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人员流失严重,行业缺口近400万,这个群体需要更多爱护

人员流失严重,行业缺口近400万,这个群体需要更多爱护

公众号新闻


“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上班,手术是一台接一台,马不停蹄。”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麻醉科护士李沐(化名)这样描述她的日常工作状态。

为什么这么忙?除了工作本身需要之外,在她看来,科室缺人是主要原因——本应配备40名左右护士才能满足日常轮换,目前却只有20多名。

这种现象在很多医院都存在。多名护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们那儿的护士数量普遍“不够用”。

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增加护士配备,逐步使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2左右。

但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医护比还不到1∶1.2,注册护士数量缺口巨大。造成这一缺口的原因,除高强度劳动外,工资待遇不高,职业尊荣感不强也导致一些护士选择离职。

受访专家建议,加大护理人员的培养,提高护士的待遇,提升职业尊荣感,提高对医疗行业的财政支出,重新拟定护理项目收费标准,包括自费护理标准和医保目录护理标准,让护士劳动付出与所得相匹配,把护士编制配备落到实处。

文| 陈磊 法治日报记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法治日报”(ID:fazhiribaoxinwen),原文首发于2024年5月11日,原标题为《护士还差400万,缺口啥时能堵上?》。


1

科室护士配置不足
活多人少忙不过来


今年是李沐在护理岗位上的第20年。在她的印象里,如今只要走进科室,就意味着接下来的12个小时都是忙碌的,加班加点是常态,节假日也不能正常休息,总会有等着做手术的病人。

5月9日晚上8点,刚结束一天工作的李沐接受记者采访时,看上去疲惫至极。她告诉记者,自己上班的时间为早上8点至下午4点半,但很少按点下班:
  

早上7点10分左右,她提前赶到科室,根据当天的手术安排准备手术用药和耗材,其中的重点工作是检查毒麻药品名称和剂量,作为严格管制药品,一点都不能出差错。
  

8点,和夜班同事交接班,接班后,根据医嘱与药房核对手术用药特别是毒麻药品,接着把当天每个手术间需要用到的毒麻药品包交接到每一个主刀医生手里,主刀医生签字核对。
  

分发完手术用药,她开始巡台,就是到每个手术间帮助开台,做好手术间的后勤保障,确保手术需要的器械、药品、耗材等到位且充足。在各个手术间转一圈,差不多一个小时。
  

在医生做手术期间,她还得和药房对接手术用药使用情况,领耗材、转接病人、随时关注手术间需要。
  

中午12点左右,麻醉科订的盒饭送到,因为各个手术间的手术不能停,所以大家分拨吃饭,确保手术间有需要时能及时供应上。手术间的医生护士则只能在手术做完后吃饭。
  

匆匆吃完盒饭,她立即投入工作,准备下午的手术药品,同时将暂时不用的毒麻药品锁进保险柜里,入柜时双人核对。
  

再去库房清点手术耗材,与药房核对手术用药,接收并核对药房送过来的普通药品,到各个手术间巡台,看手术过程是否平稳,手术耗材是否足够……
  

回到工位时,时针已经指向下午5点,夜班同事已经到岗接班,但本该下班的她还没有结束工作。她开始核对从手术间送回来的手术药品、耗材和毒麻药品包,特别是毒麻药品包,同样需要仔细交接,再双人核对后放进保险柜里。
  

忙完这一切,到了下午6点左右,李沐还要再去手术间巡台,当天白班的6个手术间,有4个仍在手术中,她要问同事需不需要安排订晚饭。
  

做完这一切后,她在科室换下工作服,满脸倦容地离开医院。此时已经晚上7点多了,12个小时转瞬即逝。
  

“我们科太缺护士了。”李沐感叹道。
  

在北京另一家三甲医院工作的陈女士也吐槽,她所在医院某科室同样缺人,病房共20多张床位,护士最多时也只有10名。
  

“病房常年有十七八名患者,我们上夜班时,忙得团团转。”她说,上夜班是从头一天下午4点半到第二天早上7点半。接班后,先转一圈病房,接着根据医嘱给患者发药,重点关注有特殊需要的患者用药,比如安眠药、降糖药等,然后是写护理记录单,这些工作忙完,差不多就到了后半夜,还要按时巡查病房,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天津某医院的杨女士每个月上10至11个夜班,一晚上看护住院病人近40名,值班护士只有两名,“想转一圈病房都没空”。
  

她所在的科室有50多张病床,根据国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要求,床护比(医院病房床位与病房护士之比)不得少于1∶0.4。这意味着,科室得增加多名护士才能达到这个标准。
  

“上一晚上班,又忙又累,感觉身体特别疲乏。”杨女士说,她值主夜班,为病人测血压、血糖,输液、发药,一轮下来两个多小时就过去了。“新接收病人,都要走接收程序;有的病人刚做了手术,需要定时查看身体情况;有的病人突然心脏感觉不舒服,要赶紧通知医生……”


