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投资1亿美金办大学,学费全免?原来“π型人才”才能引领未来……
☆
ZHEN BANG
寻找教育的N种最优解
最近“钢铁侠”马斯克要办大学的消息在家长圈刷屏了。
根据彭博社报道,埃隆马斯克向自己的私人基金会捐赠1亿美元(约7.15亿人民币),在德州奥斯汀创办以STEM为重点的中小学,并计划建立一所大学。
家长纷纷表示:中国学生可以申请吗?学费多少呀?
而作为教育媒体,我们更关心的问题是: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培养出马斯克、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才,引领世界科技的进步?
这个问题,原中芯国际创始人兼CEO张汝京也曾提出:“如果中国在5G技术上保持领先,将来在通讯、人工智能、云端服务等领域,中国都会大大超前,而我们的目前的弱点,是人才储备不够”。
△这个理论来自一本书《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 (范围)》“爸爸真棒”曾解读过这本书详情可阅读文章:最新研究:过早抢跑的优势,将在下一个时代消失殆尽
什么样的人是科技通才?简而言之,不受专业领域局限,而且能够引领科技事业变革的人。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π型人才”。π的横,代表宽广的学科跨度,知识面广;而π的一撇一捺,代表至少在2个领域,有深刻的经历和造诣,精通到可以做专家。
“π型人才”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比尔盖茨、乔布斯、马斯克,他们都是多栖领域的专家:
比尔盖茨=科技+法律+商业:盖茨的父亲就是一个顶级的律师,母亲从事商业,他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小在法律、商业的耳濡目染,以及自己对科技的追求。
乔布斯=科技+艺术:乔布斯在产品设计的艺术风格,产品发布会和广告的设计方面是把艺术融入血液的典型案例。
马斯克=科技+商业:马斯克大学修的是物理学和商科,大学期间就崭露出杰出的商业文案能力,在创业的过程中更展现出杰出的商业能力(例如资本运作和项目管理)。
而中国目前很难培养出如上述三人这样的“π型人才”,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目前的社会,本质上是鼓励“专才”的。
现在市场和时代潮流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接近于“π型”,而且所要求的知识宽度在变得越来越宽。一个特长或者一个特质,越来越不能定义人才的独特性。
今天,我们的专栏作者、来自加拿大的“斜杠”专业工程师舒己怀,就来谈谈普通家庭能借鉴的培养“π型人才”的路径。
真正的通才
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
“π型人才”在外人眼里是也许不容易获得的,因为要在至少两个领域都要是专家。而且这种通才,在我们“以培养专才为主”的社会中,可能也不符合我们习惯熟悉的“好学生、好孩子”的模板,因为他们可能学术成绩并没有很好,但非常擅长体育、厨艺、手工。
我们家长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们都找到自己的“π”呢?先给两个大方向:
第一个,保持终生的学习兴趣和建立自学能力,是获得“π”的基础条件。
而我们教育中的很多做法,一不留神就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或者自学能力,所以我鼓励家长在童年时期,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有自由阅读的机会,也鼓励大学时主动选择跨度大一点的学科,拓宽“π”中的那一横。
第二个,具备长期眼光和非功利的思维方式,从学校到家长,都要努力克制内心深处的“控制欲”和计划经济思维,不能用KPI来考核。
所以我想尽可能多地鼓励孩子,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找到自己可能精通的2个领域,也就是“π”的两个竖。
童年时期
不受限的阅读,加大知识、学科的宽度基础
现在学校和家庭教育,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学习的动机问题。
那天我专门问几个孩子:“你究竟为什么学习?”
