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来吧,读万卷书

来吧,读万卷书

其他


观点 / 刘润    主笔 / 二蔓    责编 / 莹莹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662篇原创文章



请原谅我今天,冒昧地拉着你聊这个话题——阅读。

阅读这个话题,是我一直想分享,但又不敢分享的。

为什么?

因为,这个话题,太“大”了。

这世上有万卷书,有万千读者,也就自然有千万种阅读方式。

但在后台,我还是会收到很多被阅读困扰的读者的留言:

“我想学习xx领域的知识,应该去读哪些书呢?”

“为什么这个知识点,在这本书里是这么说的,在那本书里又是这样表述的,我应该相信哪一个?”

“我工作太忙了,实在是没有整块的阅读时间,我应该怎么办?”

......

困扰各式各样,但基本可以总结为一个问题:到底该如何通过阅读去学习知识?

我不敢说自己有多么擅长阅读,但我还是希望,我关于“阅读”的一些浅见,能够给你带去一点点的帮助。

所以今天,我也斗胆拉着你,系统性地分享一下我对“阅读”这件事的理解。

我也在文末,附上了我强烈推荐的35本书籍。(全程无广)

这也导致了今天的文章会有些长,内容会有点多,有些观点并不完善。但我还是相信,坚持看完,你会有一些小收获的。

一家之言,供你参考。

当然,如果你已经有了非常高效的阅读方法,也欢迎直接拉到文末,查看书单。

那么,这么大的话题,从哪里开始呢?

就从,如何正确认识书籍开始吧。






写作,本就是损耗知识的过程


那么,该如何正确认识书籍呢?

恬不知耻地说,作为一个作者,我也写过不少书。虽然写得不怎么样,但在这个过程里,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件事。

那就是,写书,真的太太太太太难了。

在我看来,写书这件事,至少从两个维度考验了作者。

第一个维度,叫做损耗度。第二个维度,叫做料肉比。

我们一个一个来聊。

什么叫做损耗度呢?

简单来说,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损耗掉了多少知识。

我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你想要发一条微博。

微博的字数限制,是140个字。140个字,可能只足够你说清楚那么1-2件事。

这就有点像是在写脱口秀的段子。你要思考的,是在这个地方加入某个句子,是在那个地方删掉某个词,是如何用最简短的语言把想要表达的内容串起来。

再比如说,你想要写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字数,少则几百,多则上万。就以我们公众号的文章为例,大部分的文章,字数大概在2500-3500的样子。

这就有点像是在写相声的稿子。你要思考的,是在这个地方加上一个伏笔,是在那个地方放上一个迷思,是如何在最后把包袱洋洋洒洒地抖出来。

如果是写书,又不一样了。一本书籍的容量,少则十几万,多则上百万。

你面对的,是篇、章、节、段。你要思考的,是一个特别大的统筹问题。海量的知识要如何排布,每一章的文字量要如何分配,先说哪一节后说哪一节。

不管是写微博、写文章,还是写书,都免不了语句上的筛选、调整、删改。文字容量越是大,损耗就越是严重。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写书的过程中,你需要不停地call back。

你每回头看一节,就会有一次疑惑,这几节的逻辑,是不是没能做到严丝合缝?

你每向前看几章,又会有一丝怀疑,我现在正在写的内容,是不是和前面矛盾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损耗自然就无可避免。

打一个有点科幻的比方吧。

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种USB接线。

接线的一段,连着你的大脑。接线的另一端,连着我的大脑。只需要一个启动按钮,就可以把你大脑中的知识,复制粘贴到我的大脑里。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是没有损耗的。你有多少知识,我就能得到多少知识。你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多深刻,我对知识点的理解就有多透彻。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一位作者的写作能力足够强大,那么他的知识就可以以几乎0损耗的代价,写进书籍。

但你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作者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地减少损耗。






写书,
是一项考验料肉比的工作


聊完了损耗度,我们再来聊聊料肉比。

你猜猜看,猪肉、羊肉、鸡肉、牛肉,这四种肉的价格排序是什么样的?

如果,你常年有买菜的习惯。那么,你会知道,鸡肉不如猪肉贵,猪肉不如牛肉贵,牛肉不如羊肉贵。

为什么?是因为供需关系吗?

不是的。是因为料肉比。

什么是料肉比?

