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深

财经


· 这是第4732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 ·

· 水姐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前些天去新开的上海图书馆东馆探望朋友莹,我10月15日会在那里有个小演讲,先去探了探场地。

朋友说,以后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剧院东馆、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等等都会在世纪公园附近聚集起来了,一天之内,可以享受文艺盛宴。她带着我参观,我最喜欢的是海派艺术家徐冰的作品《鸟飞了》,842只“鸟”以不同的书写方式自书页的左上角飞升而起,而窗外就是那片阅读森林。树林是好多年前种植好的,利用原有景观再有机接入艺术作品的形式,让我惊叹。“过去-现在-未来”的视角,对我们这种研究者而言,是格外偏爱的。

莹说,她正在挖掘陆家嘴文化。既然浦东文化已经集聚,大陆家嘴范围内,到底可以沉淀下什么?

她说,有一天,她在陆家嘴看到一个穿着特别美而精致的职业女性,夜深了,她还打着工作电话,特别疲惫的样子,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她就在想,为什么人的外表可以越来越精致高级,但内心总是扭曲的、变形的、挤不出任何一丝纯净的笑容呢?

越是金融发达的地方,怎么会自动屏蔽文化需求和内心需求呢?怎么会解决得了那么多工作难题,解决不了内心的问题呢?

我想大概是金融这件事,要求人们不能有情绪,但其实是最情绪化的领域,那里充满了动物精神。但职业上要求他们具有极致的理性,因为那里充满了厮杀和阴暗,你看现在,国际上,股汇市场,大致就是个剧烈的战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是很难做到真的平和的,温暖这件事,更是不存在的。

但是人活着是个长长的光谱,要有自己的序列和稳定性。很多时候,就靠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精神顶着,才不至于让自己过于受外界的动荡的影响。

我和她感慨,陆家嘴之名源于一个叫陆深的人,他跟我们现代人又有何关系?

我写苏东坡,因为觉得,他的内心世界可以跟现代人之间有很多共通之处,因为他热爱生活和生命本身,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跟自己和世界和解,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始终让自己内心向上向善,即便遭受各种迫害和打击,依然保持自己的赤子之心,“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知行合一,贯穿一生,也知道自己“吾生不恶,死必不坠”。

那么陆深的意义呢?也需要有人挖掘。

有一天,我在去往浦东机场的地铁上,看到一个拎着两个大箱子,捂着肚子坐在地上的女孩,看起来就是肠胃毛病。不少人经过,可能觉得不是大病,也没人去问一下。我去找了工作人员帮助,我想,虽然胃疼不是什么太大的病,但我觉得应该有人给她一点关心。三个工作人员马上很热心地去关注她了。其实,只要一点关心和一点热水,应该可以缓解人的心灵上的紧张和焦虑。

我们所说的大城市缺爱,其实就是一些细节里,对人的关注和敏感在减弱。大家觉得,很多事儿都不是事儿,孤独的人,该自己扛事儿。但是,稍微流通一点温暖,我觉得很重要。人应该温暖地打心底里笑一笑,对别人笑一笑。在陆家嘴附近尤其应该如此。

另外,人呢,不要轻易破防、崩溃,因为这其实很容易上瘾,它也会让人释放。但人要有自己的“自我稳定系统”。

朋友说,她刚好有古籍出版社的老师给了她一些陆深的资料。有人耐着性子把陆深全集重新编了一下。我觉得这本身就很温暖。一个古人,是否被后世的人提及和关注,都要靠缘分。

我呢,经常在某个时刻遇到一个名字,觉得有缘,就开始写。古人为什么对今人重要,可能是因为如果你还记得他,能跟他共鸣,就已经证明了他的长生和长情。

人需要一点长情和一点大爱的。有研究他的人在,这个人活生生的灵魂就一直存在着。

徐家汇得名于徐光启,陆家嘴得名于陆深。这些古人在现代的痕迹这么深,但我们其实很少知道他们具象的人生。所以,我觉得,趁着假期了解一下,也挺好的。

陆深一生好学,游历广泛,在各地做官,所以对各地民情风物和文献都了解。他还喜欢记录,自然著述等身。我始终觉得,古人最重要的一个品质,就是擅长记录,充满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分享能力,他们总是在做着各种各样的总结,觉得万物可爱,万事有规律。

