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最性感的男星,被淘汰了
豆瓣Top250是无数影迷想要刷完的一份榜单。
不过这个榜单,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群的更迭,人们的审美、关心话题也在不断变化。
每隔一段时间,豆瓣Top250榜单就迎来一波换血。
这些年,陆续跌出TOP250的经典电影就包括《发条橙》《香水》《海洋》《完美陌生人》《黄金三镖客》《穿越时空的少女》《地球上的星星》……
而最近一次换血,很有意思。
下榜的是,30年前的西部史诗片《燃情岁月》。
上榜的是,2016年大爆的女性主义+种族议题传记片《隐藏人物》。
在我看来,这两部都是好电影。
但类型风格相差极大。
仅仅从封面上看,就对比强烈——
三位非裔女性科学家PK三位白人男性牧场主。
这次的替换,也恰好显示出了这些年观众的审美倾向与情绪价值的大幅转折。
刚好,今年也是《燃情岁月》上映30周年。
趁这部电影被扫入历史「垃圾堆」之前,鱼叔想再回顾一次。
也借此说说,为什么这样的电影越来越不受待见了。
《燃情岁月》
Legends of the Fall
1994年,是上帝想看电影的一年。
那一年的好电影太多,不必鱼叔赘述。
比起《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低俗小说》这些经典,《燃情岁月》并非以离奇曲折的情节取胜,也不以叛逆反常的手法见长。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可以只用一个字形容——美。
30年前,好莱坞还没有超级英雄,没有各种IP宇宙。
《燃情岁月》这样宏大背景下的浪漫叙事,正是当时顶级制作的模板。
电影制作的每一分钱,都花在了艺术审美上。
你能切身感受到,这是一部兼具影像美感和文学价值的史诗大片,而不是眼花缭乱的奇观乐园。
首先是配乐美。
主题曲婉转悠扬,荡气回肠。
既流淌着古典乐的精巧编排,也跳跃着通俗化的动人旋律。
由于常年成为《感动中国》的BGM,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耳熟能详,但即便反复常听也并不觉得俗套过时。
这也是音乐大师詹姆斯·霍纳的成名作。
之后,他陆续为《勇敢的心》《泰坦尼克号》《美丽心灵》《阿凡达》等经典电影配乐,写下无数传世名曲。
其次是画面美。
《燃情岁月》在次年的奥斯卡上只获得了一个大奖,也是当之无愧的大奖——最佳摄影。
要知道,这个奖项含金量很高,并非投机取巧的技术鼓励。
当年的对手包括了清新灵动的《阿甘正传》,深沉内敛的《肖申克的救赎》,奇艳奔放的《红》。
《燃情岁月》则以它的油画般的热情,史诗般的壮丽,击中了无数观众的心。
90年代初,好莱坞掀起了一股西部复兴的小潮流。
从《与狼共舞》到《不可饶恕》,辽阔的西部自然风光,让人们重拾了远离城市、远离现代化的宁静与酣畅。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家住在西部草原上的父子四人。
父亲过去是一名骑兵上校。
由于厌倦了战争,并对美国政府的印第安政策表示强烈不满,从此脱去军装,与印第安好友一起居住在草原上。
他有三个儿子。
大儿子儒雅沉稳,二儿子狂放不羁,三儿子憨厚诚恳。
其中的主角,当属布拉德·皮特饰演的二儿子,崔斯汀。
那个时期的布拉德·皮特,正值颜值巅峰,如人间尤物。
那一年,也是皮特登上全球巨星的一年。
90年代初,皮特凭借《末路狂花》里的惊鸿一瞥,开始受到瞩目。
次年的《大河恋》,每一次出镜,都足以秒杀万物。
1994年,皮特连续两部电影杀疯全球,一部《夜访吸血鬼》,一部《燃情岁月》。
次年的《人物》杂志,毫不犹豫地将「全球最性感男人」冠军的头衔颁给他。
5年后,二度夺冠。
而对于皮特来说,《燃情岁月》更像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一部电影。
他与生俱来的桀骜不驯,狂野热情,时而流露的纯真脆弱,以及浑身上下散发的无穷无尽的荷尔蒙……都与片中的主角崔斯汀,完美融为一体。
他的存在,为全片添上最动人心魄的一处美。
30岁的皮特,还未脱去少年朝气,还未生长出中年油腻,无论是忧郁的凝视,还是温柔的微笑,都充满了致命的诱惑,仿佛隔着银幕施展魔法的男版媚娃。
但凡在镜头里出现,必能成为世界的主宰。