2
有人转岗有人离职
人员流失现象严重


“忙碌、待遇不高、流失率高。”回忆起自己在呼吸科工作的经历时,广东省一家三甲医院护理部主管护师杨怡(化名)仍然感慨万千。

杨怡今年30多岁,已经在这家三甲医院的护理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
  

彼时,本科毕业的她在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这家三甲医院录用。当被问及想去哪个科室时,满腔热情的她说“哪个科室需要就去哪个科室,不怕忙碌”。最终,她被分配到呼吸科。
  

呼吸科是一个三班倒的科室,病人比较多,还有病房,总能听见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作为护士,需要在治疗室、护士站、病房之间来回穿梭。
  

呼吸科除了有普通病房之外,还有很多病危、病重的患者,所以设置了类似重症监护室的病房,住进呼吸科病房的病人一旦出现呼吸衰竭,就要直接插管抢救。因此,杨怡除了在普通病房做一些护理工作之外,还要参与突发性的抢救工作。
  

一次上夜班,凌晨时分,有个病人突然呼吸衰竭,医生立即安排进行抢救,一直到早上七八点也没有抢救过来,随后宣告病人死亡。杨怡接着书写护理记录,与护士交接班,等忙完已经临近中午。而她本来已经提前买好了那天回老家的车票,结果错过了。
  

“白班正常下午4点多下班,但经常拖到晚上六七点,夜班本来次日早上8点下班,但拖到12点都下不了班的情况也经常发生。”杨怡说。
  

不上班的时候,杨怡还要备班——虽然在家休息,但随叫随到,科室一旦有紧急事情,就要立刻赶回医院。有一年大年三十,她正吃晚饭,突然接到科室电话,有紧急抢救工作,科室忙不过来,她放下筷子立即赶回科室。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怡发现自己难以适应呼吸科的工作强度和夜班频次,再加上有家庭需要照顾,便申请转到了别的科室。
  

目前,和她差不多时间进入呼吸科的多位护士,仍然留在呼吸科的只有3人,其他人或者转岗,或者离开了医院。
  

工作多年之后,杨怡仍是主管护师,“在我们这样的三甲医院,职称晋升比较难,既需要工作年限,又需要研究成果,还要求工作业绩等。即使全部满足这些条件也未必能晋升,因为还有指标限制”。
  

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同样从事了10多年护士工作的韩女士对此深有感触。她回忆说,原来自己在ICU当护士,病人多、护士少,经常是先上一个大班(24个小时),下班后不能直接回家,要在科室专门腾出的一间宿舍里休息几个小时,再接着上一个小班(8个小时),才能下班回家。
  

“这么多年都没有增加护士数量,相反有不少护士因为工作太繁重而调离临床一线,甚至离职。”韩女士说,后来她受不了这样的工作压力,也转岗到了医院的另一个科室。


3
提高待遇尊重护士
保障队伍良性发展


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增加护士配备,逐步使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2左右。

2023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加强护士人力配备。医疗机构要根据功能定位、服务半径、床位规模、临床护理工作量和技术风险要素等科学合理配置数量充足的临床护士人力。
  

但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24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78万人,注册护士563万人。

在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姚淮芳看来,这说明我国的护士缺口数量非常大。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全国护士缺口接近400万人。
  

姚淮芳调研发现,医院目前的护理资源难以满足患者需要,护士应对医疗护理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让护士承担患者的生活护理职责。按照国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要求,医院床位数与护士比应不低于1∶0.4,即一个病区如有40张床位,护士应不少于16人,但现在很多医院的护士配备基本低于这个数。有的医院病区有几十名患者,仅有两名护士值夜班,“护士跑不过来,有时候甚至不敢新收病人”。
  

在姚淮芳看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护士从业人员不足。护士职业比较辛苦,尤其是经常要值夜班,接触病人也最多,如新冠疫情期间护士被传染的风险最大,平时也有一些潜在被传染的风险,再加上护士工资待遇偏低,和患者接触过程中经常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导致大批从护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没有从事护理行业。另外,医院护士选择离职、转岗现象有所增多,加重了护士短缺。
  

另一方面是护士编制不足。目前几乎所有医院都没有严格按照国务院要求设立护士岗位编制,在财政对医疗的整体支出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护士人员增加,护理范围扩大,护理质量提高,相应的护理收费标准没有配套出台,如果在扩大护士编制而收入不能增加的情况下,医院经营状况或将出现困难,这可能是医院不愿增加护士编制的主要原因。
  

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华卫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邓利强认为,我国护士人力资源长期短缺的原因之一,是护士的收入和其所承担的工作量、工作风险不成正比。护士的工作包括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还有大量事务性工作,工作量大且辛苦,待遇却不高。各种统计数据显示,护理人员的工资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比较低,导致护士队伍对自己的职业评价不高。
  