就是你喂多少斤饲料,才能够长出一斤肉来。

要想让鸡长一斤肉,需要多少饲料?大约是2斤。

猪肉呢?3斤。

牛肉呢?6斤。

羊肉呢?10斤。

所以,这四种肉的价格排序是羊肉>牛肉>猪肉>鸡肉。

你可以不吃羊肉,但是想吃,就要接受它贵。因为它的料肉比最高,成本最高,所以最贵。

同样的,写书,也是如此。

2016年,我专程飞到北京。

真的是专程,没有其他任何目的,就是为了罗振宇老师的一句话:“有件大事和你商量,你来趟北京吧。”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出于信任吧,虽然非常忙,但居然没问任何具体的事情,就真的飞到了北京。

那一天,我知道,一个叫“得到”的app,就要诞生了。

罗老师和脱不花邀请我在这个新生的app上,写一门商业课程。

是的,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料肉比,我对自己的要求是,10倍。

写一篇文章,必须先输入10篇文章。讲述一个观点,必须先听取10个观点。我必须大量地输入,才能够做到少量的高质量输出。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是有见地、有价值、有料肉比的。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损耗度,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越慢越好。

就这样,我吭哧吭哧写了整整一年,一直写到不改了,打死我也不改了,这门叫做《5分钟商学院》的课程,才终于在得到上线。

然后我就发现,我对自己的要求,还是太低了。

在得到上,其他老师的写作时间,有的是半年,有的是三个月,甚至还有一周就能写完的。

更气人的是,不但写得快,还比我写得好。他们的料肉比,可能是20倍,50倍,甚至一百倍。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书籍,不是每一本都那么神圣


理解了损耗度和料肉比,你会明白,作者,并不是神圣的。书籍,也是有羊肉、牛肉、猪肉、鸡肉的区别的。

在我个人看来,这个世界上的书,大致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类,是凿壁偷光也要啃完的。

这类书里的知识,你靠听,是学不会的。你靠别人给你讲上个一天一夜,也是不行的。甚至,你一个字一个字地看,都不见得能看明白。

为什么?

因为这类书里的知识,是高度凝练的,是晦涩难懂的。

我举个例子,数学课本。

你会发现,很少有人,能够用看一遍的方式,牢牢掌握教材里的知识。绝大部分人,需要课上一遍又一遍地看,需要老师一堂又一堂地教,需要课后一道又一道地练。

读这类书的过程,就好比是凿壁偷光。你要每天花上两个小时去啃,甚至要照着考试的标准去学,才能一点一点地吸收。

第二类,是值得放在手边常读常新的。

这一类的书,每过一段时间再读一遍,总是能有新的收获。

比如说,技能类书籍。突然忘记这个单词怎么拼了,一下子想不起来那种语法怎么用了,拿起书翻一翻。

比如说,工具类书籍。今天Excel里要插入这种没用过的函数,明天PPT里要加入那种没见过的渲染效果,拿起书找一找。

再比如说,启发类书籍。10岁、20岁的时候读,你只知道孙悟空打了三次白骨精。可30岁、50岁再去看,你甚至还能看出人情世故。

这类书,区别于第一类结构完整、有扎实和底层的知识体系的书,我把它们归到“常读常新”里。

第三类,是看看书评、听听解读就可以的。

这一类的书,有点像故事书。本质上,是围绕着一个或是几个观点,加入了大量的案例作为辅助,是从一篇文章扩编成了一本书。

这样的书,可以找人“帮你读”。

比如说,找找听书听一听,去豆瓣上找书评、解读看一看,甚至去公众号翻一翻被大家筛选出来的金句,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这类书,快速地翻一翻,了解它的核心观点就行了。

第四类书,是完全不值得看的。

这一类的书,很难出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举个可能有些得罪人的例子,元宇宙。

元宇宙这个概念,从出现到今天,还没过去多少时间,就已经开始有人写作关于元宇宙的书了。

这就相当于在1994年,有人要写一本书来解释2014年的互联网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还扬言要把2014年互联网世界的逻辑、结构、公司之间的相关关系解释地清清楚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新世界的规则还没有被共同建立出来,还需要不断地尝试。一旦时代变迁、环境改变,书中的内容就会迅速失去价值。

不过,我们确实看到过像凯文·凯利这样的天才,在1994年写了本书,《失控》。这本书几乎预测对了20年后的世界,但这样的状况,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所以这类书,基本可以不看。

这四类书,你把哪一类当做羊肉在吃,又把哪一类当做鸡肉在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知识体系能达到怎样的高度。

为什么有的人博览群书,却始终无法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要么,是把第二、三、四类书,当成了知识体系的核心。所以,才会出现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恩,你说得真棒。看了那本书之后又觉得,咦?他说得也有道理。

要么,是没有吸收好第一类书,没能把基本功打扎实。所以,上层的东西一旦发生改变,立刻又理解不了了。

没把土壤选好,自然也就长不出认知之树。

那,怎么办?