没有任何意外。
上校的三个儿子里,属崔斯汀最为独特。
哥哥和弟弟拥有父亲的优雅气质与绅士举止,而唯独崔斯汀继承了上校骨子里的野性之血。
他最适应于西部的牧场生活,也最亲近神秘的印第安文化。
从小就跟着印第安战士「一刀」学习骑马狩猎。
影片中,成年崔斯汀一出场,就显示出了他的非同凡响。
那一天,是弟弟带着未婚妻苏珊娜归来。
父亲和哥哥,身着体面地庄重迎接。
唯独崔斯汀独自一人不拘礼节。
从草原的地平线由远及近,缓缓而来。
他身体强壮,面容俊美,留着凌乱的长发,浑身脏兮兮的,而且宿醉未醒,像是一个不容侵犯的粗鲁牛仔。
而走到父亲和兄弟面前时,又显示出亲切的顽皮和天真的善意。
苏珊娜的到来,让这片遵循古老自然法则的土地掀起了一圈圈涟漪。
她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活力,也深深搅动了三兄弟的内心。
而苏珊自己,也因为崔斯汀的出现而有了情感的摇摆。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暗涌于平静的牧场生活之下,隐而不发。
真正引发家庭剧变的,是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渴望获得荣耀的单纯的小儿子积极应征入伍,大哥二哥也随行前往。
不幸的是,小儿子命陨战场,随行的崔斯汀患上严重的PTSD。
不仅因为战争上毫无意义的杀戮,更是为自己没能保护住弟弟的生命而悔恨自责。
回乡后的崔斯汀,与苏珊娜在共同的缅怀与埋藏已久的相互吸引之下,结合在一起。
可好景不长。
另一面是崔斯汀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和与日俱增的暴力倾向。
奔往天涯海角,放逐自我。
多年以后,经过历练而成熟的崔斯汀,以全新的自我从远方归来。
然而,此时的家园已经今非昔比。
美国进入大萧条,上校的牧场渐渐衰败。
上校也因为年龄和伤痛,在一次中风后偏瘫,一瞬间苍老了许多。
哥哥由于与父亲意见不合,关系决裂。
只身前往城镇,成为一名成功的证券交易人。
苏珊娜经过多年的等待,心灰意冷,精神状态也愈发不稳定。
她与哥哥结了婚,一起住在大宅里。
他们与父亲几乎不再往来。
为了重振家业,崔斯汀决定铤而走险,违抗禁酒令,走私贩酒。
同时,他与一个印第安女孩相爱成婚,生儿育女,过上了平静的田园生活。
然而,厄运很快又降临到了这个家族。
在一次警察缉查中,崔斯汀的妻子不幸死亡。
由于是子弹误伤,警察没有承担任何责任,而崔斯汀却因袭警被拘留。
被激怒的上校一家,暗中开始了一场对抗政府的复仇行动。
放到今天来看,《燃情岁月》的故事看上去有些狗血。
电影中过于遥远的时代背景,并不能吸引现在的观众。
而戏剧化的情感关系——上校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人的多角恋,属实有些肥皂剧观感。
不过,这个问题有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电影过长的时间跨度。
在两个小时里,压缩了众多人物的跌宕人生,确实使情感转变显得过于抓马。
很多年前,我初次看完这部电影时,感到心潮澎湃。
壮丽的西部美景,雄浑辽阔的史诗叙事,令人沉醉的悠扬配乐,以及惊艳无比的布拉德·皮特,电影整体带来的诗意与震撼使我至今难忘。
实际上,除了皮特,我还很喜欢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上校一角。
虽是作为配角,但沉稳老练的表演,呈现了一位优雅、坚毅、令人敬佩的父亲形象。
他在片中象征了一种古老而高贵的精神品质。
而随着他的老去,这种精神也在现代社会里日渐衰落。
恰如电影的英文原名,Legends of the Fall——Fall,既有秋天的意思,也有坠落的含义。
但,我也不得不承认,影片在今天的视角下确实有些落伍。
特别是在视角的表现上。
《燃起岁月》的视角太集中于几位白人男性的身上,而且用过度浪漫化的摄影与音乐填满了情绪表达。
这样的处理,其实掩盖了许多盲点。
比如,女性角色在片中完全沦为工具化的悲情牺牲品,缺乏足够的刻画和发展。
别说是今天,就是30年前的美国,对于这部影片的评价就已经有不小的争议。
当时,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这部电影很像是1950年代的诸多西部史诗片。
