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灯工厂”爆火:昼夜赶工却空无一人,被分流的孩子,连进车间都没机会了……
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其他公众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身边总有朋友聊起AI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我想跟大家唠唠近些天的一个感受。
这两年刮起了一股“黑灯工厂”的热潮。
什么是“黑灯工厂”?
顾名思义,就是不需要开灯就能工作的工厂。它几乎不需要人工操作,因为整个流水线实现了机器的全自动运行。
和以往的工人相比,它的设备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不会生病,即便出现故障,也只需要简单维修一下就好了。
目前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这样的“黑灯工厂”,比如我们熟悉的富士康、海尔和小米……
之前总有人调侃以后孩子学习不好,大不了去送外卖、送快递、开滴滴、去工厂流水线拧螺丝。
但现在的趋势是,外卖和网约车趋近于饱和,无人驾驶的汽车已经开始送外卖和快递了。工厂也在大裁员,越来越多的人工被机器取代……
再来说一个去年发生的新闻,当时也是闹得沸沸扬扬。
有个家境贫寒的日本女孩,因搞艺术外债累累。
她以为只要凭借天赋和努力毕业后能出人头地,替家里还账。
可刚入学才3个月,她就被AI的强大算法打败了。
她几天几夜废寝忘食完成的杰作,AI只用了10分钟就搞定了。
一时间,她看不到任何就业前景和自身优势,无奈之下走了极端。
其实,这个在咱们当下,成绩、名次、考证、过级都很重要,可是未来真的是瞬息万变,很难说考到什么分数就一定能顺风顺水、从事哪些行业就一定是铁饭碗。
我自己的感受是,成绩和名次要抓,但更重要的是抓“硬通货”和底层逻辑,这才是对孩子更有帮助的。
我特别想给孩子的是3类“保值品”,今天也跟姐妹们聊聊。
好的体能和身体素质
孩子的未来,看似拼的是成绩,可从长远来看,拼到最后的往往都是体能。
我先前看过一个帖子,说是一位省级重点老师复盘养娃后悔的事。
其中一个,就是一年级时,给孩子安排了太大的学习量,所以孩子一直对学习有抵触情绪,心态总调整不好,该冲刺的时候也冲不上去。
而且因学业挤占了太多的户外时间,导致孩子免疫力差、肠胃弱,三天两头往医院跑,因此耽误了很多功课。
所以说,身体是孩子奋斗的资本,孩子少头疼脑热、少生病,也是变相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方式。
其实,好的体能和身体素质,对于孩子来说,从来都是硬通货。
图源:电影《热辣滚烫》
而且长期运动的好处也早就已经被科学证实,是孩子学习的“助推器”。
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芝加哥一所中学启动了“零时体育计划”,要求孩子7点到校跑步,当心脏快速跳动或达到最大摄氧量的70%才去上课。
刚开始,很多家长就不乐意了:孩子本身就是起床困难户,再这么一折腾,不会累到瞌睡吗?
可结果恰恰相反,运动后孩子们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打瞌睡少了,课堂互动增加了,注意力提高了,学得更快,也记得更牢。
学期结束时,这组孩子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比其他孩子足足提高了10%。
因为人在运动时,身体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有助于促进大脑神经元的链接,能够增强负责长时记忆的海马体功能。
每年高考状元在总结经验时,总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运动。还有个统计是:2016年63名状元中,有34人是体育爱好者;2017年42名状元中,有24人热爱运动。
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大,情绪压力得不到释放,整个学习过程就很压抑。
如果他能每天出去运动一下,哪怕只有半个小时,跑跑跳跳,呼吸新鲜空气,学习劲头很快就能提上来。
所以,与其催促孩子抓紧做题,不如多带他出去运动。
当孩子拥有了运动的习惯和健康的体魄,他才会眼里有光,皆有可能。
感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说起现在的孩子好像“什么人都不想见”“什么都没意思”,一片百无聊赖的画风。
很多父母难理解,现在孩子有很好的物质生活,吃的是贵的食材,玩得是高大上的东西,怎么会小小年纪那么缺乏活泼和朝气,还动不动就抑郁焦虑。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说过一个孩子的“四无现象”,其中一个就是:对生命价值无感受,枯竭感来得太早。
孩子很难快乐,很多时候是因为缺乏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如何才能拉满心中的幸福感?
