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迎来人生中的又一个IPO
今天是Olina陪你的第3284天
第2110章
Olina
持续日更
努力的创业者
陪你一起在路上
三年崛起一个超级IPO,极氪背后正是 “汽车狂人”——李书福。他1963年出生于浙江台州农村,早年带领吉利成长为一家汽车巨头,并在2021年创立极氪品牌,进军高端电动车。
没有最卷,只有更卷。极氪见证了中国电动车竞争极度激烈的岁月,也正在亲历着国产电动车大举出海的历史一幕。
极氪的灵魂人物,无疑是李书福。
2001年,正值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际,李书福一手创立的吉利汽车,也成为国内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质的民营企业。此后,吉利一路高歌猛进,也在2005年成功在香港上市。
但李书福的野心不止于此。2010年,他斥资18亿美元,收购欧洲老牌车企沃尔沃,成功缔造了“蛇吞象”案例。随后,吉利开始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并在2017年与沃尔沃合资成立领克汽车,聚焦混动高端市场。同一年,吉利控股又成功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英国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以及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
与此同时,定位高端纯电汽车的极氪也应运而生。2021年3月,极氪由吉利汽车、吉利控股集团在宁波共同投资成立。在品牌成立之时,极氪CEO安聪慧曾表示,“大象转身确实比较难,历史包袱也很沉重。我们的转型有劣势也有优势,我们能利用吉利汽车的资源,也有传统制造的经验,可以走出第三赛道。”
扎根于宁波,极氪加速了造车进程。2021年10月,极氪交付首款产品“极氪 001”,价格为 29.9 至 38.6 万元;随后又推出一款MPV车型“极氪 009” ,售价为 49.9 万元至58.8 万元;去年4月紧凑型SUV“极氪X”正式上市,售价18.98万元起;同年11月,极氪又发布首款纯电豪华轿车“极氪007”,并于今年1月开始交付。
但极氪的上市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2022年12月,吉利汽车在港交所公告称,极氪已于12月7日按保密基准向美国证交会递交可能进行IPO的注册声明草拟本。当时曾有报道称,极氪还考虑将香港作为上市地点,但选择纽约是希望获得更高的估值。
但很快,极氪又暂时搁置了赴美上市计划。直到今年年初,极氪再次重启计划,不过IPO募资规模却由此前的10亿美元预期调整为5亿美元,并最终确定募资总额为4.41亿美元。
成立三年,极氪创下了造车新势力最快IPO时间纪录,李书福也成功斩获又一个超级IPO。
极氪何以成为最快造车IPO?
正所谓“早期看产品,长期看量产”,一家车企的量产交付成绩,是竞争力最有力的证明。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自2021年10月交付第一辆极氪车型以来,极氪共交付了196633辆极氪车辆,其中在中国交付了192441辆。而在今年1月至4月四个月时间内,极氪交付量已接近5万辆。
在这当中,极氪001 堪称是极氪的代表之作。极氪001在首次交付后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就实现了10000台的总交付,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这是中国主要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和高端纯电汽车中交付速度最快的车型之一。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极氪总收入分别为人民币65.28亿元、人民币319亿元和人民币516.7亿元。随着营收的增长,极氪的研发投入也水涨船高。2021年至2023年,极氪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1.60亿、54.46亿、83.69亿元。居高不下的研发投入,也让极氪有了迫切上市融资的需求。
但亏损是极氪不容忽视的问题。招股书披露,近三年极氪一直处于净亏损状态,2021年至2023年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45.14 亿元、人民币76.55亿元和人民币82.64亿元。由此可见,抓紧上市或许是极氪缓解亏损困境的一剂良药。