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第一类书,只能啃,甚至要花上几年的时间硬啃。

作为一个商业顾问,今天,我也为你列一个“第一类书单”,共计10个领域,35本书,一并附于文末。

相信我,这些书,值得你花上三五年的时间,认认真真,一本一本地啃完。

书山有路,但没有捷径。

只要你能踏踏实实啃完,你的体内,就会有一棵商业的认知之树。

之后你再看书,不断往这棵树上挂就行了。直到枝繁叶茂。






学习,要像须鲸一样狼吞虎咽


那么,怎么挂?

我个人的方法是,像须鲸一样学习。

须鲸是怎么吃东西的?

大嘴一张,管它是浮游生物小鱼小虾还是海水,先把所有东西吞进体内。

然后有用的东西消化吸收,没用的东西喷出体外。

通过阅读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样。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知识,先大量输入。

然后把有用的知识,挂在你的认知之树上。

一开始,你的认知之树可能只是一颗小树苗。

但随着你大量学习,你的认知之树就会越来越茂密,长成参天大树。

那怎么去大量输入呢?

我自己采取的方法,是在得到上听书或者听课。

我每年在得到上听课的时间,不少于1000小时。当然,这还不包括我写课(输出)的时间。

我听课的速度,是2倍速。也就是每年仅仅从得到,我就要获取2000小时的输入。平均每天6小时。

快速大量地听完之后,你会发现,虽然有些东西对你的价值不大,但因为量大,总能在你脑海里遗留下很多有营养的东西,跟你原有的知识结构不断产生勾连。

让你的知识体系变得越来越完整。

你可能会说,哪有那么多时间啊?

当然有。

比如前几天,我早上7:30起床,打开手机,连上酒店的蓝牙音箱开始听。

洗完脸刷完牙,连上蓝牙耳机,下楼吃饭继续听。

然后出门,去活动现场的路上听。活动9点开始,至少就听了1-1.5小时。

活动结束,比航班起飞提前2小时到机场。路上又听了1.5-2小时。

内容提前下载好,飞机上2小时。落地后回家路上1小时。

那天,我听了6-7小时了。因为2倍速,一天就听了13-14小时的内容。

得到上,(基本上)所有的课,我都买了,都听了。然后,当天的课听完,后面排了8本《每天听本书》。我听的速度比得到更新的速度快。有时候听不到这里,有时候8本书能全听完。

我和罗老师说,加油加油,再过几个月,我估计得到上就没东西听了。

为什么要这么听?

因为你并不知道哪本书能给你带来什么价值。

哪怕一本书是讲你从来不感兴趣的领域,你也有可能从中获得很大的启发。

比如说,我之前听熊逸老师讲《资治通鉴》。

让我自己读,我可能永远都不会拿起《资治通鉴》。

但是我在熊逸老师讲的时候,就获得了非常大的启发。

有一集内容是讲水攻,借助水的势能来攻城。

我就获得了一个启迪:战争的本质,是对能量的运用。

谁掌握了更多的能量,谁就更容易赢得战争。

我们在商业上经常说的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其实本质上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要大量去听。

走路去上班的时间可以听,去机场地路上可以听,早上洗漱吃饭地时候也可以听。

就算有时候走神了也没关系,继续往下听。

因为最重要的不是听到每一个字,而是大量输入,让知识穿过你的身体。

当各种各样的知识穿过你身体的时候,你就会获得一些在你预料之外的收获。

你会发现,所有这些和新知识的相遇,其实都是久别重逢。

除了听书,还要读书。

但在读书之前,你一定要理解一件事。

对于虚构类的书来说,书是目的地。对于非虚构类的书来说,知识才是目的地。

很多人对读书有种莫名的崇敬感。但其实书,只是知识的载体。

虽然很多人觉得,读书一定要读纸质书,要的就是读纸质书的那种感觉。

但是我觉得,读电子书效率更高。

比如,我想读关于战略的书。

那我会把市场上7、8本讲战略的最好的书全都找出来,放在两个显示器屏幕上,同时阅读。

这个时候你就不是顺着作者的思路阅读,而是自己建构一个关于战略的架构来阅读。

读到特别好的章节,还可以直接用鼠标划线,自动同步到印象笔记里。

等到以后我需要这些内容时,我只要在印象笔记里搜索关键字就能找到了。

非常方便。

这都是纸质书所做不到的。

所以,尽量读电子书,不要读纸质书。







要点,要想尽一切办法扎破


大量输入知识,够了吗?

还不够。

因为这个时候,你的认知之树上虽然挂了很多知识点,但你对有些知识点的了解还比较浅。

而真正深刻、系统的掌握一门知识,浅浅了解可不行。

那怎么办?

