,每一个都是这一届孩子们基本都听过,但没细细了解过的词汇——
等离子态、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在火星生活、法医鉴证极紫外光光刻机、可穿戴医学传感器……,处处「勾」着孩子们一步步迈入更高阶的物理世界。
每次看到总结的知识地图,我都佩服地五体投地:实在是太会了!
能将前沿科学与物理学的联系,做到如此信手拈来的程度,我想也就“中国版谢耳朵”李剑龙博士能做到了。
打破学科藩篱
将知识浸入生活形成闭环
物理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信这一点没有人会反驳。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又少有人知的则是:物理作为研究最基础的物质现象的学科,也与生物、化学、历史等其他学科息息相关。
在小编看来,这套《物理大爆炸》除了有趣、有料之外,还有一点极其吸引我,就是打破了学科藩篱。
以前我们戏称“你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吧”,这是个段子,却也真切地反应了学科藩篱的超强存在感。看完《物理大爆炸》后,我相信不少孩子可以骄傲表示——
我历史/生物/化学/语文…是物理老师教的。
历史冷知识:为什么人类历史上都是先进入青铜时代,后进入铁器时代?
物理学告诉我们:取决于熔点。
历史冷知识:古代人遇到地道战怎么解决?
物理学告诉我们:有介质就好办了!墨子就用的这招!
生物冷知识:为什么蝙蝠看不清东西,还能在夜晚活动?
物理学告诉我们:因为超声波可以定位。
物理学再加餐:超声波还可以帮我们在漆黑的海底找到路,还可以用来做汽车的倒车雷达,在医院为病人检查身体,在工厂检查零件内部,在公路上为车辆测速……
《物理大爆炸》书上的内容之外,其实我们家长还可以带孩子一起发散思维,一起找找生活中、其他课本上的物理学知识:
比如,《曹冲称象》用到了什么知识点?
比如,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见雷声?
比如,早上的白雾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太阳一照就没了?
边学边玩,活用《物理大爆炸》的方式,把生活中、课本上的肉眼可见的现象和事物,用物理的方式诠释出来。
这样来看,《物理学大爆炸》带读者一起【提出问题-开动脑筋-推演线索-找到答案】,层层递进,学会了方法,还学到了知识,形成闭环,可以说是将【授人以渔】用到极致。
最后多说两句:
市面上的好科普书很多,
有主打「全面且专业」的超硬核DK大百科系列,也有主打「低幼与趣味」的神奇校车系列。
这套《物理大爆炸》与其他科普类书籍都不尽相同的点,我想就是「与课堂强关联」,它能最直接帮到的就是:用不费家长的方式,实打实地帮助孩子学会思路、用好方法,最后学到知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