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林小奇分析,致谢。
墨镜王的《一代宗师》里丁连山有句台词:“做羹要讲究火候。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过了,事情就焦。”退市即是如此。430退市新规和风险警示已经闹了两波大乌龙,只是分红的问题是个假乌龙,一个其他风险警示就炸出市场上有多少听风就是雨,规则都看不懂的韭菜,他们有足够的风险认知能力吗?他们配赚钱吗?狗头看世界。退市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悬在小盘股的头顶上了。早在3月底的《一级市场之惑》(原文已因为不可抗力下架),提到,“大开退市之门实际执行下来必定困难重重。退一家上市公司比否决一家拟上市公司可是难多了。一只票少说套牢几万人,多的套牢几十万,上百万人,次生的诉讼法院受得了么?退市可就意味着,股票价值基本清0,退市后还可以完全不分红的。只说在应退尽退的光环下,在市场上混就难保不睬退市的大雷,毕竟多垃圾的票在二级市场都有人买,完全不清楚这些人的脑回路。上得多了有人叽叽歪歪,退得多了照样。本质上,股票套牢到处咬,这类人愿赌,但你不能让我输。这是一件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又怎么处理呢,又能杀谁祭天呢。小盘股的未来就是没有未来,绝大部分小盘股行业肉眼可见天花板见顶,市场格局已定,困守着一亩三分地,想要转型又一没资金,二没精力,三没运气,本身在一个领域能够成功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在不同领域都能取得成功的概率,就显著下降几个数量级。企业可以肉眼可见地将失去活力,上市之后研报没覆盖,顶着高昂的合规成本,看着江河日下的股价,想要再融资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一系列的退市制度性安排得迅速铺开提上日程了,只是后续的制度性安排能不能给小盘股增加点信心,那就不好说了。世界上不是只有A股一个资本市场,散户大多没得选择,但企业不是只有唯一的一条独木桥可以走,这是一个事实前提。根据统计,美国资本市场在2009-2023年间,美股三大交易所共IPO上市5,825家公司,但退市共4,395家,其中2021-2023年分别退市545家、699家、933家。看到这个数字,一知半解的二把刀们又高潮了。所谓“美股退市严格,对垃圾股毫不手软,上市退市要动态平衡,美股经济体量那么大,才5,000家上市公司,我们要跟上成熟市场”的舆论骗局又来了。可是,人家上市不用搞财务核查,不用审好几年,这成熟市场的经验为啥就学不得了呢。凡事就怕细扒拉,美股每年退市的数字看着挺唬人,二把刀们说得好像挺对,可是二把刀终究是二把刀,上不了台面。读两篇正经的美股论文,稍微研究下美股的退市原因,细看看就知道二把刀都是什么货色。美股的退市code包括五种:仍在交易或已停牌但尚未摘牌(active)、合并(mergers)、退市后更换交易所上市(exchanges)、清算(liquidations)和被交易所摘牌(dropped)。Active就不算我们通常理解的退市。合并、换交易所、清算和被交易所摘牌是真的退市。而根据Fama和French(2004)和Doidge教授等人(2016)的分类,将Delisting Code分为吸收合并退市、自愿退市、私有化退市、强制退市(也就是被动退市)。吸收合并退市、自愿退市和私有化退市可以说是主动退市,从数据上来看主动退市美股占60%以上,那么美股退市数量虽多,美股的主动退市股远多于被动退市股,监管严格,清理垃圾股?美帝资本家也没有良心到因为自己的股票垃圾而清理自己。因为上市在人家那边,是真注册制,没有扭曲的供求关系,没有IPO堰塞湖,对企业基本面没有明显的改善。上市与否只是配合企业发展的一个选项,而不是至关重要的选项。美股宽进严出的情形并不存在,美股退市多,人家主动的,不要拿浅薄的认知模式去套一个完全不了解的资本市场,只能骗骗傻子,顺带暴露智商。最近又看到的另一个暴论,退市老板要开香槟,主要观点:“1),上市融资款已经进入公司,风投的资金该套现的已经套现,原先的银行贷款也已经出清,融到了钱又不用再还,还守在市场上干嘛?2),退市了可以不用再分红,也不用提心吊胆的编制数据,更不受较多的监管。一身轻松,毫无压力,何乐而不为?3),大小原始股东已经在二级市场减持完毕,钱已经到手,再费尽心机的找市场,搞研发,做假账,这样维持上市地位太累,没有必要。4),目前任务是打压股价,把股价打压到1毛多钱再悄悄回购!这时候简直公司股不要钱一样!就是和白捡回来一样!这样公司又是老板自己的了!”可是前文提到,在境内市场,A股上市是改善一个公司基本面的,拿地容易了,贷款不用那么多抵押和担保了,原来见不到的领导能见到了,招投标有加分项了,老板有心的话也能混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身份,这身份对于一个企业家意味着什么,懂得都懂。退了市这些还有没有,不好说。退市的确不用强制分红了,合规成本没了,编制数据?