我采用的办法是,向专家请教、扎破认知之树上的要点来深刻学习知识。

在某一个专业领域,我搭好认知之树,有了基本认知之后,我就会去找真正的,这个专业领域的专家请教。

请教什么呢?

主要是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点,或者是我不能完全理解的点。

我还是要重申一下,一定要有大致的认知框架之后再去问问题。

如果连这个都没有的话,你不知道怎么去问,只会浪费别人的时间。

而且别人跟你讲的时候,可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如果没有基本框架,就算是让专家给你讲一整天,你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所以,先建立框架图谱,在认知之树的基础上,再向别人请教,把点都扎透。

通过这种方式,你在某个专业领域,可能还做不到顶尖高手,但是做到对这个专业比较了解,甚至熟悉还是可以的。

最后,我还是一个商业顾问,经常去各行各业的企业调研,他们大量的实战经验可以和我学习的理论相结合。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哪里认识什么专家?

首先,很多各个领域的大牛专家,都已经有了付费课程。

另外,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信在你的朋友圈中,一定有在某些方面比你强得多的人,跟他学习、请教,也比自己通过书本硬学强。






表达,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内化


有了大量输入之后,你就要开始不断思考总结。

怎么思考总结呢?

写。

每一次受到启发的时候,我都会随手把零碎的想法写下来。

过一段时间,随着积累的案例越来越多,这些想法越来越完善,就会集结成一个完整的逻辑。

我就会把这些逻辑录下来,请我的小伙伴们,或者我自己写成一篇结构清晰的文章,发在公众号。

等公众号的文章积累到一定程度,一些主题的文章集结起来,就可以出版成一本书。

每一次写作,都是对输入知识的思考和总结。

除了写,你还要练习说。

说,就是讲给别人听。

我每年在线下大概会讲100场课。

讲的都是大量输入之后,我思考和总结出来的内容。

我建议你一定要试试,把你的思考,讲给别人听。

你会发现,你本来以为想得特别明白的事,其实讲不出来。

讲不出来,在大多数情况之下,不是因为你表达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你根本就没想清楚。

你在脑海中想的时候,很多细节其实都被忽略掉了。

但是在讲的时候,就不可能忽略细节。

所以,讲就是逼着自己,把刚刚学到的东西,理解得更加透彻。

而且讲完之后,最大的受益者,其实不是听众,而是你自己。




最后的话


我身边有非常多优秀的朋友,在各自的领域内,他们都是翘楚。

我常常死皮赖脸地去向他们求教,聊的过程中,他们有时说出一句,可能他自己都认为平淡无奇的话。

但是,我却突然之间,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感。

原来如此!他的“平淡无奇”,和我的“醍醐灌顶”,是种鲜明的对比。

这在他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其实是他的基本功。

而我就算醍醐灌顶了,估计也做不到。

我还有一些朋友,有时会突然欣喜若狂地告诉我,他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发明了一套理论。

我问,是什么?他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了很多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新概念。

我问他,这个概念是你发明的吗?能不能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

于是,他又开始用更多的新概念,再去解释刚才那个概念。

他发明了一整套,和今天的学术体系完全不交叉的理论。

听完后,我问他,你有没有读过一本书,叫做《组织行为学》?去找来看看吧。

他真去找来看了。看完后,垂头丧气。

他发明的这套理论,其实在《组织行为学》中早有表述了,用严密得多的语言体系,精妙得多的逻辑框架,还有很多别人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甚至不少是发生在他出生之前。

他顿悟出来的东西,其实是别人的基本功。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只琢磨,不学习,就会成为知识界的“民科”,不断重新发明轮子,形状不同,大小不一,勉强能跑,但终究承载不了集装箱卡车,成不了大事。

英语里有一句话:Black belt is a beginner。

黑带(空手道的最高级别)也仅仅只是一个初学者。

先练到黑带,才有资格说,武术,是门艺术。

所以,所谓的顿悟,是学遍古今之后的豁然开朗,是苦练十载之后的无招胜有招,是骑车摔了无数次之后,最后突然控制住平衡的那一刻。

基本功,是顿悟不出来的。

还是那句话,书山有路,但没有捷径。

所以,来吧,读万卷书!


