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动物世界,到处都是男性出轨的理由
百年来,男性科学家们习惯于将父权的眼光,强加在动物身上。
又以被扭曲的动物认知,来解释人类行为和欲望。
甚至不少人以科学之名,行偏见之实。
以至于,动物界的“她”被默认没有研究意义。
而为动物界的“她”正名的“她们”,也一再遭受否定和贬低。
虚假的“动物世界”
可能很多人都看到过,这张对比图——
现实中的母猫,雌雄难辨。
动画中的母猫,妩媚娇羞。
图源:🍠
人类总是将对女性的想象投射到更多雌性动物身上,在艺术创作中尤为明显。
几乎所有知名动画、绘本,都存在着类似的性别偏见。
最具声名的,无疑是动漫电影《狮子王》。
《狮子王》为迪士尼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在2023年,迪士尼100周年之际重映,依旧观影者众多。
两版《狮子王》
如果你看过《狮子王》,会知道它描述了小雄狮辛巴的成王之路——
父王去世,叔父篡位,辛巴被骗离狮群,但最后它仍打败坏人、回归王位,为家园带来和平。
故事有着《哈姆雷特》的影子。
但在自然界,这难以成立。
《狮子王》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是雄性的史诗,“狮子王”的名号,在父亲、叔叔、辛巴之间流转。
但华盛顿史密森国家动物园的大型猫科动物馆长指出:
“真正领导狮群的始终是女族长。”
《狮子王朝》;纪实人文
狮子是猫科中少有的具备社会性的动物,主要的非洲狮群属于母系社会——
小雌狮可以在家族中长大,与亲人相依为命。
而雄狮长到两岁左右就会被驱赶出狮群,结伴流浪,直到遇到愿意接收它们的狮群。
《大自然的女王》;国家地理
稳固的狮群由大量的雌狮子与少数的外来雄狮组成——
雄狮负责驱赶其它狮群的雄性,并且巡逻、提供精子、爱护幼崽,当年老体衰无法提供看护时,会被再次驱逐。
流水的雄狮,铁打的雌狮。
雌狮才是领导者,它们能够决定领地的位置,下达狩猎的判断。
《大自然的女王》;国家地理
所以,辛巴无法成为狮子王,辛巴的妈妈、妹妹才是真正的领袖。
辛巴也无法回到原来的家族,因为那里本就不需要他。
艺术创作带来的误解不止于此。
在动漫《马达加斯加》中,朱利安国王是一只盛气凌人的环尾狐猴。
《马达加斯加》
现实中,环尾狐猴确实是马达加斯加的名片,但制作者搞错了国王的性别,它不会是男王,只会是女王。
研究表明,雄性环尾狐猴受到伤害的概率是雌性的三倍。
它们属于母系社会,并且与绝大多数狐猴一样,雌性全面性支配着雄性,雌性拥有优先进食权。
图源:youtube
刚刚诞生的雌性幼崽,也要比年长雄性的地位更高。
“马达加斯加是一个专横的母猴之岛,一片由雌性灵长类动物统治的土地。”
还有,在关于蚂蚁的绘本与动画中,很多描绘的是雄性主角。
《Antiks Cartoons》讲述蚂蚁兄妹的故事
但现实中,蚂蚁王国是雌性的王国。
人们都知道的是——
在蚁群中,蚁后负责繁育,它会在飞行交配后寻找栖息地,在那里摘下翅膀,建立“王国”。
但其实,无论是工蚁和兵蚁,都是雌性,它们不具备生育能力,职责是寻找食物,照料幼崽,保卫家园。
雄蚁的使命则是捐精,填充蚁后的精子库。
在交配不久后,雄蚁便会死亡。
拥有精子库的蚁后,可以在一生中随时独自生育。
图源:Pinterest;@Jacqui
类似这样被掩盖的真相实在太多。
我们不得不产生怀疑,为什么在关于动物的讲述中,他们宁愿违背科学认知,也要将故事的主角扭转成雄性?
