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想,人们不是为了不朽设立了墓碑,而是为了对话。隔着时间,隔着空间,让故去的人和继续活着的人能够坐在一起,讲述生活。我们希望和你一起做的,是借由与亡者相对的片刻时光,想想我们该如何生活,想想那位故去的人曾教你如何生活。如果此时此刻,你的记忆里涌出了这样一个人,这样一座墓,请告诉我们。或许,这会是一个动身的契机。Ta 可以是你我都熟知的人,比如作家、诗人、音乐人、导演……他们创造的美妙事物留存在尘世间,让你知晓人该如何去活。他们以记忆的形式长长久久地与你同在,让你明白人可以如何去活。你可以去到墓前,对 Ta 说说话,捎封信,追忆一些往事,或者,只是静静待一会儿。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你从尚未动身的此刻,开始想想:而我们想做的,是倾听你的动机,促成你的行动,并与你一起记录下这个珍贵的过程。
有刚裸辞的人想去看王小波的墓,去告诉他,自己也要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也要过生猛的人生。有人想去古龙的墓前,再说一句“浪子三唱,不唱悲歌”。“是古龙让曾经有些自闭的我,变得更加外放和敢于表达。”
有人想去看自己的爷爷。她说爷爷没教过她什么道理,只反复叮嘱过她:要好好吃饭。难过时,她总能想起,能好好吃饭,就能好好生活。
他们去到了海子、王小波、萧红、黄家驹、李白、张国荣、单田芳、汪曾祺、朱自清、王勃、自己的家人,还有更多人的墓前。
(▲李白墓)
@袁三点 站在黄家驹的墓前读写给他的信,她的眼前山连着海,海连着天。那是一种真正的“海阔天空”。
@老腰 在李白的墓前的酒香里坐了一个下午,抬头望见树上飘的诗歌带子,最明显的一句是:“君莫停”。
@雪琴 去到了汪曾祺的墓,在墓前认认真真啃完了一个烧饼,好好吃饭,好好生活,这是在汪曾祺的墓前,很自然会想到的事。
读者@理想主义 留言:墓地同时也是“精神家园”。
那些真正关于人生的对话,会在这里展开。
而只是安静地呆一会,就能感受到力量。
我还想花一点时间,解释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在清明节这样的日子,持续不断地发起这样的行动?几年前,他从呼和浩特坐飞机到上海,再从上海坐高铁到苏州,找到了一位陌生网友的骨灰所在的殡仪馆,把车停在门口,点了根烟,静静坐了一小时。对方是个骨癌晚期患者。他们在网易云评论区相识,共同喜欢那首《城南花已开》。他自己得了抑郁症。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的时候,总会想起那个爱听音乐的,爱开玩笑的,痛苦的,年轻的,坚强的,真的真的很想活下去却又早早离开的人。“是已经不在的他,在精神上陪我走出了一段灰暗的日子。”这些年,只要有机会经过苏州,他都会去殡仪馆门口坐坐。说说话,讲讲自己的生活。这对他的生活很重要。清明是一个特别的节日。它是关于故去的人的日子。它更是关于尚在人间努力生活着的人的日子。逝去的人,是早开的晚霞。他们的余晖,是照亮心灵角落的光。
我想看到一个个曾被照亮的人,用一次次墓前的对话重返被照亮的时刻。我想和每个出发的人,和每个见证他们出发的人一起,在一个有关死,也有关生的日子,一起好好想想,我们要如何生活。1.我们希望你能在报名处留下计划行动的最早时间,如果还没想好,我们可以事后商量。3.如果今年的清明节前,你没有时间去拜访墓地,也希望你记录下此刻的心情,在日后安排合适的时间自行前往,并与我们分享感受。毕竟,这不只是一次共同行动,更是你的私人心志。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每次悼念,
都是一次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