附:一定要读的35本商业书(共计10个领域,35本书)


第1个领域,经济学。

第1本书,《经济学(第19版)》,保罗·萨缪尔森。

是的,绕不过去。

要想研究商业,就一定要研究经济学。

因为经济学是所有微观的商业行为,聚合到宏观上的体现。

但是,经济学,也要辩证地来学,因为你很难说谁讲的经济学就是对的。

所以,必须要先对几乎所有的大的流派的经济学,有一个统筹性的了解。

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的一个人,就是保罗·萨缪尔森。

坦白说,这本书非常难读。真的非常难读。

但是他把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把很多经济学书里大家所共识的基本逻辑不断更新。

你看,现在版本更新到第19版了。

很多商学院,也都把它当教材。

所以我建议大家,真的要学习经济学,一定要把这本教材级别的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9版)》,通读一遍。

啃,把每一个部分的知识,理解透彻。

比如,什么是供给曲线、需求曲线,什么是定价的原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周期,危机的形成,等等等等。

这本书,要一页一页地读,关键是要把里面的知识点搞明白,甚至要去参加考试。

不一定真的考MBA,但是可以把卷子找来考一考,确认自己真懂了。

当然,这很困难。

所以,可以找几本教辅作为补充读物。

第2本书,《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薛兆丰。

薛兆丰老师,是我特别敬佩的老师。

最让我敬佩的,就是他能把复杂的事情讲明白的能力。

前面说,我写《5分钟商学院》,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而薛老师的课程,四个月就写完了。不但写得快,还写得清晰、易懂。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结构是最完整的,它是冲着你学会一门学科而来的。

它讲明白了,但你有可能看不明白。

所以,你真不明白的时候,就参考着《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去读,加速理解它。

最终目的是,薛老师书里的知识你全都涉猎了,然后经济学里的基础知识你也真懂了。

第3本书,《牛奶可乐经济学(1-4)》,罗伯特·弗兰克。

读这套书,是为了把理论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比如说,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女模特的收入比男模特高?打开冰箱时,为什么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亮?

你会知道,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都有经济学原理。

当然,类似的读物也有很多。比如说《魔鬼经济学》,再比如说中国教授奚恺元写的《别做正常的傻瓜》,这几本书都写得非常好,但最后我推荐的是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1-4)》这套书,共4本。

它会用经济学原理去解释生活和工作中的现象,所以也被称作通俗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这对你把经济学知识内化有很大的帮助,也是我推荐这本书很重要的原因。

第4本书,《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曾经非常有幸,和丹尼尔·卡尼曼做过一场直播,当时,他刚刚发布新书《噪声》。

我也很喜欢《噪声》,但我最喜欢的卡尼曼的书,依然是《思考,快与慢》。因为他在这本书中,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行为经济学的理念是什么。

人类的思考模式,有快和慢两个系统,我们的决策过程,也常常充满了偏见和谬误。

卡尼曼用很多经典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信,并且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读完这本书,你的心中会有一个扎了根的,行为经济学的知识框架。

第5本书,《枪炮、病菌与钢铁》,贾雷德·戴蒙德。

这本书,站在了一个更大的地理观、历史观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的进化,来看待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它会带你打开看待世界的视角。你会明白,诸如地理环境、资源,等等大的要素变化,会给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命运带来怎样的影响。

研究大历史、经济学在一个大的时间跨度上的变化,它是必读的。

第6本书,《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拉斯·特维德。

这本书,给我们建立了另外一个看待问题的角度:经济周期。

很多事情,并不是一往无前,它始终是一个循环。

四季有冬天,也就一定会有春天。经济会有萧条期,也就一定会有繁荣期。

你要知道自己正处在万事万物周期的哪一个阶段,你才能正确地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


第2个领域,组织行为学。

第7本书,《组织行为学(第18版)》,斯蒂芬·罗宾斯。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经济学是外部视角,看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行为特征。而组织行为学,是从一个组织内部的视角,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

一个组织作为一个生命体,而不是作为组织里面的一个单元或个人,它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这就是组织行为学。

同样的,这本书,也被当做教材,也非常难读。

所以,我也找了一本教辅,作为补充读物。

第8本书,《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李育辉。

李育辉老师,是人民大学的教授。人民大学在研究组织行为学这个领域内,我不敢说是最好吧,至少也可以说是之一。

当你看不懂《组织行为学》的时候,看看李育辉老师的一些看法,尤其是她对组织行为学新鲜出炉的前沿研究,有着深刻地解读。


第3个领域,管理学。

第9本书,《管理学(第13版)》,斯蒂芬·罗宾斯。

你发现了吗?这本书的作者,和《组织行为学(第18版)》的作者,是同一个人。

这说明,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之间,是有着强烈的关联的。

打个比方,组织行为学,是站在一个设计师的角度,思考、理解组织这个结构本身。

而管理学,是站在一个内部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管理动作,去改变、影响这个结构。

这本书也是要啃的,它是海外的一些商学院使用的重要教材之一。

同样的,也有一本补充读物。

第10本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

彼得·德鲁克,现代管理学之父。

他写了大量管理学书籍,我的书架上,就放着30多本。

但是,如果只推荐你读其中一本,我的建议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它能帮你去搭建德鲁克对管理认知的一个基本体系。

