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金价,击碎中产「致富梦」
作者/章鱼
编辑/闫如意
涨涨涨涨涨微跌涨涨涨涨微跌涨涨涨跌......
大半年来,金价就像架在山顶的过山车。
6月26日,金价三连跌后,现货黄金价格创下6月以来的最低价。
但市场上的黄金首饰消费者,对金价的跌幅并不满意。
“跌了半天,依然接近560”。
这一天,国内金价报549元/克,但多数金店的首饰金价仍在710元以上。
7月3日,国际金价再次上涨,涨幅超1.5%。
奇怪的是,虽然黄金的价格居高不下,市场上却接连传来消息:
有金店倒闭了。
金价涨得越快
金店倒闭越狠
金店倒闭的消息,是接二连三的。
6月21日,河南新乡5家周大生存金业务爆雷。
200多名消费者在这些店内存放了黄金和钱款,其中黄金的存期在6个月、1年和2年不等。
据报道,5家金店于半个月前突然同时闭店,保守估计涉案金额达数百万元。
就在20多天前,周大福也深陷停工风波。
6月初,#周大福深圳工厂停工停产#登上热搜,仅在微博一个社交平台就收获了2亿阅读量。
据网传截图显示,深圳市周大福珠宝制造有限公司于5月29日发布了一则停工待岗通知。通知称:
公司生产制造业务于6月1日开始停工停产,生产制造部门员工开始放假待岗。
7月1日起,公司每月按1888元向员工支付生活费。
一时间,“周大福停工停产”“周大福倒闭”的传言飘散在互联网的每个角落。
周大福不得不出面辟谣,称“此次关停只是把深圳厂区部分生产部门迁往广东顺德厂区”。
也不怪网友听风就是雨,近两个月以来,金店倒闭的消息实在是太多了。
3月份,北京市朝阳区双井富力城一家挂着“中国黄金”牌子的金店倒闭,价值5000万元黄金消失。
这家店已经开了14年,两层共3000平方米,曾经有“单店面积之最”的美称。
同一时期,山东黄金在北京的6个门店也全部关闭,消费者存放在店里的黄金价值高达4个亿。
欢喜良缘、金优贝、星爱你、露安娜等线上金店,也频频出现拒绝发货、售卖假金、缺斤少两的负面新闻。
到3月底,部分消费者维权时才发现以上金店均已闭店。
零售市场金店频频跑路,批发市场也不太平。
深圳水贝黄金市场,盛产“卷金逃亡”的传闻。
一篇名为《现实版“黄金大劫案”:金价猛涨后,金店老板破产跑路》的文章曾写道:
1月份,有水贝商家借了60多家珠宝商的金饰,把价值近千万的黄金融成金条跑路,只给同行们在微信留下一句“对不起了,兄弟”;
4月份,水贝又传出“某金店老板携400公斤黄金原料跑路,涉案金额高达2亿元”的传闻。
虽然该消息后被证实是谣传,该店老板只是银行卡被锁,并未跑路。
但黄金市场确实早已风声鹤唳,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被质疑是跑路前兆。
这无疑是反直觉的。
一直以来,黄金市场都流传着一条朴素的真理——“买涨不买跌”。但当金价屡屡突破历史新高,人们却发现:
金价涨得越快,金店倒闭的消息越多。
700元/克的金饰,没人买
遥想去年,年轻人的“黄金血脉”才刚刚觉醒,彼时的金价也尚未突破500大关。
那时关于黄金的新闻,还是游客挤爆水贝,代购疯抢金饰。
但金价接连上涨半年后,面对动辄715元/克的金价,就连结婚刚需的“三金”都快被年轻夫妻戒断了。
在金店逛半天,发现原本能买70克黄金的钱,现在只够买50克金饰后,备婚的年轻夫妻开始考虑放弃三金,直接折现。
毫不夸张地说,金价正在“劝退”备婚年轻人。
是的,金饰突破700元/克后,没人买了。
根据周大福所披露的截至3月31日的三个月未经审核主要经营数据:
香港及澳门珠宝镶嵌、铂金及K金首饰类别的同店销售于季内减少27.2%。
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年五一假期,水贝某黄金商户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跌了将近40%-50%。
过去黄金饰品批发商到水贝进货,随随便便就拿十几公斤。但现在,拿一两公斤的黄金都要精挑细选。
金店老板们在社交媒体纷纷吐槽生意难做。
话题#黄金暴涨,金店老板们不敢进货了#甚至登上热搜第四位。
首饰金店的生意逻辑,其实非常简单:
商家购买黄金,然后赚取加工费。
这门生意远没有想象中暴利。
在水贝做生意的老板周琦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水贝采用的是大盘均价加1元,再另外算的手工费,来售卖黄金”,算得上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零售端的利润,则比批发市场多一些。
多数黄金品牌的金价都会比国际金价高20%-30%,并另收加工费。
对于首饰店来说,黄金是原料。
跟想做面包需要面粉,想做咖啡需要咖啡豆是一样简单的逻辑。
原料上涨以后,商品不得不涨价。
金价如果只是小涨,那消费者买首饰还可以说是在投资,但涨到700以后,金价明显已经超过消费者的预期,销量断崖下跌。
关于买金这件事,消费者心里始终都有一杆秤。