一个小学生居然回答我:“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
为了生计接受教育没有错,但这实在不应该是小孩子的答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读了马斯克的故事,我认为一个原因在于,我们在幼儿教育中做得非常多,但是自主性和可享受性非常低,就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
被同学霸凌、被父亲折磨,从小害羞又不爱说话的马斯克,却在科技领域成为了真正能上天入地的“钢铁侠”,将无数人童年的梦想付诸现实,这背后的推动力,绝不仅仅是科技方面的能力和热忱。
除了他有“硬核”单亲妈妈的悉心陪伴和栽培,可能还有一个被低估的原因:自由而自主地读了大量的书。
这是一段摘自马斯克传记的文字:
一个男孩儿幻想着太空和正邪之战不足为奇,可如果这个男孩儿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些幻想,就太让人不可思议了。
马斯克就属于这种情况。在15岁左右的时候,他就已经很难将幻想和现实区分开来了。马斯克把人类在宇宙的征程看作个人的使命。如果人类必须寻找更加清洁的能源,或者建造宇宙飞船去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那就去做吧。
马斯克千方百计地想要让这些事情变成现实。”
“可能是因为我小时候看了太多漫画的缘故吧,”马斯克说,“在漫画里,英雄必须要拯救世界,必须让世界更美好,因为相反的做法没有任何意义。”
马斯克的童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这种没有功利目的的宽广的阅读和玩耍中,孩子们才可以幻想出丰富的世界,打下多学科、跨领域的兴趣基础。
能够幻想出彩虹与独角兽,是每个孩子们的特异功能。
家长们也许给不了这样的梦想,但应该给孩子自由阅读的机会,选择兴趣和读物时,我们也该知道退避三舍,让孩子心中小小的梦想种子能够发芽。
我自己在带自己小女儿的过程中,也会坚持少教授知识。多培养以她为中心的探索,鼓励她发问,鼓励她用观察世界,用图形或实物去满足她的求知欲。也是希望她有一个丰富的内心,萌生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小小的梦想。
少年时期
多参加社会活动,找到“π”中关键的两个竖
现在很多家庭都开始注重让孩子参加社会活动,投入实践,这很好,但多多少少有些功利,目的主要在于升学,软实力提升只是次要,个人特色更是没有凸显出来,更别谈找到“π”中最关键的两个竖——最困难的、要精深的2个领域。
那么乔布斯和比尔盖茨,是怎样寻找个人特色的呢?
乔布斯有科技天赋谁都知道,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在艺术方面的造诣其实也很高,甚至可以到达专业的高度。
他的艺术家的行为特质体现他做事的方方面面,一切都围绕着他艺术家的特质建立起来,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他在艺术上花费的精力。所以他的个人特色,是科技和艺术的组合。
再比如盖茨,他除了从小编程厉害,也开始涉足商业方面的实践活动。
在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他就写了一篇名为《为盖茨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文章,他充分认识到要想办好企业,不但要有充足的资金,还需要优秀的员工。他在文中考虑到了有关创办企业的很多细节上的问题。
他们都在青少年期间的活动中,做出了杰出的成就,都有中学期间成功卖出自己产品,和需要与陌生的成人联系的经历,当然也都有遭受挫折的经历。
而最大的收获则在于:他们都进行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有了探索,逐步发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亲身地切实地相信几行程序可以撬动世界,一个设计可以占领市场,以致于机会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候,他们可以奋不顾身不顾一切投身其中。
他们就这样,发现了自己的“π”中的两个竖。
△1970年,保罗·艾伦(左)和比尔·盖茨在湖滨学校学习,五年后两人分别从各自的大学毕业,共同创立了微软公司
大学阶段
走出知识舒适圈,多修几门你不熟悉的课
这三个人到了大学,都在尽力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学了很多跨学科的东西,努力让自己的“π”中的横和竖都变得更长。
盖茨在哈佛学习的是法律,明显是要子承父业。但他同时在修数学课和研究生级别的计算机课,他说,“若非创业,我会从事物理研究”。
而马斯克,他在大学里修的是物理和商科,甚至在宾大开始物理博士的项目,这让他具备了深入学科、在学科中寻求联系的能力。这是一段摘自他传记的文字:
未来所需要的技能里,有两条都离不开跨学科的能力:复杂问题处理能力(complex problem solving)和认知灵活性( cognitive flexibility)。
现在的媒体的丰富性和获取知识的容易度,让获得多科背景变得越来越可能。而且很多本科项目都是这样设计的,比如西安大略的毅伟商学院。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父母和孩子都要认识到学多科的必要性,以及激发发现这些科目的兴趣。
如果能做到这些,即便我们培养不出比尔盖茨、乔布斯、马斯克,也能帮孩子找到他们的“π”,在未来激烈竞争中,勇敢地乘风破浪。
1月2日(周二)晚19:30
京城顶流国际教育专家&
王牌升学指导独家分享
1月3日(周三)晚19:30
哥大、莱斯学长独家分享
1月4日(周四)晚19:30
盘点今年早申”藤娃“的背提项目
如何用科研最大化助力申请!
1月5日(周五)晚19:30
和「宾大学姐」聊留学体验、职业规划
👇滑动看活动预告👇
2024年1月6日
北京重磅线下活动
最后席位等您来抢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