管理者要做到卓有成效,必须注意时间管理、用人之长、有效决策。

这本书,也是他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本。


第4个领域,战略。

第11本书,《战略历程(第2版)》,亨利·明茨伯格。

战略这个词,就像领导力一样,是一个特别“大”的词。

每个人都试图用他的逻辑,去解释他的大词,听上去都有道理,但解释越堆越多,无形中增加了大家的认知负担。

所以,我曾经有过一个不自量力的想法。

我要在咨询的道路上,走上个20年、30年、50年。然后,穷尽毕生所学,写就一本天命之作。

我连名字都想好了,就叫《选择战略的战略》。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与德鲁克齐名的西方管理学大师,“当今世界最优秀的战略思想家”明茨伯格,用一本《战略历程》,摧毁了我的幻想。

这本书,归纳总结了战略管理的“十大门派”。看完它,你能获得对战略的框架性理解,快速了解各大门派的主张。

就像你读“武术大全”一样,各家的学说,你都了解一些。未来,你再听到别人讲战略的时候,就能把他们的看法,分门别类地放到你的战略框架里去。

否则,爆品战略、蓝海战略,你会被五花八门的言论、学说淹没。

而这本《战略历程》,会带着你,穿越战略的旷野。

第12本书,《竞争战略》,迈克尔·波特。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之父。

他的书,可以在很多商学院学生、教授、公司CEO、甚至国家领导人的书架上找到。

虽然,有很多人研究了他的竞争战略,写成了文章,但我依然建议你读原著,因为中间有很多的案例和细节,值得好好看一看。

否则,你对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三种通用战略的理解,可能是停留在表面的。

讲战略的好书,其实特别多,但这本《竞争战略》,也许是最值得看的。

除此之外的书,你或许都可以在亨利·明茨伯格的《战略历程》中,找到影子。

第13本书,《平台战略》,陈威如。

除了《竞争战略》,还有一本中国作者陈威如写的《平台战略》,我也列进来了。

陈威如老师,原来是中欧的教授,后来做过菜鸟的首席战略官。

他写的这本《平台战略》,有点特别。研究的不是一家公司和另外一家公司的竞争,而是一个生态和另一个生态的竞争。

一旦生态形成,生态之下,就会有参与者。

参与者和参与者之间,用的可能是竞争战略。但参与者和平台之间,其实是一种很独特的合作模式。

这个逻辑,有点难理解。但陈威如老师,把这件事说明白了。


第5个领域,营销管理。

第14本书,《营销管理(第15版)》,菲利普·科特勒。

对经济学有概念了,内部的组织管理好了,战略也清晰了,人员管理也到位了,接下来,就要开始和外部做交易了。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研究营销这件事。而研究营销,就永远都绕不过一个人,菲利普·科特勒。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真正的鼻祖。

这本《营销管理》,也被很多学者誉为市场营销学的圣经。

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竟然有人能把营销管理,说得如此逻辑化。

第15本书,《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

罗伯特·西奥迪尼,著名的心理学家。

他在书里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极具说服力,为什么人们总是容易上当,总结了6个影响他人的心理力量,劝说秘籍。

这本《影响力》畅销了几十年,常读常新。

第16本书,《定位》,艾·里斯,杰克·特劳特。

营销管理中,有一些不得不研究的东西,比如说定位,比如说定价。

什么是定位?

定位的基本逻辑,是要找到我和别人的差异性。

这本《定位》,解析了“定位”观念的产生。仅仅满足需求,不一定能赢得用户,进入用户心智,才能赢得用户。

特劳特的客户,基本上都是消费类的产品,尤其是连锁的消费类产品,为什么?

因为越大的消费类产品,越需要占领消费者心中的认知。这个时候,传播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17本书,《定价制胜》,赫尔曼·西蒙。

那么,定价呢?

在4P理论中,定价这个词的覆盖面很广,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价格歧视、价格锚定、动态定价、定价创新、各种定价法,等等等等关于定价的心理和逻辑的研究,都在这个词的涵盖范围之内。

价格,无处不在。

所以定价,永远是值得系统性地学习的。

第18本书,《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

这本书很老,首次出版在1895年,还是弗洛伊德写的序。但我越读越喜欢,却也越读越难受。

为什么?

