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酒”再遭严打,但白酒擦边球问题仍难解
2024.05.10
本文字数:1146,阅读时长大约2分钟
导读:特供酒的形式正在变得更“擦边”,也增加了管理难度。
作者 | 第一财经 栾立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公开向社会征求关于《市场监管总局关于严禁制售“特供酒”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下称 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中要求严厉打击“特供”“专供”“内供”党政机关和军队等类似内容的酒类商品。但记者注意到,目前特供酒的形式正在变得更“擦边”,也增加了管理难度。
公告中,市场监管总局称,近期一些不法分子虚假标注或宣传与党政机关和军队有密切关联的特定名称、符号、标志性建筑物、官方活动等信息,制售“特供”“专供”“内供”等假冒伪劣酒类商品。
为了净化市场环境,征求意见稿从生产、销售、餐饮经营、包装设计、宣传、印刷六大方面出手严厉打击内供酒,并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加强检查,发现违反规定的依法严肃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
特供酒乱象已经是白酒行业面临的老问题,从2000年之后,随着白酒市场的逐步繁荣,各种各样的特供、专供产品在白酒渠道中屡见不鲜。国家有关部门也曾多次发文对特供酒乱象进行打击,
早在2013年3月,国管局等五部门就联合下发通知,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物品。2022年7月,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6部门又联合发布通告,明确网上网下销售的“特制”“接待”“内招”以及“军供”“军队特供”等标识、字样的商品均系非法产品。
但为何特供酒乱象一直未能彻底消除?
白酒专家蔡学飞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特供酒屡禁不止的背后,表面看是消费者存在着占便宜与炫耀心理,其实本质上是酒类品质教育的滞后性,以及酒类产品销售监管法规的漏洞,留下了许多空白市场,给了不法之徒钻空子的机会,特别是特供酒往往采取非常隐蔽的团购销售,最近又大量出现在电商渠道,而且由于销售渠道隐蔽,难以追溯,所以监管打击难度较大。且在民间,特供酒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需求,这些都给特供酒的清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第一财经记者发现,在有关部门的持续清理下,特供酒销售渠道变得隐蔽,且不再单纯瞄准国家机关单位,部分产品转走擦边路线。
记者在部分电商渠道看到,部分产品的标签上写着特需专供,并明确标注为非卖品,但并未说明特需专供的对象;还有部分产品标签使用的是专供国家白酒评委品鉴酒等其他名头名号。
蔡学飞表示,一些中小白酒品牌打擦边球的行为又带来了新问题,比如一些纪念性产品、特供定制产品等擦边意味浓厚,但是否就能认定为违法违规并不好说。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部分特供、专供白酒的做法没有明确具体特供对象,但依然对消费者形成了某种暗示,也涉嫌构成消费欺诈。
上海楼市,又有重磅消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