陆深的文学作品中,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特别值得注意,也值得现代人关注。第一个,就是矛盾中的人生选择。明朝那时候的吴中地区,其实人生发展的可能性已经挺多了,你可以专心经商,也可以专心创作书画,当然,还可以专心考取功名。富裕人家,可以出仕,可以家居。但选择多了,就容易矛盾。

在明代,其他地方,经济比较落后,做官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因为做官俸禄还是很多的。而江南一带的人,即使不富裕,也不一定有衣食之虞。历来,这里的生活比较多元,人生版本得以更新换代很快。

做官呢,其实很累的,满天下奔波,事务繁忙,加上各种应酬,相当辛苦,没有自由可言。经营致富、创作书画等不仅可以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保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自由。所以,这里的人,已经探索了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价值和意义,好几百年了。人要探索自己存在的意义,持续在追问——我这一生是为了什么?

他们需要为自己的人生选择做出新的解释。只要有记录这一习惯存在,人就不会停止这种追问。所以海派作家、艺术家等等都有自己很明显的风格。

还有一个方面,陆深也关注一件事,那就是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异化了。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注重家庭、家族等等,但是到了明代,其实大家更注重的是利益关系,而传统伦理道德反而成了一种强制性的权力,成为某些人谋取利益的工具。温情脉脉的亲情面纱,掩盖了赤裸裸的利益争夺。陆深与父妾高氏所生的二子陆溥、陆博关系紧张。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始终是一个战场,历来,人们也在探索,到底怎样才能形成秩序和边界。人不仅自己的精神有内耗,家庭家族之中也有内耗。除了自己如何存在,家庭如何存在,社会如何更好,也成了人们的关切。所以,公共生活很重要。

陆家原来是开封人,南宋初到华亭(松江),安家之后,家族发展得越来越好。陆深的高祖余庆府君,住在如今相当于闵行区马桥镇的地方,整个镇域都可以称为是他的别业别墅。但是,不幸的是,有一天在他家门口发生了劫杀案,因为陆家不施救,就被贬谪了。明朝的惩罚真是严厉啊。

最后的结局很悲惨,余庆府君为了不连累子孙,跳江自杀了。当时,他的儿子陆德衡(陆深的曾祖),才5岁。庆府君的家产都被女婿们占了,而儿子只能流落在外,32岁的时候才回到上海,入赘于章氏,就住在黄浦江之东。黄浦江之东,真的是一个好地方,历来可以令人白手起家,创造奇迹。

陆德衡与章氏生了陆璿(xuán)等子。后来经过艰难发展,在非常不好的邻里关系里也扎下了根,并纳妾黄氏,又生三子。陆璿呢(陆深的祖父),生了5个儿子,陆家开始开枝散叶,瞬间有了18个孙子,家族开始庞大繁衍,浦东真是令人多子多孙的福地,发展空间巨大。

所以,要说陆家文化这件事,那就是不断开拓,即便条件恶劣,也要艰难前行,有一股子劲头,就是拼搏扎根。

陆深的父亲陆平是个美男子,喜欢游历天下,光是在齐楚秦晋大地就三十多年,该是在经商。等到了陆深这一代,陆德衡的后代已经有两千多个了,浦东陆氏的百年发家史,就是明代前中期浦东百年发展史的生动个案。

陆深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六岁就能过耳不忘,有学霸天分,18岁成了秀才,24岁中了举人,当时的主考官是王阳明的父亲王华。然后呢,28岁中进士,二甲第八名,做了翰林院庶吉士。一生一共当了37年的官。虽然大家都在为利益拼搏、纠结,争斗,但他希望释放自己的善意和理想,让自己的心能安,并希望国泰民安。他选择出仕为官,希望改变世界,改变人文。