作为崛起速度最快的新造车黑马,极氪自然也引来了一众投资方的青睐。
2021年8月,刚成立的极氪宣布完成5亿美元Pre-A轮融资,参投方包括英特尔资本、宁德时代、哔哩哔哩、鸿商集团和博裕资本等五家生态伙伴。彼时,极氪的投后估值约为90亿美元。
去年2月,极氪又宣布完成7.5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30亿美元。此轮由Mobileye创始人Amnon Shashua教授、宁德时代、越秀产业基金、通商基金、衢州信安智造基金共同投资。
具体来看,Amnon Shashua教授掌舵的芯片巨头Mobileye,堪称是自动驾驶江湖中的老牌豪门。而极氪与Mobileye也是深度捆绑,旗下车型极氪001和极氪009搭载的智能驾驶芯片正是来自于Mobileye。
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更无需赘述。资料显示,宁德时代与极氪在2022年8月签署了五年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宁德时代全球首发的量产版麒麟电池也已经在极氪009和极氪001车型上量产装车。
而越秀产业基金、通商基金、衢州信安智造基金均为国资背景投资机构,分别来自广州、宁波和衢州。极氪表示,上述三家将协助极氪整合其丰富的产业资源,助力极氪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极氪IPO估值缩水也摆在眼前。放眼望去,造车新势力的高估值神话近两年正在降温,蔚来、小鹏等车企的股价已经下跌约80%。市场投资者的态度愈发谨慎,极氪IPO估值下跌在所难免。
对于极氪而言,上市并不意味着上岸。
随着曹操出行递交招股书,李书福将迎来第9个IPO。
就业务版图来看,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是传统汽车品牌;极星、钱江摩托、力帆科技、路特斯科技均涉及新能源车。
极星、路特斯科技是李书福布局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前者定位于中级豪华电动车,后者聚焦于纯电豪华超跑;钱江摩托主要生产新能源摩托车;力帆科技则与吉利合资成立了睿蓝汽车,聚焦“充换一体”赛道。
至于亿咖通科技,则是李书福切入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的企业……
股权结构显示,曹操出行第一大股东为浙江济底科技,持股比例高达69%;浙江吉利集团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3.9%。而李书福、其儿子李星星及其他联系人则全资持有上述两家公司。
估值上,曹操出行第一轮投前估值达到独角兽级别。2017年A轮融资时,曹操出行估值为96亿元,每股成本为30.75元;2017月12月,A1轮融资时,投前估值攀升至103亿元,每股成本为30.76元;2021年8月,B轮融资时投前估值为170亿元,每股成本为37.60元。
2024年3月28日,浙江台州,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邀请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走进一座卫星超级工厂。
对,你没看错,就在吉利汽车的发源地,造车的李书福已经开始量产卫星了。
该工厂代号为“台州星空智联卫星工厂”,位于台州湾新区,建筑面积约55000平方米,有AIT(卫星装配、集成与测试)中心、部组件制造中心和科研楼。
目前,吉利这座卫星工厂已拥有年产500颗卫星的生产能力,工厂背后站着的公司,则是吉利投资的科创独角兽、成立于2018年的时空道宇。
公开信息显示,时空道宇CEO、首席系统工程专家王洋曾供职于华为、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具备多年的国家卫星工程项目经验。
王洋说,“时空道宇的名字是李董亲自起的,他的宇宙观很庞大。”
2010年,李书福在中欧工商峰会上首次提到自己的“宇宙观”,他说:
“我们将继续推动汽车工业在安全和环保上取得突破,扎根地球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放眼浩瀚的宇宙,那里有无数个恒星与行星等待着人类开发利用。”
▲俞敏洪、李书福、王洋
公司成立之初,李书福就跟王洋说,中国的航天工业已经世界领先了,那么商业航天的颠覆性创新应该来自于下一代科技,或者是另一个行业。
