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者禁止献血!”红十字会曝光惊人秘密:疫苗已摧毁我们的抵抗力?!真相是...
来源:加西周末(ID:westcanadaweekly)
新冠疫情看似过去了,但它留下的阴霾可一直都没过去...
不仅毒株持续变异,新一轮疫情潮来袭!
为了自身安全,世界上大多数人选择接种疫苗!
可是,关于新冠疫苗不断有丑闻传出!
最近一张图片更是刷屏网络,红十字会的曝光信息:
我们的免疫力,已经被疫苗摧毁了!
一张图片网络疯传
就在最近,新一轮疫情潮再次出现,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大批新冠感染者。其中也包括大量华人!
当新冠病毒持续肆虐,很多人开始考虑接种新冠疫苗时,突然一张图片开始在网络上疯传,图片如下:
图片上赫然写着:美国红十字会宣布,不接受接种疫苗者的鲜血,原因是新冠疫苗已经摧毁了接种者的天然抗体!
现如今,新冠疫苗覆盖率已经不用说了,绝大多数人都接种过,结果美国红十字会竟然给出了这样的说法!
随后又有消息传出,一份美国红十字会的内部文件解释说:接种过任何类型新冠疫苗的人群,都不符合鲜血标准,因为其中涉及严重的风险。
还有人表示,这份文件中介绍:“红十字会对检测出高水平抗体阳性的常规血液和血小板捐赠的血浆的要求之一是,它必须来自没有接受COVID-19疫苗的捐赠者。”
从科学的角度,对于那些接受献血者来说,拥有足够的与自身免疫系统直接相关的抗体是至关重要的。接种了疫苗的人的被污染的血液不符合条件。
甚至有消息指出,美国红十字会的这一做法是为了确保从捐赠者收集的血液有足够的抗体,直接与他们对COVID-19感染的免疫反应有关,而不仅仅是疫苗,因为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和疫苗的抗体是不一样的。
再结合之前阿斯利康公司承认了新冠疫苗具有致命副作用。
因为阿斯利康疫苗诱发的并不是普通血栓,而是一种罕见且致命的血栓。
阿斯利康公司的公开信息中承认,接种阿斯利康疫苗后,可能很小概率诱发一种名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的病症。
这是一种一种少见、严重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会导致全身小血管中形成血栓,会导致血小板计数低、红细胞因分解而计数低,且常导致肾脏、心脏、大脑功能障碍。
症状包括瘀斑、发烧、虚弱、呼吸困难、神志不清和头痛等,且可能反复发作。
严重情况下会危及生命!
疫情持续,阿斯利康疫苗还在使用期间,可能有很多人是因为出现了这个罕见病症才失去了生命。
现在,一个有关红十字会禁止新冠疫苗接种者鲜血的图片,又一次把疫苗危害性推上了风口浪尖。
现在新冠病毒又开始肆虐,这个疫苗还要不要接种,它是不是真的会摧毁我们的抵抗力,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副作用呢?
官方辟谣
这个图片影响极大,很多华人都在转发,很快也引起了讨论,对此游官方给出了回应:红十字会并没有完全禁止新冠疫苗接种者鲜血!
首先,这个图片并非最近才出现的,而是之前已经存在。
在美国红十字会官网上,可以找到一份更新于2021年7月28日的文件,主题是关于接种新冠疫苗与献血资格。
文件显示,接种新冠疫苗后,只要在献血时没有症状并且感觉良好即可,没有等候时间限制。
但是,美国红十字会要求献血者提供所接种疫苗的制造商名称。
如果献血者不知道疫苗制造商的名称,那么红十字会将要求献血者等候14天。
美国红十字会血液服务网站提供的信息与FDA一致,不过明确了疫苗品牌:符合条件的献血者如果接种了由阿斯利康、强生、莫德纳(Moderna)、Novavax或辉瑞公司生产的灭活或基于RNA的新冠疫苗,则无需推迟献血的时间。
美国红十字会发言人对SciCheck说:“美国红十字会接受并使用接种疫苗者的血液。来自接种过新冠疫苗者的献血没有被污染,输血是安全的。新冠疫苗旨在产生免疫反应,以帮助保护个体免受疾病侵害,但疫苗成分本身并不存在于血液中。”
美国红十字会称,鉴于疫苗接种本身不会使血液不安全,因此该组织不会根据疫苗接种状态对献血进行标记。
从这些证明文件中可以看出,红十字会并没有禁止疫苗接种者鲜血,最多只是部分献血者需要等待14天而已。
或许是因为出现了误传,才出现了疫苗接种者不能献血的说法,然后这个说法被以讹传讹夸张化以后,变成了新冠疫苗摧毁我们的抵抗力。
可以肯定,新冠疫苗对于新冠疫情的帮助是巨大的,虽然现在的新冠病毒传染性增强但威胁力下降,但之前新冠病毒的威胁力一点也不低,死亡率也远不是现在这样。
如果不是疫苗存在,可能很多人都会因为新冠感染失去生命。
新冠病毒也好,新冠疫苗也罢,我们都不能妖魔化。
现在疫情潮虽然又一次出现了,但症状远不如之前严重,大家不用恐慌。
另一方面,疫苗虽然有副作用,但发病率极为罕见,绝大部分普通人接种疫苗确实能够起到增强新冠病毒抵抗力的效果!
美国红十字会也没有禁止疫苗接种者鲜血,大家不要以讹传讹,特别是这种虚假图片,不要继续传播了!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获取最新全球新闻资讯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喜欢文章,给个好看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