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颜昌武:观察「街头官僚」20多年,我想知道为什么挨骂的总是他们

颜昌武:观察「街头官僚」20多年,我想知道为什么挨骂的总是他们

公众号新闻

封面图 | 《县委大院》剧照


应韩志明之邀,颜昌武与他合作翻译《街头官僚:公共服务中的个人困境》这本书,用了好几年时间。这原本只是一个学术任务,没想到,在2024年2月该书中文版正式面市之后,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出版社告诉他们,这本书卖得意外地好,豆瓣评分冲到了8分以上。甚至在公共管理学科之外,也有许多读者关注到了这本著作。


《街头官僚:公共服务中的个人困境》是街头官僚研究的开山之作,也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迈克尔·李普斯基的代表作品。该书1980年首次出版,标志着街头官僚理论正式诞生,并在40多年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街头官僚一词,通常指那些与服务对象直接打交道,并对他们赏罚决断的公职人员,他们可能是城管、交警、社区工作者或窗口工作人员,广义的街头官僚也包括保安、门卫等从业人员。他们通常处于政策链条的最末端,作为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执行政策,更涉及对个体情境的判断和响应。


街头官僚还是舆论的常客,暴露在人们视野中,常常表现为城管与小贩、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保安与行人或业主之间的矛盾。他们亦是常常被诟病的群体——不人性、不体贴、不规范……然而事实上,他们也困在自己的系统中,两头为难,还要与繁重琐碎的工作任务缠斗。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在人们越来越追求稳定,希望考公上岸的时代,哪怕当一个「街头官僚」,亦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如何在具体工作中,处理远远「超纲」于规范的现实情况;如何在「权少责大」的夹缝中保持正常、良好的工作心态;如何对抗职业倦怠,是他们永远绕不开的问题。


我们将这些问题捧到颜昌武面前,是在广州台风天气下的一堂课的课后。在学生眼中,颜昌武是个严厉的老师,而他在课堂上也表现得像一个街头官僚——他会随机点名,尤其喜欢点上次缺勤的学生,甚至故意让他们回答问题来「为难」他们——「我不认为这是一种惩罚,课堂一定要有规则,但也要有人情味。」颜昌武说。