心理学里有一项研究发现,成功的人会活出一种澎湃的福流(flow)体验。
这是一种幸福的巅峰体验,会让他忘掉时间、空间,特别投入,也特别享受当下的快乐。
对孩子来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很容易产生福流。
会让他沉浸其中,高度集中注意力,做起事来心无旁骛、一气呵成,完成后更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如何帮孩子感受福流的体验呢?彭凯平教授总结了“五施法”。
首先是颜施,也就是多笑。
如果孩子平时不爱笑也没关系,我们可以让他做个小实验,刷完牙后用牙齿咬着牙刷对镜子傻笑5分钟,过会就能变得很开心。
第二个是身施,要多动。
把孩子拉出家门,迈开腿,他的不快乐就能慢慢好转。
第三点是言施,也就是多说。
为什么朋友一起聊聊八卦会开心,因为说话这个行为本身会让人开心。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实在不行大喊大叫都行,这些都对放松心情有好处。
接下来是眼施,要多看。
我们不要只催着孩子拼命奔跑,而是要允许他慢下来,去发现和欣赏生活的美。
比如路边的草绿了,云的形状像小马,一朵不知名的野花在悄悄绽放……
让他感受这些小美好,孩子的心态也会积极健康起来。
最后是心施,要多用心感受。
人一定要有感悟的活着,活得有意义感,这些需要我们点拨孩子悟出来。
比如吃饭时可以让孩子感受美食的味道;走路时,让他闻闻风中的花香;早晨起床,听听鸟鸣。
多关注那些美好的事物,就能体会幸福爬满心头的感觉。
说到底,获得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幸福力是孩子成长成才的核心,能帮他完善人生,也能促他走向优秀。
图源:电视剧《我被爸爸绑架了》
拥有好奇心和探索欲
2004年的时候有个新闻,哈佛拒了164个SAT满分的孩子,有家长质疑学校“为什么不录取我家孩子?”哈佛解释说,您的孩子除了满分,什么也没有。
哈佛那年以全奖录取了一名中国甘肃的学生,他SAT只有1560(满分2400),但在高一时他发明了一种过滤水装置,免费提供给了附近村庄的农民。
这个孩子先是对实际问题保持了好奇心,然后用探索欲进行了科学研究调查,最后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这个难题。
其实,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创造性、广泛的兴趣、保持好奇心和有动力去探索新的领域,比分数重要得多。
之前还看过一个新闻,说AI通过了美国律师资格考试,并且分数在前10%,在SAT(美国高考)中阅读排名7%,数学排名11%。
据说,它还满分通过了LeetCode上的亚马逊公司模拟面试,超过所有参与测试的人类,顺利拿下了软件工程师的offer。
要知道,很多孩子每天头悬梁、锥刺股也未必能考出的成绩,AI却轻松做到了。
未来孩子如何在学科上战胜AI?
我想还是源于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就像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人类永恒、不易改变的特性。”
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样也是孩子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向往,是他探索世界的核心动力,同样不可被AI替代。
如果我们能放下定式思维,接纳孩子“反常识”的那部分,他就会开始思考这些“不可能”发生的事,从而打开创造思维的大门。
比如当孩子写了一篇毫无厘头的小说,作了一首谁都听不懂的曲子,画了一幅不符合逻辑的画。
我们千万不要苛责孩子的作品,强迫他非要“按范文的结构来”“按琴谱上的弹”“照着书上的画”。
而是要换一种眼光和思维,仔细观察孩子作品里的美,发现它的独到之处,鼓励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善逻辑和合理性,那孩子的未来会更有创造力。
我觉得当孩子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和一颗有趣的灵魂,总是充满激情,总有各种神奇的办法,那他一定能在平淡的生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无论未来怎样变化,他都会不由自主,去探究充满诗意的人和事,每行一步,都有层出不穷的惊喜,享受过程里的美好幸福。
树妈说:
我养娃的底线,就是永远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总觉得如果孩子好的身体没有了,追求幸福的能力没有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也没有了,再多的成绩都没有意义。大家怎么看呢?
···
···
如 果 不 想 和 树 妈 从 此 失 联 请 一 定 按 照 下 方 提 示 操 作
设置【 星标★ 】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
↓↓↓ 点击查看更多 ↓↓↓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