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博士妈妈大哭上热搜:被知识诅咒的中产父母,正在扎堆崩溃……
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其他公众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平时母慈子孝,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这是很多家长们和娃互动的常态。
辅导作业时很多家长会情绪失控,就是因为好多时候,在家长看来十分简单的题,可怎么教,孩子都不会。
最近有段视频冲上热搜,江苏一位985博士毕业的妈妈辅导四年级的女儿写作业被急哭。
视频中,孩子抹着眼泪,妈妈则对着镜头哭诉,“就几个生字,写了3个小时”“我都不想做她妈了”“我也想控制我自己,不想骂她……”
我身边不少家长在辅导作业时情绪特别激动,总深呼吸提醒自己,“生了学渣还能塞回去咋地,淡定淡定,不能打不能打,亲生的,亲生的!”
其实我也经历过这个过程,女儿刚上小学那会给她辅导功课,我也搓过火,晚上睡觉前还关起门来,跟娃爸吐槽:
“你说,这么容易的题,怎么就不会呢?同一类型的题说过好几遍,都讲这么明白了,还要我怎么教!”
直到我有天知道了“知识的诅咒”,就突然想明白一件事,终于理解为什么“我们觉得如此简单的题,娃做起来却那么费劲?”
什么是知识的诅咒?
这要追溯到199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名叫伊丽莎白的博士候选人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伊丽莎白让一些同学作为敲击者在桌子上敲击乐曲(像《祝你生日快乐》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让另一些同学作为听众猜歌名。
敲击者预测有50%的听众能猜出正确答案,可实验的25首歌曲中,才有一首被准确猜出了歌名。
敲击者心中也是疑团重重,“明明这么很简单的曲子,可听众为什么就是听不出来呢?”
最后伊丽莎解释说,因为敲击者脑中有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帮他脑补了旋律,所以他觉得简单。
而且他根本就理解不了听不到音乐的听众,只能靠“嗒嗒”的敲击声努力辨认旋律,就像在听一段摩斯电码。
这现象,在心理学被叫做“知识的诅咒”。
说的是我们一旦知道某样东西,就很难想象不知道它的情况,而且会默认别人也应该知道。
是我们自身储备的知识“诅咒”了我们。
所以,辅导娃做作业时,明明我们觉得很简单的知识,掰开揉碎讲得很清楚了,可孩子就是听不懂。
仔细想来,这大概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的认知偏差。
而且越是高知父母,对知识掌握越深,这情况就越发普遍。
要我说,想要破除“知识的诅咒”,关键就在于换位、理解和包容。
01.
多想想曾经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都玩过一个游戏“我来比划,你来猜”。
觉得自己比划得已经够明显了,可对方就是猜不出;可自己猜的时候,又完全get不到对方的点。
其实大多时候,我们总习惯从自身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下意识把自己的感受代入到别人身上,以为对方也是这样想的。
正所谓“与人相处,贵在换位”,我们每个人的身份地位、知识积累,看问题的角度,都会导致体验感受的不同。
自己觉得很简单,就该是这样啊,语气中隐藏不住的几分嫌弃,让娃只觉我们要么不耐烦,要么太傲气。
我们不妨多回忆一下小时候,那个曾经解不出难题的自己。
上中学那会,看老师在黑板上讲证明题写下“显然、易得”,我却怎么也看不出这里为什么“显然、易得”,至少在我看来,求解过程并没老师说得那么容易。
一道难题已经够让人郁闷的了,如果这时再有人用你不理解的方法指导,感觉简直崩溃。
在和孩子沟通时,多用自己的成长经历,理解眼前这个不知所措的娃,“蹲下来”站在他的视角和高度解决问题,去揣测他的心情,留意他的反应。
在日复一日的辅导作业中,我告诉自己:
“这些知识点我都掌握二三十年了,再加上这么多年积累的经验,对它的理解已经非常纯熟了。
可这些知识点在孩子的认知储备库里是全新的,对她来说确实有难度,得多给她点时间消化理解。”
这样一想,我不急也不气,孩子也觉得我有耐心,越来越懂她了。
02.
同频理解,缩小信息差
简书上有位作者分享了自己辅导上小学的大侄子数学题的事。
他一上来就用方程给解出来了,并告诉他说这样做很简单。
结果侄子说,老师还没有讲过这个知识点。
一不小心就陷入了“知识的诅咒”中,我以为你知道,所以我用方程教你解题。
实际情况是,你并不知道方程是什么东西,所以看不懂我的方法。
可如果不用方程,作者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只好让大侄子自己翻教材,看看最新学的知识点。
所以我们在辅导孩子作业前,要了解他学到什么进度了,能够对新的概念理解了到什么地步。
首先,根据题目铺设娃已有的知识点层层递进,逐步消除他的认知偏差。
接下来,有意识调整我们讲解的语言,尽量把抽象的概念用大白话描述出来,复杂问题简单化。
第三步,用娃熟悉的东西做类比,帮他在学习新知识时,将未知概念与已知概念相互结合,增强理解。
最后,帮娃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老师和家长在讲述新概念时,他已经提前在大脑中储备了这部分知识,就能更接近大人的认知层次,吸收效果也更好。
03.
“他的条件可能不如我”
当学霸父母回忆起自己的光环时刻,就更不懂作为学渣孩子的难。
前阵子看到一位老师讲:自己的儿子数学才考了18分,班主任问她是做什么工作的,她说在隔壁学校打扫卫生,实在没脸说自己是老师。
下面几千条评论中,各路家长找到共鸣,纷纷谈起自己的感受。
很好多学霸表示自己当年是学霸,如今却生了个学渣。
其实,不管是智商还是能力,娃是很难超越学霸父母的,这确有科学根据。
以前朋友圈里流传过一张图,不知道你看过没有:
图里太爷爷没有爷爷智商高,爷爷没有爸爸智商高,爸爸没你智商高。
你作为家族最优秀的孩子,又找了位优秀的太太,你们夫妻俩智商都是130,那么跟100的平均值相比,有30的盈余。
但智商遗传这个东西就好比遗产税,税率极高,大约是1/3左右。
所以对不起,你家娃不能全部继承这30,还得交个1/3的“智商税”,那么大概率你家娃的智商折后只有120。
其实不管从外表身高、运动能力,还是智商情商、学业水平,当父母水平越高时,娃就可能越平凡,即便比普通人好,却很难超越父母。
这就是“均值回归”,也就是说高智商的父母生下的娃,不一定都是高智商。
我们得有这个心理准备,所以干嘛要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强加于孩子身上,让谁心里都不痛快呢?
就像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每当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包容每个孩子的多样性,是对娃的一种深深理解,也是保护他自信心最好的方式。
树妈说:
可无论我们如何注意这个问题,“知识的诅咒”都会始终存在。
但下次再碰上给娃辅导作业,至少认为“学不会”也不是什么大事,是个非常的普遍现象,就不用整天对娃着急上火了。
希望我们这群尽心尽力辅导娃的爸妈,能逐步打破“知识的诅咒”,激发出他的最大潜能。
另外,咱们每天都会有免费课程资源在“树妈福利群”分享,一些我从各出版社和品牌方要来书籍、特价好物福利、因为数量比较有限,所以不会在公众号跟大家说,也会在群里免费抽奖或给朋友圈的妈妈做活动。
如果大家还没加咱们的群,可以直接扫码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就可以被拉入群了。
···
···
如 果 不 想 和 树 妈 从 此 失 联 请 一 定 按 照 下 方 提 示 操 作
设置【 星标★ 】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
↓↓↓↓ · 点击查看更多 · ↓↓↓↓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