但走下讲台,面对着这个东西方社会共同的难题——街头官僚如何在维护规则的同时提供有人情味的个性化服务,他承认自己「依然没有找到答案」。


以下是颜昌武的自述。




1.「没有门槛」的街头官僚



2003年7月,我博士毕业,考上了公务员。说句实话,我也并不是怀有多大理想或者抱负而去考公务员,而是机缘巧合,武汉市在搞「引博工程」,博士毕业直接给副处长,其他待遇也不错,于是就去了。
进机关的头一天,我就遇到了麻烦。当时我去区委大院报到,其实我的心情是激动又紧张的,在门口我问保安,组织部在哪里?结果保安不停地盘问我,「你是什么人?你来干什么?」半天不让我进去。我说那别人怎么不登记就进去了,保安回答「他是这里的领导,当然不用登记」,我有点急,口不择言地说:「我也是来当领导的!」
当然,说「当领导」是个玩笑话,因为保安也可被看作一种典型的街头官僚,当时我站在政府大楼门口,看那些基层公务员们进进出出,有的在大厅里与来办事的老百姓交谈,心中就有一些疑问——他们是如何在日常的工作中处理各种问题的?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
2005年10月,我回到母校中山大学做公共管理博士后研究,再后来,我到暨南大学教书。这些年我阅读了大量研究街头官僚的文献,也与各种各样的街头官僚打交道和交谈。大概因为我的缘故,我的研究生也大多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就定在「基层治理」,大多也都对「街头官僚」感兴趣,我会向感兴趣的学生推荐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是街头官僚这一研究的开山之作。
前天一个学生问我,这个书写的是西方的理论,它怎么适用于中国的情景?
我个人认为街头官僚这个现象是不分西方还是东方的,但凡是有人、有社会的地方,就有街头官僚,西方学者只是更早地系统化地阐述了这个概念。这也对我们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位学界同行就提议,咱们能不能整一本我们自己的街头官僚手册?我也一直在思索,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面对中国场景的街头官僚现象,我们中国的学者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贡献自己的智慧。
我们在讨论公共服务供给时,其实有一个基础,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就是专业人做专业事,这句话用到政府工作中,也是要选用专业的、懂管理、懂服务的人,来提供管理和服务,这是现代公务员制度最核心的基础,它有严格的选拔程序,要选到最好的人来从事公共服务,但到了基层这个就很难说了。
街头官僚是指处于基层一线直接接触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工作人员,像城管、保安甚至小区门卫,我个人觉得都是街头官僚中的一个环节。比如说保安,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各个阶层的人,作为时刻要面对复杂情况的治安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按理说是应该有个入职门槛的,但在实际生活中,社会对保安的需求量太大了,我们还要再提高门槛,感觉就不太现实。
相反,我有一个困惑,就是保安等职业的门槛是不是在不断降低?基层公务员的编制数量是有限的,在编制有限的情况下,出现了大量的外包劳动力,有点像人们常说的「临时工」。
2021年广州有个比较轰动的新闻,天河区天环广场有个停车场,一对夫妻开着奔驰车,准备进入广场时车速过快,保安便拍打车窗,由此引发了争吵。争吵愈演愈烈,矛盾升级后,保安捅死了男车主。事后商场的公关代表回应说该保安为外聘人员。
我觉得,保安这个群体中,许多人并非缺乏同情心,而是缺乏职业技能和专业精神。还有就是他们的待遇也低,待遇低就进一步导致没有专业化的培训,没有专业化的培训,也缺乏专业精神的锻造,所以就会使得他在执法的过程当中,不太可能会站到服务对象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种所谓的「职业精神」,不是端茶倒水时候笑脸相迎,而是作为服务者——但凡是公务员首先是服务提供者——的一种职业精神。比如说,作为教师,我知道我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我要全心全意地为他服务,不是故意去严格执行规定,来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和权威感。
街头官僚都是掌握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的,因为手上拥有一点点权力,这成为他们手中的「枪」,这把「枪」既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工具,有时候也成为引发街头官僚内心深处的「小恶魔」出现。当我为你提供某种服务时,我可能精神上会收获满足感,但是反过来,如果我能够给你制造障碍,让你难受,或许也能找到一种愉悦感。如果街头官僚滥用自由裁量权,以刁难他人为乐,那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职业形象,也可能加剧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矛盾。
实际上并非所有的街头官僚都长了一副面目可憎的样子,我记得我在广州街头,就遇到过一位开着巡逻车的交警小姐姐,拿着扩音器温柔喊话,用很活泼生动的语气提示大家安全驾驶,这样的做法就会获得很多市民的好感,好多网友就说,「这执法也太温柔了,我都不好意思违章了」。
这样的人性化执法不是说要多么高的素质才能做到,关键要有职业精神,如果他们经过专业的培训,从内心深处产生服务公民的认同感,他们精神上的满足感也来自我为服务对象提供了人性化服务,那么就不会轻易刁难他人,就可能减少很多没必要的冲突。
颜昌武在做讲座