因为所有营销行为研究到最后,就是在研究“人”。《乌合之众》的研究对象,就是“一群人”。

你会发现,有的人私下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斯文友善,彬彬有礼。一钻进网络,就各种口出狂言,大放厥词。

《乌合之众》研究的,就是这种人在不同群体中,表现出的不同行为特征。

第19本书,《有闲阶级论》,索尔斯坦·凡勃仑。

据说1899年,《有闲阶级论》问世的时候,西方知识分子人手一本。

那个时候,西方资本主义正野蛮生长,社会出现了很多不公平的现象。而这本书,就是对当时的有闲阶级,提出的尖锐批评。

同样的,这本书,也在试着理解“人”。

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不是在马里亚纳海沟,不是在珠穆朗玛高峰,而是在朋友圈。

为什么?

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为每个人,都渴望展现出更好的一面。因为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份潜藏着的优越感。

第20本书,《自私的基因》,理查德·道金斯。

这本书,非常抽象,甚至有些细思极恐。

简单来说,《自私的基因》表达的是,人的一切需求,都来源于一个更底层的控制力量,基因。而生物,也许只是基因的一个载体。


第6个领域,金融学。

第21本书,《香帅金融学讲义》,香帅。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很简单,因为我没有找到更好的金融学讲义。

香帅老师,是一位侠女。

这本香帅老师的金融学讲义,讲得非常透彻。大到金融发展的历史、科技金融的未来,小到股票、基金等工具的运用,都给你讲明白了。

但是,我依然还要再推荐几本补充读物。

为什么?

因为在金融的世界,还有很多的基本功。

第22本书,《基础会计(第7版)》,陈国辉。

比如说,财务知识。

这本《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的版本,是大家学的最广泛的版本。

这是一本很难啃的书,里面涉及了大量的数学知识,还会听到一些让大家很头疼的东西,比如说“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但这些却是一个真正的老板、创业者、管理者,一定要打扎实的基本功。

财务知识,就相当于挂挡,倒车入库,你得会。

第23本书,《世界上最简单的会计书》,达雷尔·穆利斯。

还是学不会,怎么办?

这本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认可的一本会计入门读物,可能可以帮到你。

这本书,以一个小男孩开柠檬汁摊作为背景,按照小男孩做广告牌、向妈妈借钱、从杂货店买柠檬,卖柠檬汁给邻居的过程,一步步来讲最基本的会计原理和方法。

第24本书,《一本书读懂财报(全新修订版)》,肖星。

金融学和会计学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品类,就是财报。

公司有财报,但如果你每个月没有经营分析会,你没有读过财报,那你就不理解这个事情的重要性,以后也就不会安排这个动作。

过去,我专门上过一堂课,叫非财务经理的财务课程。

两天的课程,基本上就是围绕财报来解读的。

读懂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这三大财务报表,就像读懂了一个公司的体检报告,这对理解不管是二级市场投资,还是自己公司的发展,都特别重要。

而这本《一本书读懂财报》,可能是目前市场上比较接地气、易上手的书了。


第7个领域,博弈论。

第25本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冯·诺依曼。

冯·诺依曼,博弈论的开创者。

什么是博弈论?

我们每天都要做很多很多大大小小的决策。比如说,我今天是喝茶,还是喝咖啡?

但是,这个决策只和我自己有关,不会涉及到别人。

而实际上,有很多的决策,是需要涉及到其他人的。再复杂一些,有的决策,还会被其他人的决策影响。比如说,围棋。

这就是博弈论。

这本《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研究的是合作博弈理论,零和博弈的求解方法,用数学模型分析人们在不确定性下的决策行为。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博弈论的尽头,全是数学。

第26本书,《妙趣横生博弈论》,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

看到数学两个字,很多人可能已经想跑了。

别担心,博弈论这个东西,可深可浅。

往深了说,全是数学公式。往浅了说,也有海量的趣事。


第8个领域,中国商业史。

第27本书,《激荡三十年》,吴晓波。

第28本书,《激荡十年》,吴晓波。

第29本书,《跌宕一百年》,吴晓波。

第30本书,《浩荡两千年》,吴晓波。

你读美国商业史,欧洲商业史,可能都没什么感觉,因为它们不是中国商业史,它们看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

而在中国商业史里,我只推荐一个人的书。

这个人,就是吴晓波老师。

我第一次读到吴晓波老师的作品,是《激荡三十年》。

哪三十年?

从1978到2008,波澜壮阔的三十年。

这本书,就像小说一样,再现了那个充满激情的时代。

看完之后,你会明白,为什么这个企业家在这一年创业,这个公司主体为什么是这样的性质,那个企业为什么又是那样的构成方式。

后来,吴老师又写了《激荡十年》、《跌宕一百年》。我就在想,一百年都来了,还能怎么写?

恩。《浩荡两千年》。


第9个领域,创新。

第31本书,《创新者的窘境》,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颠覆式创新”这个词,就来自这本书。

另外,这本书的封面上,还赫然写着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即便你做对了所有事,依然有可能会错失城池。

第二句话是,完美的管理,正在导致大企业走向衰败。

语不惊人死不休。

可我翻开一看,一身冷汗。

哪来的窘境?它是怎么出现的?有没有解药?