以至于人们已经对此难以察觉,主动去默认“雄性主导”“雌性跟随”的关系。
况且,这些作品不仅会颠倒性别,还会刻意地去强调刻板印象。
雌性动物不断被边缘化,唯一鲜明的,只剩下被强行赋予的女性特征——
《疯狂动物城》朱迪的“女性化”身材
无论鸭子、老鼠、小猪、兔子、小猫......“她们”大多都拥有着,被特意强调的身材曲线、夸张的眼睫毛、粉色蝴蝶结、裙子、口红、高跟鞋......
《猫和老鼠》中的母猫
这些被人为塑造的认知,早该被推翻了。
雄性中心主义的谎言
“雄强雌弱”似乎成了一种直觉性的真理。
但《“她”的力量》一书挑战了雄性中心主义,揭开了被掩盖的真相。
《“她”的力量》
什么是雌性?
雌性是万物的原始性别。
「雌激素受体是脊椎动物中最古老的转录因子,起源于6亿-12亿年前,而雄激素受体对应的基因要到3.5亿年之后才演化出来。」
一切生命的初始都是雌性的。
雌性是第一性。
得克萨斯大学动物学和心理学教授戴维·克鲁斯指出:“第一批生物是通过复制进行繁殖的,最早的生物必须能够产卵,也就是雌性。”
许多证据都可以佐证这一点。
夏娃不诞生于亚当的肋骨,她本就是世界的主人。
遗憾的是,“雄性中心主义”在生物学的研究中一直存在。
很长时间,人类科学家曾不遗余力地研究Y染色,认为这是雄性的本质。
人类男性XY染色体;wikipedia
但其实,有染色体为xx的雄性田鼠,也有染色体为xy的雌性田鼠。
甚至,XY染色体并不是唯一的性别决定机制。
对于许多鸟类和爬行动物来说,它们使用的是ZW染色体系统。
对于海龟来说,性别取决于温度。
对于鬃狮蜥来说,性别并不固定,会在受到过热的暴晒后转变。
《海底总动员》并不写实,小丑鱼的性别随着生态变化
所以二元性别霸权,也是毫无道理的。
况且Y染色体正在消失,虽然这并不等同于男性的消失,但也足以令许多人破防了。
「人类的Y染色体每100万年丢失大约10个基因,现在只剩下45个基因了。
因此,不需要爱因斯坦来也能计算出,依照目前的速度,我们人类将在450万年后失去整条Y染色体。」
因“雄性中心”产生的误解,还有很多。
曾经人们认为雄性更具有优越性,因为男性具有睾酮,而睾酮利于生成肌肉。
可是事实上,相当多的雌性动物体内存在睾酮,譬如鼹鼠。
曾经,以弗洛伊德为首的一批人类具有阴茎崇拜,认为女性是不完整的人类。
但其实,很多雌性动物都长有巨大的、外形与“阴茎”相似的外生殖器,譬如蜘蛛猴、马岛獴、鬣狗,这被叫做阴蒂增大。
在动物界,雌性可以是各种样子——
它可以凶猛好战,譬如斑鬣狗。
《大自然的女王》;国家地理
野外环境下雌性斑鬣狗比雄性体型大10%,饲养环境下体型差可达20%。
雌性斑鬣狗更具备攻击性,全面统治着雄性斑鬣狗。
它可以具备领导力,不可或缺,譬如虎鲸与大象。
对于这两种动物来说,失去雌性首领是巨大的打击,家族常因此会分崩离析。
《大自然的女王》;国家地理
当然,它也可以出轨、滥交,毫无性道德。
很多男性声称“好色是雄性的天性,女人天生专一”,但并不是这样。
雌性灵长类动物会自慰,可以达到性高潮。
雌狮子在发情期间,每天可以与数只雄狮交配上百次。
人们赞颂鸟类的一夫一妻制,但90%的雌鸟会与多个雄鸟交配,性伴侣与伴侣是不同的。
象征“深情”的蓝知更鸟,并不“忠诚”
它们有着奇妙的身体构造,掌握主动权。
在野鸭的世界里,雄性的强迫性交配时有发生。
而雌性野鸭,进化出了在繁殖期显现的螺旋状阴道,被强暴后可以阻止阴茎勃起、精子进入。
甚至它们不需要雄性也能繁殖,譬如,整个物种中只有雌性的,哀鳞趾虎。
图源:百度百科
这种壁虎,可以自我复制,孤雌生殖。
对于同样孤雌生殖的蛭形轮虫来说,可以“脱水”躲避天灾人祸,还可以通过“窃取”基因,来完善自己单一的基因组成,它们已经度过了漫长岁月,有望活到地球存在的最后一秒。
