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读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 ,让我这个结婚快16年的中年妇女,虎躯一震。美国华盛顿大学,有位被称为“婚姻教皇”的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古特曼教授,从事家庭关系研究长达40年。1986年,他和夫人成立了一个爱情实验室(Love Lab)。从那时开始,他们陆续邀请了4000多位夫妻来到这个实验室进行沟通交流。而仅仅根据这些夫妻之间的沟通方式和内容,他们就能判断,6年之后,这些夫妻会不会离婚,婚姻会不会幸福。还有更夸张的,据说,他在5分钟的时间内就能准确判断一对夫妇婚姻的走向,准确率高达96%。这对心理学学者夫妻认为,夫妻间出现这四种说话方式,就是婚姻破裂的标志。- 轻蔑,只要一方瞧不起另一方,或者漠视对方的存在和表达;
他在一本书中指出了婚姻破裂的一些要素:造成隔阂的沉默、对伴侣缺乏敏感性、无休止的批判,以及过于功利的对话,并将它们比喻为“破坏夫妻关系的四架马车“。彭凯平V @ 视频号
如果这些沟通障碍得不到妥善的控制和引导,它们会如同脱缰的骑士,破坏看似坚不可摧的关系,甚至彻底撕裂夫妻之间的情感纽带。沉默如不融之冰在婚姻中,有一个最容易被忽视,也是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夫妻之间的沉默。有时是一方在倾诉心声,却总得不到回音;有时是两个人坐在一起,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无论哪种情况,都会让夫妻之间的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电视剧《三十而已》
起初,可能只是源于一些观点或行为上的细微差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差异逐渐累积,就会演变成价值观和信念上的深层次分歧。当这些分歧变得难以调和时,我们往往就会选择逃避问题,开始保持沉默。电影《无问西东》
这是因为当一个人选择沉默时,他可能已经感到极度不适,导致自己无法顺畅地表达想法和感受。渐渐地,这种沉默就会变成问题的一部分,最终演变成为冷暴力。电视剧《相逢时节》
冷静是一种应对问题的积极态度,它意味着在问题出现时,我们能够先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冷静思考、理清思路,再以平和的心态和对方交流。这种处理方式有助于双方更好地理解彼此,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冷暴力则是一种消极且有害的沟通方式,因为两个人都深陷于自己的情绪之中,导致无法互相理解和沟通。在冷暴力的状态下,双方会避免交流,选择用沉默、冷淡或忽视等态度来应对问题,这会让彼此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地沟通,用理解去填补隔阂,避免陷入冷暴力的困境。如果说沉默如不融之冰,那么伴侣之间的不在意、不敏感,就如同沙漠中的风。它虽然是流动的,却悄无声息地让两人之间的情感逐渐变得干涩和贫瘠。有时,漠视的根源在于一方过于沉浸在自己的感受中,从而忽视了对方的情感需要。比如,在有些婚姻关系中,无论一方在表情或行为上,如何流露出沮丧和不满,都可能被另一方轻描淡写地忽略。在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并非没有需求,但都被号称是“好丈夫”的老公忽视了。使得金智英情绪日渐低落,内心的空洞越来越大。
有时,则是因为某一方过于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这同样会使对方感到被忽视。很多时候,我们会疏忽对方的真正需求,会带有几分霸总式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想当然地付出我们认为对方需要的东西。就好比,当对方口渴难耐时,我们递上了干瘪的面包;当对方渴望一个温暖的拥抱时,我们提供了一堆冷冰冰的建议。我们的回应与对方的需求,是背道而驰的。电视剧《林深见鹿》
期望与所得总是错位,给予者未能如愿以偿,接受者也得非所求,这种情形会让双方都深感疲惫。最近,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者发现,感觉自己被伴侣了解,比感觉自己了解伴侣,更能让人感到幸福。这个研究告诉我们,在婚姻里,最重要的就是感觉自己被另一半“get”到了。如果总得不到对方的理解,无论曾经我们拥有怎样激动的心情和热情,也会慢慢地消失殆尽。迷你电视剧《白马酒店》
所以,如果想让婚姻生活甜蜜,就需要多倾听、多赞美、多支持,关心对方的真正需求,让彼此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上升。
林语堂说过:“假定婚姻中的你们不吵架,一点人味都没有了。”确实,夫妻俩搭伙过日子,如果连偶尔的拌嘴都没有,生活未免太单调了。但我想,林语堂先生所说的吵架,肯定不是指无休止的挑刺和冷酷无情的批判。吵架好歹还是“回合制”,你一句我一句,双方你来我往,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不满;挑刺和批判,则更像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输出”,缺乏互动和回应。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
批判往往源自两种原因:沟通方式不当或对对方有过高的期望。比如,当妻子生病时,丈夫因为工作繁忙和家务堆积,忍不住抱怨道:“你这么大个人了,怎么还不会照顾自己?我工作这么忙,还得去买药照顾你。”实际上,丈夫的本意可能是希望妻子身体健康,不要生病。然而,妻子听到这样的话,很容易误解为丈夫在责怪她生病,心里想的肯定是:“我生病了,你还在怪我?让你照顾我一回,比登天还难?”为了避免这种误会,我们在表达关心时,应该更直接、更积极。比如,可以说“你生病了,我很担心,我会尽力来照顾你”这样的话,少了指责的意味,就能让对方觉得很温暖。还有的时候,我们对伴侣的期望太高了,会因为想象中伴侣的样子和现实不同,而感到失望。之前,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结婚只是一个仪式,而不是做法事。”这句话道出了婚姻的真谛:我们不能期待伴侣在婚后突然脱胎换骨,变成我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婚姻中,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和接受对方,就像接受自己一样。