第32本书,《失控》,凯文·凯利。

是的,前面我们提到过这本书。

凯文·凯利站在20年前,清晰准确地预判了2014年互联网世界的现象。

这是一本思考人类社会进化的著作,是用进化论的逻辑,来诠释创新。


第10个领域,个人习惯。

第33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

这是对我个人影响最大的书,没有之一。

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和不断更新。

希望你能通过学习这七个习惯,养成自己的真正好的商业习惯。

第34本书,《金字塔原理》,芭芭拉·明托。

芭芭拉·明托,麦肯锡史上第一位女性咨询顾问。

她在这本《金字塔原理》中,解释了逻辑势能,和结构化思维的概念。

比如说,做工作报告的时候,应该先说结论。骗子说话的时候,会先说冲突。表现自己一定能做到的时候,要先说问题。

这本书,能帮助你在重要时刻,不输在表达上。

第35本书,《刘嘉概率论通识讲义》,刘嘉。

最后一本书,是关于概率的。

当你真的和商业世界打交道就会知道,在商业世界里没有确定的事情,所有事情都是,行为×概率=结果。

说得消极一点,我们所有的战略,所有的行为,包括啃完这35本书,都只是为了改变概率而已。

但我还是想说,只有谋事在人,才有成事在天。


以上,10个领域,35本书。供你选读。


推荐阅读:
请笑纳:我这28年的写作心法,全部都在这里了》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
  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刘润我们一起

洞察商业本质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刘润,洞察商业本质


品牌推广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时代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但有的人看到机会,有的人满眼挣扎,有的人等待红利,有的人埋头耕耘。
瞄准机会的人,已经踏浪前行,但也时有颠簸。彷徨的人还在起点张望。投机的人,起起伏伏无根无萍。耕耘的人,如果逆势,自然移不走巨山。
正确的路,不怕难走,不怕遥远。只怕你找寻无果,原地打转。
如今商业环境瞬息万变,如何看清时代逻辑,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商业认知,不断进化。
所以,我建立了一个社群,取名“进化岛”。
在岛上,你可以阅读和分享独到的商业观点;与嘉宾积极互动,互相学习。
有时候你的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而你的只言片语,也许能让别人醍醐灌顶。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我们岛上见。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和30000位岛民一起
把别人的顿悟,变成你的基本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6卷书,横跨一万六千多年,带你从上帝视角俯瞰英国历史让年轻人高兴起来吧,他们会愿意生小孩的 | 专栏下来吧,地下不堵车拿来吧20!多伦多华人妈妈专属福利限时领!P52-V Week 26 : 手机电脑照片太多找图是个噩梦,帮我醒过来吧一日一诗:最好的知己是自己 / 在一卷书香的宁静中 / 沉淀身心 | 王亚鸿:喧哗动起来吧,小姐姐当下最赚钱的方式,读完我恍然大悟!一本书,读懂刚刚揭晓的诺奖成果|2022诺奖书单改变很多人一生的4大定律,读完瞬间清醒佩洛西访台飞机起飞了!美中台准备好了吗?1/3中国留学生还没有返澳!留学生喊话:找工作很容易,快回来吧!年度最佳,读懂真实中国人新学期伊始,读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顿悟了起点不高的孩子拿什么逆袭Nature子刊:北大清华等团队发现,读完大学,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学术技能出现全面下降如果生活太累,读读苏东坡这10句话天凉了,读杜甫吧花40万卷MBA,能拯救35岁职场人吗?误炸南使馆撞军机到佩洛西访台只需要$650/月!蜗居在纽约市最繁华中心,这环境你能接受就来吧!2023年继续伴您一起,读懂中国!订阅有礼限时特惠头顶的星星是思念的方向职称考试题库已更新,准备晋级的朋友赶快行动起来吧!来吧!来揭开历史厚重的幕布[掌设] 没人开箱Mate50?那我来吧。简单开箱简单对比。毛主席写《采桑子·重阳》时艰难处境,读完潸然泪下18个全身各部位拉伸动作图解,动起来吧~它是童书史上的奇迹,孩子读的时候很快乐,读完还能写出好作文《米德维奇布谷鸟》:杀人的孩子冷酷的心又走了一位老海归-张兴钤Santa! 都跑起来吧!慢慢来吧 朝着一个目标一直前进盘点多伦多周边的10大Outlet!年末打折季已开启~快约起来吧!2023,痛快来吧!想吃正宗临安山核桃?进来吧,团购价49元3罐~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