图源:MicrobeWiki
很久以来,人类并不了解雌性动物的力量与智慧,就轻易地下了判断。
不断去重复“雄强雌弱”错误认知。
而这种论调“得益于”千百年来,霸占科研界的男性科学家们。
以及,他们的傲慢与偏见。
科学界的父权神话
《“她”的力量》一书作者,英国动物学家露西·库克,在牛津上大学时,着迷于达尔文的性选择理论。
它被用来解释雄性动物身上“浮夸不实用”的部分,比如孔雀华丽的尾巴、雄狮的鬃毛等等,其存在是为了吸引异性。
雄性孔雀开屏
但这一理论也让库克觉得很沮丧。
因为它把雄性描绘成好斗、滥交、主动的“进攻者”,而雌性总是被动矜持的观众,是“顺从者”。
“几乎所有动物的雄性都比雌性有更强烈的激情”,达尔文在1871年写道。
在进化论之父的眼中,动物王国跟人类世界似乎并无二致。
“世界由雄性主导,雌性只是个小小的注脚。”
肇始于达尔文,这一观念随后成为科学界的父权制神话。
百年来,几代科学家们深信不疑。
他们执着于寻找能印证达尔文刻板印象的证据。
1948年,遗传学家安格斯·贝特曼的实验为达尔文的性选择理论提供了重要支持。
他通过果蝇实验,指出频繁与异性交配,能让雄性果蝇获得更多后代;
但雌性只需与一只雄性果蝇交配,其生殖能力就能达到顶峰。
该理论被称为“贝特曼原理”。
24年后,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进化生物学家之一,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弗斯,基于贝特曼原理,提出著名的“亲代投资理论”。
即雌性对生育投资成本更高,所以雌性选择伴侣更专一,更挑剔。
雄性的精子多且廉价,所以雄性交配对象自然多多益善。
简言之,雌性专一,雄性滥交,变成统治当时生物界的定律。
很快,一大批基于这一观点的研究应运而生。
比如那本全球销量超百万册的科普读物——《自私的基因》。
男性的出轨、滥交从此有了另一种解释——基因使然。
“他只是犯了全天下男人会犯的错”,也就是从那时起,这一观念正式被“科学”盖章。
图源:网络
1979年,《花花公子》杂志得意洋洋地宣传,“有人说,男人会尝试与任何会动的东西做爱,而女人不会。现在,令人吃惊的社会生物学这门新学科告诉了我们原因。”
当然,那时的“科学”,不仅为男性滥情找到理由,有些人甚至借此来合理化一些男性极端行为,比如强奸、家暴。
庆幸的是,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背景下,一批女性开始走入顶尖大学的讲堂。
比如写出《“她”的力量》的露西·库克,就是《自私的基因》作者道金斯的学生。
露西·库克《“她”的力量》英文译名为“BITCH"
课堂上,她们被雄心中心的科学偏见蒙蔽。
直到真正进入野外,她们才发现,一切是那样的不同。
所谓客观、理性的科学,多年来是如何忽视和误解雌性,又是如何一次又一次为厌女的思想辩护,她们终于明白了。
几十年来,她们为驱赶科学偏见而战斗。
但与此同时,她们的研究,却一再遭受贬低。
只因,她们是“女科学家”。
拨开迷雾,看见“她”力量
著名的美国灵长类动物学家、人类学家萨拉·赫尔迪,是第一个挑战“矜持雌性神话”的人。
萨拉·赫尔迪
她是20世纪70年代的哈佛大学毕业生。
在她读书时,教室是雄性激素泛滥的地方。
班上除了她全是男同学,全研究雄性动物,因为雌性被认为缺乏研究价值。
赫尔迪一开始研究的也是雄性叶猴的杀婴行为,但在研究中,她发现雌性叶猴的滥交现象。
她认为雌性滥交可以混淆幼崽的父子关系,防止雄性杀婴,提高后代存活率。
当然,她的发现备受攻击。
学术会议上,一位男同事站起来反问她,“换一种说法就是你很饥渴,对吧?”