之前,在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奖的电影《坠落的审判》,因为国内首映礼上发生的插曲而吵上了热搜,但其实这部影片的内容才更值得我们关注。电影《坠落的审判》海报
表面上,这部电影探讨了当女性比男性更成功时,家庭中可能出现的不平衡现象,但实际上,我认为电影的核心主题还是对伴侣之间“理解”问题的探讨。在影片中,丈夫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劳动,不仅没能得到妻子的理解和协助,还遭到了对方的剥削、轻视,以及无休止的责备。电影《坠落的审判》
这部电影超越了性别角色的限制,向我们展示了在婚姻关系中,当一方不断面临指责和缺乏理解时,是如何逐渐感到迷茫和崩溃的。我们常说“打是亲,骂是爱”,实际上,更多的情况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我们应该用更温暖的话语,来维护我们的感情。如果有哪些批评或建议不吐不快,可以试试利用“洛萨达比例”,在提出每一条批评或建议之前,先说出五句积极正面的话语。洛萨达比例,也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中的“洛萨达比率”。由心理学家马塞尔·洛萨达提出,他认为个人或团队中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比例为5:1时,可以带来最佳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效率。越是老夫老妻,就越应该相互尊重和顾及对方的面子。这对于维护和谐的婚姻关系来说,至关重要。在夫妻间的沟通里那些看似“有用”的对话,比如解决家里的日常事务或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等,固然重要。但一些偶尔轻松的、看似“无用”的闲聊,同样不可或缺。这些对话可以是简单的问候、日常琐事的分享、热搜上的一个八卦,或是彼此间开开玩笑。家庭不同于职场,与伴侣的交流不用像对待上司或下属那样,过分追求结果。电视剧《三十而已》
如果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那就意味着只有在问题出现时,我们才会与伴侣交流。当交流变得只关注目的和结果时,很可能会忽视情感的交流,导致双方感情疏远。这样一来,每一次对话都会让人倍感压力。通过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夫妻之间可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增进亲密感。
第一次向伴侣表达"我爱你",无疑是生命中最难忘的瞬间之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第二次、第三次……第一百次说出这句话时,它可能不再像第一次那样意义非凡,甚至可能听起来像是一句"废话"。
因为我们深知,当我们真诚地对一个人说出"我爱你"时,我们正在为那个人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付出自己的情感。电影《我爱你》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正确的废话,还要说吗?”,辩手褚殷是这么说的:“我结婚二十三年了,我跟我老婆什么话都说了,我的话不会再让你动心,不再让你彻夜失眠了,但你会睡得很踏实。”综艺《奇葩说》
所以,平时多说说“废话”吧,即便是最简单的问候,也能让对方感受到关心和爱意。而且,这样的轻松对话不仅能帮助我们缓解生活的压力,还能为双方创造一个放松的时刻。在放松的环境中对话,也会让交流的内容更自在、更开放、更诚实、更有细节。写到这里,我想起日剧《大豆田永久子与三位前夫》中的一句台词,“所谓夫妻,不是被优点所捆绑,而是由缺点连接在一起的。”电视剧《大豆田永久子与三位前夫》
只有通过积极、真诚的沟通,我们才能用理解和包容去连接彼此。而这份连接,将成为我们共同成长和面对挑战的坚实后盾。
掐指一算,结婚快16年了。这16年,体会很多、感慨很多,成长也很多。有一点体会很深刻,夫妻间很多事,都是说话的事。抛开其他具体情况,单说男女在说话上的基本差别,就足够产生一大堆问题了。之前刷到一个国外脱口秀视频,一位离婚三次的女士说,想让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永远、永远、永远不变心,don't talk to him。当然她的意思,不是不要和男人说话,而是少跟他说话。男人说话是任务导向的,有事也才说。他们找女人说话,开始、中间、结尾,说完任务就结束了。但女人不同了,好像开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没有目的和重点,只是不停地说啊说啊说啊...所以啊,很多时候,男女难以沟通,不是对方有问题,而是天性已经注定不容易。认识到这一点,是不是心情会好一些?反正我是这样想的,既然没有原则性问题,还想过下去,那就想办法把日子过得开心一点。不是为了谁、也不是牺牲,单纯为了自己,也值得试一试。
文章来源丨本文转自「mom看世界」,ID:xyzmom,科学教育,自然养育。在这儿,养娃既是科学,更是自然而然的艺术。[1]https://www.gottman.com/blog/the-four-horsemen-recognizing-criticism-contempt-defensiveness-and-stonewalling/[2]Schroeder, J., & Fishbach, A. (2024). Feeling known predicts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11, 104559. doi: 10.1016/j.jesp.2023.10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