2.「枪口」能不能「抬高一寸」



街头官僚与服务对象的冲突,看似街头官僚有很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归根结底,可能在于公共服务中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悖论。
政府在提供服务时,往往要追求简单化、模式化,以便于管理和控制,但民众的需求却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往往导致街头官僚在执行职责时陷入两难。如何在保障基层工作效率的同时,满足民众的个性化需求,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说得更简单些,街头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非程序化,也就是街头官僚们真正遇到的冲突,都属于「剧本」不起作用的情况。
比如说在城管与摆摊小商贩的街头场景里,2006年有个案子,一名叫李志强的城管大队副队长,扣押了一名卖烤肠的小贩崔英杰的三轮车。这种「猫抓老鼠」的剧本日日上演,但就在这个过程中,崔英杰将李志强刺死。
崔英杰的辩护律师说了一句让很多人感触很深的话:「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是古已有之的正当职业,我以法律的名义庄严地问在座的各位审判长、检察人员,如果你是我的当事人,你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做得比他更过激。」
崔英杰的个人故事就是在「普通剧本」之上,他是个退伍老兵,父母是挖煤工人,那辆被依法收走的三轮车,是他花了所有积蓄并加上借朋友的钱买的,而那天是他刚开始卖烤肠的第二天。媒体把这件事报道出来后,舆论似乎都站在了崔英杰这边。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崔英杰原本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罚减为有期徒刑十八年,剥夺政治权利改为五年。
当然我认为本次基层执法中的城管李志强没有做错事情,他只是按规章办事,并没有预先知道崔英杰的个人故事。这件事之所以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是因为李志强的按章办事和崔英杰的个人叙事发生了冲突。我感觉,其实在大多数的街头情景中,城管更趋于「枪口抬高一寸」来执法,很多时候,他们对小贩似乎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一个一个挨个管理。
我常给学生讲「自由裁量权」的案例,有时候是崔英杰的案例,有时候是最近新闻中的事,但如果我们把目光从个体故事中跳出来,会发现很多服务对象,都有可能遭遇类似的情形。
比如说,你经常会看到机场管理员和乘客之间的矛盾,来晚了的乘客还必须要求登机,因为「要去参加葬礼」抑或「赶时间面试」。这种情景会发生在任何一个街头场景中,但如果每个人都强调个人的故事,那基层管理人员还怎么管理?还有人认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为什么我没奶吃,因为我不会哭,下次我一哭二闹三上吊。
矛盾的地方在于:管理者永远追求简单化,程序化,便于管理,便于控制,但是被管理者永远希望自己是例外,永远希望自己获得「法外开恩」式的人性化服务。
我孩子在上初中,他的每一个老师都是我和孩子的「街头官僚」。我作为一个家长,当然希望老师们都能够对我的孩子因材施教,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也是个老师,比如我这段时间天天评各种毕业论文,我就巴不得有一个评审模板,能够适用于每篇论文,论文一来,我先给套上一个评审模板,这不就省事了么?但水无常形,文无定法,你真要用一个模板,可能就会误判一些文章的质量。
理想的设计永远赶不上生活的变化,总体上,街头官僚如何在遵守统一规范时,提供有人情味的个性化服务,这个问题还需要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探讨,所以我的体会,李普斯基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倒不是说想给这种冲突找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我亦如此,我自己关注街头官僚现象多年,但至今也没有找到解决方案。



3. 夹缝中的「街头官僚」



更多的年轻人愿意考公、投身公共服务事业,我觉得这对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来说都是好事,这就让我们政府的选择面变大了,可以选择更优秀、更适合在这个岗位上的人。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政府是不创造财富的,如果太多人去不创造财富的岗位,是不是说明那些创造财富的岗位,可能没那么有吸引力?如若这样,那这种情况对社会来讲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一个社会的活力,更多地来自那些创造财富的岗位,如果不创造财富的岗位变得很有吸引力了,那说明我们要多一些反思。
2007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夹缝中的街头官僚》,文中写道,在人们对「播下去的是龙种」、为何「收获的总是跳蚤」的质疑声中,作为政策输送链条最末端的街头官僚,两头不讨好,不断地遭受指责、诟病乃至谩骂。
14年后的今天,我感觉这个现象仍然存在,街头官僚仍然处在政策制定者和服务对象中的夹缝中,基层工作人员抱怨说,他们处在「既要……又要……也要……还要……」的困境中。
李普斯基曾说,即使曾怀有满腔服务热忱的人进入街头官僚组织后,「街头工作」的本质也会妨碍他们想达成工作理想的意愿。我的学生因为所读专业的原因,大部分人会去尝试考公务员,考上的同学大多数都在基层岗位,每年都如此。我感觉,在他们职业生涯刚开始的时候,无一不壮志凌云,我不知道他们多久会磨灭热情,我个人当然希望这个时间能长一些。
如果说有热情的熄灭,可能就是在他发现理想和现实有落差的时候。每一个公务员不仅仅是为了物质待遇,如果没有一定的「为人民服务」的抱负,我想他们是不会投身这个岗位的,但当他入职以后会慢慢发现,这个世界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充满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再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就开始变得老于世故。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无论2007年还是今天,他们可能都有相同的痛点,我见过不少有抱负的年轻公务员,但即使是最有抱负的公务员,也可能在面对现实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时感到焦虑和无力。
之前有媒体报道,合肥2009年招聘了100名大学生城管,其中还有11名是硕士,今天,他们中一部分人已经离职。
基层的公务员,开头的几年他会觉得我不需要晋升,我在基层事情也不多,我能够得心应手,我也不喜欢背负更大的责任,但是街头官僚的晋升渠道更少。当他们的晋升很难、工作又很繁重的时候,他当然就会选择一个自我保全的办法。哪怕他们希望去为每一个服务对象做专门的处理,也会面临更多的问题——这在我的权限范围内吗?是我的职责范围吗?我有权限去做吗?
这不只是公务员要面对的问题,任何一个岗位上的人,都会有一个从「满腔热情」到「热情消退」的过程。街头官僚一样,他们都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得到发挥、能够得到公平的回报、能得到晋升和提薪、有一个可预期的职业前景——一份工作还能给他们什么呢?梦想。让他觉得他做这个东西是值得的、有认同感、有奔头。
现代社会,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一个有效的市场和一个有活力的社会,这三者缺一不可。九尺之台,起于垒土,有能力的政府,一个指标就是有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基层干部队伍。
这些年,随着治理重心下移,我们的政府也把资源向基层倾斜,努力充实基层治理骨干力量,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比如说推进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畅通基层公务员上升渠道,以及落实基层工作补贴政策等。
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精神的激励怎么才能做得更好,有时候他们也知道钱就只有这么多,但是怎么给到精神激励。当他们以个人的微薄之力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时,媒体可不可以多一些对他们进行宣传?
比如保安托举了一个掉下来的儿童、交警看到老人过马路伸手去扶等等。这些不是他的分内之事,但他出于服务精神、保护公民的生命去做了,就需要用这样的精神激励,去增加他们的身份认同感。
我还是比较认同李普斯基的一个判断:具体的街头官僚个人也许是渺小的,但整体的街头官僚是很伟大的。在凌乱而繁复的作业情境中,面对复杂而多变的服务对象,街头官僚实际上是以一己之力把国家或政府扛在肩上。
来源:《街头官僚:公共服务中的个人困境》
作者:[美] 迈克尔·李普斯基
译者:韩志明 颜昌武
出版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起聊聊:


  • 你怎么看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街头官僚?

  • 你觉得什么样的环境,能培养出更好的基层公务员?


欢迎留言,谈谈你对国内基层公务员的认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昨晚跟着CG练澳洲一杯冰摩卡是热摩卡两倍价!你却从来不知道为什么!“纪录Lab” 第4期:观察的本真 | 观鸟音像工作坊好爸爸人设崩塌+1,但挨骂的还是女人对,我没穿安全裤!活了20多年,爽的就是这个夏天了IB、AP又遭大规模泄题!亚太区考生: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陈志武:经济越下行,企业越要去国外曲线救国中国千亿富豪,办了一家「奇葩」CVC,重点考察「够爽吗」资产一夜贬值40%,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中产?人大卢志武:只要拿到更多算力,超过Sora也不是那么难的事|中国AIGC产业峰会澳大利亚墨尔本日薪$2300!澳洲地铁被曝养了大量高薪合同工!一年2.5亿!终于知道为什么成本总是超支了……看完问界M7的高速事故,我最想骂的其实是营销号。“捡了大漏”!4600亿矿业巨头官宣:新增备案铜金属储量577.7万吨,占2022年全国储量14.2%华尔街巨头官宣:中国个人业务终止,相关营业网点关闭!抢到华为Pura 70 Ultra之后,我把你想知道的全测了。北大副教授李迪华:观察调研圆明园被风吹倒的大树,紧急呼吁开展大树安全评估,移伐危险大树少年犯突发!华尔街巨头官宣:中国个人业务终止,相关营业网点关闭!刘强东AI数字人首场直播:观看量超2000万,成交超5000万为什么每次大促,被打成骨折的总是图书?人手一件!维州州服居然是它!终于知道为什么澳洲房子这么冷了!折腾半辈子,相伴度晚年(三)看了令人窒息的中小学生“厕所社交”,才知道为啥好学生会被送到精神病院对,我没穿安全裤!活了20多年,最爽的就是这个夏天了!官僚噩梦阻碍学生免费申请助学金华尔街巨头官宣:中国个人银行业务将终止,相关营业网点将关闭!此前计划全球裁员2万人,个人业务从14个市场退出我想知道那个跳桥年轻人的故事拉斯维加斯原本要火化的宠物最终被扔在100英里外:“这真的很伤心”,主人们想知道他们收到的是什么骨灰上海新地标!6.5万亿私募巨头官宣落沪!基层干部,正在用形式主义对抗官僚主义[日签] ​​减少官僚主义,注重使命达成疫苗巨头官宣:全球下架!恐引发13种严重副作用,已有人永久性脑损伤!澳洲专家发声...明天线上放映:《关于明天的热门话题》,我们今天就想知道 | 共阅计划第39期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