“台州卫星工厂就是航天制造和汽车制造碰撞出的火花。”
李书福的目标,是打造人类未来的出行生态,承载这一目标的,是时空道宇建设并运营的吉利未来出行星座。
据时空道宇官网介绍,吉利未来出行星座是全球首个商用通信导航遥感一体星座,全面涵盖低空出行、航空运输、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消费电子和远洋运输等场景。
截至目前,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已于2022年6月和2024年2月进行了两次卫星发射,分别是“一箭九星”和“一箭11星”,完成了两个轨道面共20颗卫星的组网部署。
王洋说,吉利出行星座的这两次成功发射,是全球为数不多的轨道级发射部署,时空道宇也是因此成了继Iridium、Globalstar、Orbcomm、OneWeb、SpaceX的星链之后,全球第六家有独立能力设计卫星星座、建造,并且进行长期在轨管理的公司。
参观工厂时,王洋还对俞敏洪介绍了公司的未来规划:
“预计2年内完成一期72颗卫星、八个轨道面的部署,届时除了南北极,地球的任何位置都会有两颗吉利卫星的过境,将满足全球数据无缝通信的要求,包括卫星、汽车与手机的直连。等到二期工程的168颗卫星部署完成,地球上所有地表位置,都能达到十厘米级、三分钟的收敛速度,即提供厘米级高精位置导航服务。”
俞敏洪还在吉利卫星工厂,参观了即将上天的“东方甄选号”卫星。今年下半年,这颗卫星将作为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三个轨道面“一箭十星”的一颗,向太空发射。
李书福对俞敏洪说,“这颗卫星将为你们东方甄选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参观结束前,李书福笑着问俞敏洪“你喜欢商业航天吗?”,然后送给他一套由王洋主编的《商业航天工程导论》。
两人上一次一起参观工厂,还是十几年前随一个企业家团参观慕尼黑的宝马总部。
当时俞敏洪的致辞“我们到来,我们观察,我们学习”,获得了众人的掌声,而刚收购沃尔沃的李书福则平静地“砸”了场子:
“今后要跟奔驰、宝马竞争”。
吉利开始造卫星之后,有人说,李书福要做“中国马斯克”。
这种说法,既不懂马斯克,也不识李书福。
2001年7月,吉利再次“落选”国家经贸委颁布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没进入《公告》就意味着没有生产轿车的资格。
当时,吉利只能生产“美日”和“豪情”两款“小客车”,而且汽车外观设计不能“长尾巴”,因为长了尾巴就成了“小轿车”。
▲李书福与“美日小客车”
《公告》刊发当天,李书福甚至没有勇气打开报纸,因为他退无可退。从1998年开始造车,李书福当时已经投入了十几个亿买地建厂,他说:
“走到这一步,如果不做了,后果不敢想象。”
当时全国有一百多家车企,吉利是唯一的民营企业,在别人眼里形同异类。
有的民企“主动加入”国有汽车集团,从而进入《公告》,而李书福却始终“骄傲”地昂着头,和国有车企的领导见面时,人家除了微笑无话可说,他就回以“呵呵”的自嘲笑声。
当时距离中国正式加入WTO只剩下最后的签字,几大国有车企人人自危,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的福特、通用、大众、丰田即将袭来。
2001年10月31日,国家经贸委发布新一批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吉利终于名列其中,成为我国唯一一家民营车企,但李书福却反应很平静,只说了句:
“我拿到生产权了”。
一个月后,12月11日,卡塔尔多哈,时任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签署了中国入世议定书。
此后23年间,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吉利的经营范围也从“四个轮子,两张沙发”的汽车到“上天入地无所不包”的商业生态,李书福也始终在世界局势动荡变化,科技变革更加日新月异的波诡云谲里,谨慎又激进地眺望和布局着下一个未来。
从创新热情和勇气,包括如今的业务布局来说,李书福与马斯克的确很像,但从创新起点和路径来说,两者毫无疑问有着巨大的区别,就像《流浪地球》与《星际穿越》的区别:
马斯克的梦想,是坐着飞船移民火星;而李书福的坚持,是扛着地球开发宇宙。
点击下方您感兴趣的蓝色文字:
卡戴珊这样束腰还能讲话吗?一年一度的Met Gala如期而至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