在邓利强看来,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句话直接体现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但这种重要性并没有在医院的管理中体现出来,对很多医院来说,专家、硬件设施、医疗设备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但很难见到医院把护士的配比作为评价指标。医院在偏向引进医疗人才的同时,忽视了护理队伍建设,有的医院甚至以聘用或劳务派遣的方式用护士,影响了医院护理队伍的稳定性。
  

还有受访专家认为,当下,除了医院对护理队伍重视不够、在护理人力资源上投入不足之外,监管部门对公立医院床护比标准的考核仍缺乏硬性指标,没有对医院形成刚性约束。
  

姚淮芳建议,加大护理人员的培养,提高护士的待遇,呼吁社会尊重护士,提高对医疗行业的财政支出,重新拟定护理项目收费标准,包括自费护理标准和医保目录护理标准,让护士的劳动付出有所回报,把护士编制配备落到实处。
  

邓利强认为,增加医院护士数量,前提是提高医护人员特别是一线护士的待遇。目前,《护士条例》足以解决护士的定位、护士的权利义务问题,重要的是医疗机构落实《护士条例》的规定,提升对护理工作的认知水平,保障护理人员的待遇。
  

姚淮芳则提出,可以参考教师法、医师法,《护士条例》也应该上升到护士法,更能为护士队伍提供长期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


如果喜欢
请点下“在看”再分享到朋友圈

“博士悦读”是专业的MBA、EMBA、DBA咨询服务平台,为在职人员提供一站式学历学位以及高管培训的最佳方案,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南京、苏州、青岛、成都、重庆等教学区任意选择。(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免联考国际在职MBA/EMBA/DBA课程


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EMBA

学制:1.5年
授课地点:上海、北京、深圳
授课方式:每月一次集中授课
授课语言:中文
入学考试:自主招生,材料审核制

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工商管理博士

EDBA

学制:3年
授课地点:上海、北京、深圳
授课方式:每月一次集中授课
授课语言:中文
入学考试:自主招生,材料审核制+面试入学

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医疗健康管理博士

DHM

学制:3年
授课地点:上海、北京、深圳
授课方式:每月一次集中授课
授课语言:中文
入学考试:自主招生,材料审核制+面试入学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免联考国际在职“MBA/EMBA/DBA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端午假期首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27亿人次新加坡卫生部:马来/穆斯林社区建设需要更多志愿者石化行业去年增产增销不增利,行业组织提示避免盲目投资生病住院,不管严重不严重,都别让外人知道,没有好处,并非迷信阿根廷海景,海上云层正在等待退税?为什么您今年的退税可能会需要更长的时间近4000万元工程款蹊跷外流4年后,上市公司确认:构成关联交易!收款方前股东曾是上市公司员工墙体开裂、漏水严重,50年老楼成危房!业主自筹经费拆除重建,“平均每户约30万”外企春招丨TSMC台积电2024春招火热进行中!半导体之父,行业TOP,行业前景好,留学生有优势胖猫这事,女方花钱还要更多吗?中国台湾夫妇豪掷近4000万在巴黎买房,但他们还不是最豪的……月入500万,身家4000万,“山寨雷军”是怎样的生意经?澳洲ABF三天内截获近40万支电子烟!价值约1240万澳元!细节方案来了!高考后德国留学具体需要怎么做?医院要服务好患者,但也要爱护一下医生!无论你“脸上皮肤问题”有多严重,试试这个新方法,60岁以内都有救价差缺口上百万,高位炒房者面临续贷阵痛长篇小说《太门西》连载97:第33章:风雷九刀(1)缺口高达3000万,九部门发文应对数字人才荒!你还不赶紧加入吗?【AGI报告】大佬都在讨论的 AGI,行业应用究竟如何?一篇报告带你拆解五大行业 50+ 场景应用现状功率半导体需求爆发,本土玩家跑步入局!新加坡国会讨论:拘留私会党犯罪成员流程是否要修改欢呼!全美第一城! “欢迎纽约的移民来本市打工!我们需要更多的员工!!” 住宿、医保和就业培训项目都会安排好....友情长篇奇幻浪漫小说《双灵星》第十一章:紫罗兰的香掌握AI成求职“通关密码”,500万人才缺口如何填补?椰树集团因“擦边”被罚40万,发微博表示不服,直播把模特都捂严实了,行为艺术呀!猫语闲聊人际之间的界限感护士还差400万,缺口何时能堵上有钱人给孩子留3000万,只需要准备300万外企社招丨Brembo布雷博,行业全球领导者,14薪,月薪10-35k,含非技术岗,行业领导者伦敦出租房越来越少,租客改革法案要更多保护租客的权益,未来是谁的天下?我们需要更节能的芯片赚更多却更穷!澳洲高收入群体陷入“怪圈”,年薪超$10万也没安全感多人超过1000万元,有人自降到1万元,行业一波三折,房企高管薪酬跌宕起伏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