说说有多少家真搞财务造假的。大小股东都减持套现完毕?大股东减持完毕得多久有点数吗,可能叫嚷这个的人真没有概念,在上篇减持究竟碍着谁了中有提到,一个持股30%的大股东,叠加上董监高的身份,理论上减持完毕需要20年。第四个尤其搞笑,任务是把股价打压到1毛钱,这不是操纵市场?真当交易所是纸糊的?另外,面值退市了解一下?韭菜,总是天真又可爱。投资者退市的赔偿机制虽说可能已经在路上了,但不会包治百病。问题来了,什么情况要赔,谁来赔,赔多少,怎么赔。这每一个问题,都够写一篇论文。退市包括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强制退市包括交易类强制退市、财务类强制退市、规范类强制退市、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四种情形。首先,主动私有化退市本就是一个用脚投票的过程,无论是被收购还是私有化,通常要在二级的价格基础上给一定的溢价,这不存在赔偿的问题。而强制退市,一个公司触及到了交易类强制退市,本身就又是一个二级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再让上市公司进行赔偿,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依据,指责公司管理层经营不够勤勉尽责吗?财务类强制退市、规范类强制退市和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中,财务类退市,只要没有财务造假,单纯是公司经营不行了,同样难以认定责任,没有责任赔偿的基础就又不存在。重大违法违规退市、规范类退市是应该赔,赔偿的基础是公司和实控人有钱赔,规范类退市像资金占用、控制权无序争夺,非标意见之类的,完全上市公司自己作死,要是过了持续督导期,连找个深口袋的机会都没有,总不能拉会计师背锅吧。重大违法违规,没得说,会计师多半逃不了,除非第一年就被按下,保荐机构多半也得被追责。对于财务造假和严重违规已经被掏空的上市公司,可能多数时候强制投资者赔偿只能说杯水车薪,公司要是业绩能顶得住,实控人要是有钱,犯不上搞这些。往往是公司也不太行了,如果又是蓄意的瞎搞,钱早都转移走了。大股东要钱没有,要命一条,锅只能会计师和持续督导的保荐机构背了,深口袋理论将再次盛行。至于具体赔多少,怎么赔。赔多少的问题,回购金额怎么算、赔偿金额怎么算?怎么赔的问题,强制回购、惩罚性赔偿、民事诉讼?这件事村里说了算还是法院说了算,且得battle一下,诉讼爆炸,法院要哭,村里全管,法院不干,谁先谁后,也是个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受害人的举证,事实认定也将是一个漫长而且耗时耗力的过程,以此为生的职业律师在通常的环境下也不被主流所喜欢,毕竟我们不是灯塔国,和谐稳定第一。如果大面积退市潮来了,主要的退市原因将不会是所谓的财务造假。如果说按股民和一大批二把刀财经博主的观点,90%以上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随便扯一句,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这个观点就是个脑残言论。看看企业性质,有多少央企和地方国企上市公司,足足1,400多家,这可就将近30%的上市公司了,他们造假就为多交点税吗?骗点股权激励和奖金,当党纪国法闹着玩,各级监管机构是纸糊的吗。另外一个,管理层落马的原因好像就没听过是参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翻开个最新的数据统计,往前追溯6个月,平均市值100亿以上的A股,实际只有1,400家,再去掉央企和地方国企,就只剩一半了。天庭的有道门的神仙不用操心,而没道门的可得小心点。小盘股能成功做上市自然是有过人之处,但抗风险能力天生就是偏弱,相对于大盘股往往意味着有致命的缺点,行业天花板低,市场竞争激烈,技术壁垒低,渠道把控力弱,人才储备不足,技术力量不够……体格不够健壮自然经不得折腾。做大主业规模,或者围绕主业发展是上面最喜欢的,也是再融资和重组必问的问题,是否符合上市公司主业。就简单举个例子,在新能源汽车新势力大杀四方,比亚迪崛起之前,常见的说法就是传统主机厂什么技术都有,造新能源没有任何障碍,只是不就是把发动机换成电机,油箱换电池,凭借百年品牌积淀,只要传统品牌一下场,就没新势力什么事了,结果呢。即使传统主机厂都在汽车的这个赛道深耕了上百年,都叫汽车,传统主机厂依旧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甚至传统油车的市场都保不住了。汽车无论如何不能算一个新产业,传统主机厂在这个旧产业里的一次技术版本大跃进都能掉队,这还是一个高天花板的行业。对于很多企业,即使拼尽全力,规模体量不是定个增长目标就能做得到的,如果是一个低矮的天花板行业,连围绕主业开花的空间都没有,毕竟之前已经定调了,小老树,不配上市,但可笑的是这到现在为止,也只是个小作文,就算搞个恐怖袭击,也得有个组织出来说对此负责吧。已经上市的小老树,自求多福。