金价涨到700以上,需要等等。
金价开始下跌,更得观望。
头条新闻在5月29日发布的一项名为“金价暴涨你会如何选择”的调查,共计2.3万人参与投票。
只有不足两千人选择立刻下手买金。
而当日的国内金价报555.5元/克,中国黄金的金价为698元/克。
消费者减少,黄金首饰经销商自然就更为谨慎。
水贝的金饰工厂,出于成本控制问题,通常不会囤金,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向上游“借料”,支付一定的利息。
有借必有还,借还都是等重黄金,现金结算,那就得按照时价。
假设借料时金价是500,第二天涨到510,工厂就要承担涨价带来的损失。不少工厂因此选择暂时停工。
水贝批发市场的老板们采购黄金原料,还有一种模式,叫作“不定价”。
商户们向供应商预订金料,拿货时缴纳一定比例的款项和管理费,交易结束后约定时间内再按照实时金价进行最终结算。
这意味着,一旦金价上涨,商户们就要自掏腰包补齐差价。
黄金生意,没想象中好做
黄金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不仅是装饰品,也是投资品。
3月份,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金价累涨10%,截止到4月,国内不少黄金品牌的首饰金也突破700元/克。
在黄金疯狂大涨的时间里,时间就意味着金钱。
4月初,《新京报》曾采访一名出售黄金的消费者,该消费者在给线下金店打电话的时候,金价还是528元/克。
到店后,回收价就涨到了532.5元/克。
如此暴利,让黄金成为过去半年里的热门投资品。
杭州一位85后女士,过去半年卖了60多万股票买金条。
据媒体报道:3月初有人在杭州一家黄金回收公司出售了6kg金条,变现289万,当时的回收价格约为482元/克。
仅仅过了一周,黄金回收价格就到了505元/克。
短短7天,少赚了14万。
手中没有海量黄金和巨款的普通年轻人,也早在一年前就开始流行攒金豆。
金豆每颗1克,没有手工费,但和饰品金价一致。
虽说比大盘价高出不少,但也被年轻人视为抗通胀和强制储蓄的一种手段。
在金价总体猛涨的大背景下,前期大家都热衷囤金。
但一旦市场评估金价涨到头了,并且略有下跌的趋势,黄金市场就开始活跃起来。
有人低位买入,有人抓紧卖金。
无论是买金还是卖金,随处可见的金店都是不少消费者的首选交易场所。
黄金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批量采购需要大量的资金。为了缓解采购黄金的经济压力,大部分金店都有黄金托管业务。
一般来说,金店会承诺每年给消费者2.5%的利息,比银行每年1.6%左右的利息高出不少。
跑路的中国黄金北京富力广场店在推出“无忧预订”的黄金托管业务时,还曾许诺:
并赠送所购金条重量2.5%的纯金赠品。
对于不急着用金的消费者来说,储蓄金条是个看似稳赚不赔的买卖。
他们要做的只有买金、储金,然后坐收利息。
而金店则借机一金百卖,几百万的黄金能产生几千万甚至几亿的收益。
像极了黄金产业链条的p2p。
其实只要金店能按时给投资者发利息,这杠杆本身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但金价一天一涨,存储黄金的投资者们都想趁金价高位,将闲置黄金抛售变现。
于是,大量投资者决定取出存在店里的黄金。
可为了节约成本才一金百卖的金店,一下子哪里能拿得出那么多黄金呢?
3月底4月初时,黄金市场火爆异常。
一黄金工厂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囤金者“一袋一袋卖黄金”。
也正是在这时,北京市朝阳区双井富力城那家挂着“中国黄金”牌子的金店和山东黄金在北京的6个门店,陆续关门。
累计超过4亿元的损失并没有让黄金市场冷却。
金价持续波动,重回5字头后,投资者热情不降反升。
“AI一个月发出上万次理性投资黄金的提醒”也上了热搜。
其实,只要金店金价涨幅超过消费者预期,黄金储蓄业务就很难维持。
哪怕投资者没有一窝蜂想要取回黄金,金价上涨后金店承诺投资者利息也会水涨船高。
可卖不出去黄金,金店就付不起利息。黄金储蓄业务迟早也会玩脱。
可以说,上涨的金价就像黄金零售行业的照妖镜。
一旦金价持续上涨,消费者开始谨慎买金,黄金市场的繁荣就无法持续。
杠杆,迟早会被玩成死局。
入局者都身处一场黄金大劫杀的游戏。
想要成为幸存者,就要跑赢时间。
最终在市场留下一句仅适用于黄金大涨时期的血泪箴言:
买金无技巧,全靠买得早。
《现实版“黄金大劫案”:金价猛涨后,金店老板破产跑路》 显微故事
《黄金涨价,金店跑路,谁受益?》 鲸商
RECOMMENDED
为了让「凤凰WEEKLY」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 ★ 为了更好的我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