他的父亲经商,给了孩子们不错的条件。他们都可以追问自己的存在意义。他的兄长陆沔,就不一样,他擅长弹琴,有振木遏云的效果,被称为友琴先生,可惜不到60岁就走了。人生的选择,就看自己,跟家庭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在其《俨山文集》里说,“上海,古华亭也,地尽东海,耕织之力甲天下,人易为富,其失也僭奢。俗喜相雄,其失也嚣讼,礼让之风少衰于曩日矣。

还是继续说他非常警觉的一件事,就是,当时,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讲利益。士大夫呢,原来会惠及乡里,乡人也非常感恩尊敬,但后来呢,士大夫们越来越也讲求“投资回报”,乡人也不太感恩,知道士人们都用心不纯,也饱含恩怨等复杂情绪。所有的事情,都是双向的,任何一方不努力了,不用心了,或者心思变了,格局就变了,其实还都是人心的事儿。

陆深是很敏感的。思维决定行为,他开始谨慎了。当时倭寇侵扰东南沿海,陆深多次考虑移到松江、嘉兴或者杭州居住,很多人建议陆深给上海也筑城门。陆深同年进士顾鼎臣用了三年给昆山筑城门,但陆深始终没有启动。最后是谁做的决定呢?是他的妻子梅氏。在他逝世9年后,梅氏开始捐金修城,可见其格局和见识。一个家族的内心和精神,需要有各种要素综合和互补起来。不然容易在一个人的局限性上走向狭隘。

上海这个地方,女人会纺织这件事,算是她们人生中必须记录的事迹,陆深的妻子就是“尤勤俭,不费纺织”,而且她特别注重散财的功效。

陆深前后生了13个子女,但是只有一儿一女活了下来。他38岁才得长子陆桴,但是7岁夭折了。据说几个娃都死于痘症为主。深经历的生离死别的疼痛是很频繁很深刻的。

他活下来的唯一一个儿子叫陆楫,也很有思想,提出了“崇奢论”的经济思想,认为节俭对个人和家庭有利,但对社会有害。他认为富人奢侈,就可以为穷人提供谋生机会。他论述到,苏杭上海等地之所以繁荣发达,“其大要即在俗奢”,这算是《管子·侈靡》的延续。

真是感慨啊,消费主义发达的上海,其实这一切是有依据的。现在有一组数据说,68%的财富集中在10%的人身上,富人们现在不消费了,所以消费自然起不来。了解古人,其实有助于看现在。

陆楫娶了吏部郎中唐祯的孙女。陆氏家族几代人基本都通过瞿、顾、唐、黄等几个家族联姻,构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地方性家族联姻网络。跟现在福建财团间的联合差不多。

虽然古往今来,很多东西差不多。但陆深始终很强调自己的气节和精神修炼。

经筵制度,起于汉代,主要是馆阁文人对皇帝讲习经史,学习明君的作为。一般是十日一次大经筵。有一次因为讲授,他竟得罪了世宗,虽然世宗对陆深很赏识,但就是喜欢不起来。所以,仕途上就拉开了跟他同期中进士的人的距离。

陆深为人非常执着古板,在担任江西右参政的时候,有个王府的乐籍马某深受晋王喜欢,他的一个孙子已经被选中当某郡主的丈夫,已经脱去乐籍,得到批准,另一个孙子已经考中了秀才。有人举报此事,陆深就反对。那个年代,不屈于权贵是需要勇气的,但自负也是旁人对他的普遍感觉。

陆深是王阳明的父亲王华选中的,所以陆深与王阳明也有些渊源,陆深在《海日先生行状》中记载说,宁王朱宸濠密谋十年叛乱,王阳明手上没有兵,力量对比悬殊。于是大家纷纷劝在家隐居的王华,让他赶快离城避难。王华怎么说?“吾儿能弃家杀贼,吾乃独先去以为民望乎?祖宗德泽在天下,必不使残贼覆乱宗国,行见其败也。”(大意:我虽然不能上阵杀敌,但至少我的精神要一直和他站在一起。)陆深也记录和认同了老师的这种精神。他看了太多的家内家外的争斗,最欣赏羡慕的还是这种并肩作战、内心真心支持、绝不言弃、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 作者: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个人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姐(id:shuijie00000)。个人作品:《任凭世事变化,内心鱼鱼雅雅》《中年好友苏东坡》等。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