另一位男同事,也就是特里弗斯,曾对记者说,赫尔迪应该专注当妈,而不是做研究。
赫尔迪的遭遇,对其他女科学家来说,并不陌生。
加州大学演化生物学教授,帕特里夏·戈瓦蒂,也挑战了“贝特曼原理”。
帕特里夏·戈瓦蒂
她研究东蓝鸲,发现雌鸟会飞到很远的地方,跟不是自己伴侣的雄鸟交配。
图源:东蓝鸲,左为雌鸟,右为雄鸟
而男性主导的科学界,显然无法接受雌鸟会“偷情”。
没人相信她的研究,一位著名的男性动物学教授大破防,说她研究的雌鸟一定是被强奸了。
2012年,戈瓦蒂与其研究团队,再次发表论文,指出“贝特曼原理”的缺陷。
戈瓦蒂发表论文
那些支持贝特曼原理的男科学家作何表示呢?
答案是,根本不看她的论文。
安吉拉·萨伊尼,《逊色:科学对女性做错了什么》一书作者,特意打电话给特里弗斯,也就是那位将“贝特曼原理”发扬光大的生物学家。
对方回复,“我还没读过这篇大名鼎鼎的论文。”
他答应读一下,但几个星期过去,毫无音信。
最后他发来一封邮件,说,“鉴于戈瓦蒂是一位谨慎的科学家,我偏向于她是正确的。”
又过了几个月,他挑了一个最符合“贝特曼原理”的新案例寄给作者。
男科学家的傲慢和偏见,一览无遗。
加拿大的鸟类学家斯塔奇伯里,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黑枕威森莺。
布里奇特·斯塔奇伯里
这种鸟一直被认为是单配制,即“一夫一妻”。
但斯塔奇伯里发现,雌鸟会在排卵期,离开居家的伴侣,去跟更“性感”的雄鸟“偷情”,生下后代。
她的研究证明,“雌鸟能掌握自己的交配权,和后代的父系来源。”
基于这一重大发现,她的团队兴冲冲去发表论文。
结果是一封又一封的拒稿信。
说她们的研究“完全错误”,甚至“有点蠢”。
鉴于当时该领域含男量将近80%,加上信中扑鼻的说教味,审稿人的性别一目了然。
直到1997年,斯塔奇伯里的论文才发表。
此后,便是震撼学界的“一雌多雄制革命”。
人们发现,世界上其实只有7%的物种是“一雄一雌制”,雌性明明跟雄性一样的花心滥情。
雌性滥交也不像男科学家认为的“全无好处”,相反,它能筛选出更优质的基因,带来更健康的后代。
图源:海鸟视频
事实上,我们对雌性动物仍有太多误解与未知。
百年来,男性科学家们习惯于将父权的眼光,强加在动物身上。
图源:字幕少女
又以被扭曲的动物认知,来解释人类行为和欲望。
甚至不少人以科学之名,行偏见之实。
以至于,动物界的“她”被默认没有研究意义。
为动物界的“她”正名的“她们”,也不被重视。
如《逊色》一书所言,无视另一半人的理论,无疑是片面的。
哪怕它被定义为“科学”。
而揭露动物界中的性别歧视神话,其意义就在,撼动原有的偏见,播下质疑的种子。
如果你知道领导狮群的是雌狮,便不会再相信狮子王的神话。
如果你见过雌鹰,便不会再向往雄鹰的修辞。
雌鹰比雄鹰更强壮
何谓雌性,何谓女性,我想我们都需要重新认识。
穿过迷雾,戳破谎言。
“她们”,终于来到我们面前。
监制 - 她姐
作者 - 西力、even
微博 - @她刊iiiher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她姐玩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