说到战略转型,说大的公司难掉头,小的其实也一样,毕竟能做到上市的体量,也不算真的小船。传统主机厂一个新能源转型都能被逼疯,传统势力的根深蒂固远超想象。上市公司想搞业务转型,做转型可能速死,不做转型必然慢慢等死。上市了就不得不考虑股价,当年比亚迪一宣布造车,股价转瞬暴跌。很多小公司只能把大量的资源依旧放在老业务上,维持股价,也因为原来的“军阀”都是在老业务上的,彻底的业务转型意味着昔日的产品、技术、渠道一夕清零,无异于对“军阀”的一次削藩。新业务往往不兼容一个企业固有的文化土壤,土壤不变新业务是长不出来的。但文化是什么,是一个公司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中所有人的认知和信仰,这家公司在过去一定意义上是成功的,一个公司过去越成功,认知和信仰的包袱越重。新业务一般存在迟滞性,往往没法做到一年建设,两年量产,三年盈利,四年爆发。虽然这是通常的再融资募投规划套路,现实是,这么好的事,这么好的生意,早都挤满了人。况且,新业务还有很大概率会扑街,小盘股往往不足以支持一个高门槛的新业务,原因无它,烧钱,看似上市了风风光光,老板身家十位数有了,不能套现的都是纸面富贵,不大手笔减持兜里流动资金多说一个亿。企业运行本身就是个吞金兽,每天一睁眼就是人员开支、折旧摊销、银行利息这些固定成本,多数小盘股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不会特别的高,往往还会面临上下游的资金挤压,甲方按合同约定的时间给钱,不存在的,大的商业环境如此,到点给钱的甲方,打着灯笼难找。原材料备货要压款,库存商品要压款,为了支持下游,还要给账期,每年折腾下来企业账面净现金流入本来就没多少,现在还背上了分红。转型的钱哪里出?银行借款,抵押物有什么?机器设备基本不值钱,土地厂房前些年还可以,现在也是烫手的山芋。如果是轻资产公司,就什么都没有,批贷都是个问题。向资本市场要钱,圈钱的大帽子首先就扣过来,新业务募资的必要性可行性在哪里,新业务是否经过审慎论证,是否偏离上市公司主业,是否有充足的储备订单、技术、人才支持新业务,市场能否消纳新业务的产能。能不能干成新业务,老板心里有多少底不知道,但对于A股上市公司来说只有一个回答,但凡说个不确定,这事必然就凉了。新上个项目,必须要能保证赚钱,这个事就很难评,普通人几百块倒腾个地摊开个小卖部都可能赔钱,更何况是起码几千万的一个募投项目。新业务大概率要有新人上位的,老业务、新业务之间对于企业内部资源的争夺从来不会停止,彼此之间的关系犹如一通乱麻。在新业务的培育期,原来那些“军阀”、利益团体必然要反扑,在众“军阀”的围剿下新业务很难得到足够的资源。如果新业务不能快速盈利,这个时候99%的老板是不坚定的,最后就牺牲了这个新业务,第二曲线就死掉了,转型也就无从谈起。开拓一个新业务基本等同于二次创业再加上内耗的Debuff,创业的凶险程度,创业的门槛,比20-30年前企业家们发迹的年代尤甚。这就要企业家中的企业家,百里挑一。小盘股转型的难度可见一斑,以浅薄见识,A股历史上,能通过战略性资本运作成功实现业务全面转型的就一家,立思辰,结果还踩中了教培的大雷,这又能说什么呢。小盘股最不济可以卖壳,早跑早清净,这也是多年以来散户炒垃圾股的基本逻辑之一,期待咸鱼翻身。吸引优质企业上市,本身的潜台词就是作为上市公司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价值的增持,优质企业为什么要上市呢。只要上市公司的资源供给是稀缺的,小盘股壳就是必然有价值的,除非直接禁掉任何形式的借壳和变相借壳。供求关系摆在这儿,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越基本的原理,人力越难以对抗。只是留给小盘股的时间确实不多了,天劫难渡。问世间谁人无忧,唯神仙逍遥畅快。大罗金仙居于大罗天,不老不死,永生不灭,仙境极乐无所忧愁。 红尘凡人居于地界,本应顺生应死繁衍不息,得失苦乐情欲交炽,总修道人夺天造化,逆天而行,有道是:
凡心未泯,尘世难离,情丝缠绕难自拔。
灵台清明,心魔难防,一朝悟道天地宽。
仙道漫漫,修为艰难,千年一梦谁与共。
雷劫难过,天人五衰,一失足成千古恨。
红尘依旧,烟火人间,生生世世轮回转。
对此,您怎么看?
期待您在留言区文明、理性发布高见。留言点赞最高的朋友扫码文末投行君微信,可获得投行圈子限量款商务背包一个。
感谢耐心阅读,欢迎顺手点个“在看”
投行圈子已组建多个私域社群,根据会员职业及爱好,进入(投行业务交流、专业学习、股权投资、资管、业务推广、上市公司高管、银行、海外资产配置、单身脱单、掼蛋等等)相关社群。目前已超过5000位精英加入,欢迎加入。
↓点击关注投行精英,对话窗口回复“干货”,获得投行干货大礼包↓
商务合作以及金融同仁资源对接、入群请添加投行君。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们讨论有趣的话题,你⼀起来吧?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识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