在1990年代,虽然制作水准大幅上升,但故事和主题则显得陈旧而过时。
还有媒体指出,电影是在兜售一种平庸男性的暴力,颂扬了男性的复仇与愤怒。
「作为一部大制作的电影,内核却显得很小。」
此外,用印第安人一刀作为旁白叙述的载体,也显得十分怪异。
电影中虽然对印第安人表现出了友好。
但,印第安人真正的生活与内心世界,根本没有得到足够的展示。
用一刀的旁白去歌颂白人上校与崔斯汀的传奇,显得极为不真实,仿佛只是为电影增添一种神秘感。
这方面,《燃情岁月》远逊于几年前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与狼共舞》。
后者坦荡地以白人为视角,却真正努力地走近了印第安人文化内核。
《与狼共舞》
当然,在今天挑出这部电影的问题,并非是对它全盘的否定。
《燃情岁月》最令人着迷的魅力在于对自由的主题表现。
它借上校一家的西部往事,对美国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强烈的质疑与批判。
电影包含了从19世纪末的印第安迁移政策,到一战的征兵宣传,再到之后的大萧条和禁酒令等一系列美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事件。
这一切,都在电影中得到了负面的表现。
起初,上校之所以退伍隐居在偏远的西部牧场,正是因为对政府多年的行径感到失望。
对于后来的城镇化运动、一战征兵、长子参政等一系列事件,更是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
他退伍后的一生,是与政府抗争的一生,是对现代化抵抗的一生,也是坚守自由灵魂的一生。
而他的儿子崔斯汀,也继承了他的这种自由不羁的抗争性。
远离城镇,远离政府,终身留守在西部边缘地区。
最后,年老的他也死于和猛兽的搏斗之中。
在原住民眼中,他死得其所。
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疯狂的年代。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段血淋淋的历史。
延绵不断的战火,动荡不安的局势,撕裂着每一个向往和平宁静的人。
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也将人们的灵魂一点点异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白人男性的伤痕叙事在早期的好莱坞成为一种主流,并被人们理解。
然而,到了今天。
在这类故事已经比较难打动人了。
整体和平的年代下,战争的影响弱化了很多,反而是种族运动和性别议题如火如荼地展开。
白人男性叙事中的诸多盲点,便愈发突显了出来。
这些争议,其实早在《燃情岁月》诞生时就在美国本土已经存在。
但奇妙的是,电影却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内地引发了不小的反响。
在那个改革开放刚起步的时代,在那个城镇化还未完全的时代,在那个对西方文化处于好奇的时代——
这样一部批判美国现代化、展现田园牧歌的西部史诗片,意外地得到中国影迷的青睐。
在许多中国老影迷的眼中,它仿佛是一部美国的「灵与肉」,西方的「心灵史」。
不仅在艺术审美上产生了冲击,也在最本质的人性情感层面引起了共鸣。
30年间,《燃情岁月》长期作为中国影迷圈的必看经典之一。
直到近些年,电影渐渐淡出年轻观众的视野,并且得到的负面评价也愈来愈多。
鱼叔一直认为,辩证性地回顾老电影,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这让我们有更丰富的视角,去反思过去的时代与固有的观念。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无视老电影的优点与美好。
就像每当詹姆斯·霍纳的经典配乐想起,都会带我重新回到那个令人心旷神怡的西部旷野,年轻的布拉德·皮特骑着高大骏马,从遥远的地平线驰骋而来,散乱的长发在风中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那是足以令所有人神魂颠倒的燃情时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