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正如火如荼,这个没去成赛场的女孩却给我最多感悟……
这段时间全球最大的事情……当然是巴黎奥运会啦!
跟大家远隔重洋的我和小小常,最近也和诸位一样,闲暇之余就来关注奥运会。截至 8 月 1 日下午6点,中国队已经荣获了11块金牌🥇,屹立在金牌榜榜首!
这也让屏幕旁的我们无比振奋,尤其一想到“没眼看的开幕式”“一天七次尿检”等糟心的事儿,更觉得应该为每一个奥运选手点个大大的赞!
但,高兴之余,我又感觉到一点儿不舒服。尤其是全红婵和陈芋汐这个王炸组合拿到女子10米跳台冠军后,一些声音越来越多,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更强烈了,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是如此。
太多人在相关报道的评论区里都在强调这两个词:
天才!
冠军!
“全红婵,真是个天才!”
“只有全红婵这种天才,才能进国家队!”
“你看人家拿到冠军,多风光!”
“又拿到一个冠军,陈芋汐和全红婵再度证明了自己!”
……
这种言论不绝于耳,总结下来就两句话:
全红婵和陈芋汐因为是天才,才拿到了冠军;
全红婵和陈芋汐因为拿到了冠军,才证明自己很有能力。
她们展现出的卓越技艺,无疑是天赋的体现,但将她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仅仅归功于"天才"这一标签,是对她们全面能力的忽视。因为成功的背后,更是她们不懈的努力、坚定的意志和持续的自我提升。
冠军固然重要,但也绝不是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杨倩吗?她是两年前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金牌获得者、也是上届的中国首金获得者。我最近看了一场她和董宇辉一起做的访谈节目,更让我对运动员们敬佩不已。
而有了孩子以后,我们看奥运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变化,就像衩姐总结的:
杨倩这段访谈特别值得家长们观看,这些天才的故事能给我们怎样的启发?虽然为国征战的运动健儿是要拼天赋的,但我们怎样能培养出像运动员那样有大心脏的孩子?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下我的“观后感”。
对于10米气步枪的认识,很多人还停留在奥运转播画面里。选手站在一侧举枪瞄准,不远处则是靶子,看上去好像轻轻松松,没什么难度。
但当我看到有人生动地演示这个项目有多难时,忍不住惊呆了!
那就相当于让你瞄准10米外的一个一元硬币。别说打出10环了,绝大多数人连看清靶心在哪里都是个大问题。
此时再想想杨倩竟然能在这种高难度项目和奥运高压情况下拿到冠军,简直是太牛了!
她是不是个天才?
很多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是!
但杨倩自己却对“天赋”这个词,没有多大感觉。
她出生在浙江宁波,和气步枪结缘源于一次常规选拔。有体育队的老师去她们小学里选拔合适的苗子,主要看身体条件,四肢协调能力、视力、平衡能力等。秉持着“广撒网多捞鱼”的原则,很多孩子都入选了。
杨倩,只是其中一个。她记得当时她们学校里就有好几个女孩一起被选进了训练队,但最后坚持下来的却是凤毛麟角。
因为,训练太苦了。
杨倩说,一年期间她们放假的时间屈指可数。法定节假日只有当天才能放假,每周有休息但寒暑假只能休息几天。一年算下来,至少有300多天都在训练。每天训练至少3个小时,每个小时要举枪至少80次。
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从她被选拔到拿到冠军,持续了14年。
董宇辉试图计算杨倩到底练习了多少次,结果是一百万八千次。
而这还是最低数,杨倩真实的训练次数只会比这更多。
百万次举枪,才换来一次成为冠军的机会。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杨倩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
所有训练的小朋友都是有天赋的。
天赋不过是进入项目的入场券,而日日坚持和努力训练才是成功的最大原因。
日复一日的练习,才是让杨倩成为气步枪项目顶尖高手的第一要素。
不仅是杨倩,跳水界公认的天才“全红婵”同样也是靠努力成就自己的。
前跳水冠军跳水王子周吕鑫说:
全红婵训练非常艰苦,她对自己都是超常规的训练,别人一个动作跳5次,她就每个动作跳10次。
还有人发现,在一个月的封闭训练中,全红婵的头发都泡黄了。按理说,这也是跳水运动员的常态,长时间在水里泡着头发就容易发黄。但全红婵发色变化实在是太快了,因为她在封闭训练期间几乎天天都长时间泡在水里。
在杨倩、全红婵心里,天赋从来都不值得一提。冠军,也从来不是努力的终点。
谈及夺冠,董宇辉忍不住畅想杨倩父母抱着女儿欢呼雀跃、喜极而泣的场面,但杨倩却淡淡地说了一句:
“大家就只是吃了个饭!”
不管是杨倩还是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清零心态。
即走下赛场,一切从头开始。
这句话,是教练告诉杨倩的。
东京奥运会夺冠后,她就要马上准备全运会,进入封闭训练,完全没有理会早已泼天的社会舆论。
她说,成功与否,不能只用冠军来衡量。
中国队在气步枪项目上的实力一直都很强,虽然她打得很不错,但和她一样有实力的选手也并不少。但奥运会参赛人员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大家的竞争并不完全是实力的竞争,更多时候是心态的较量。
奥运会参赛选拔按照积分制,教练会从赛前几轮比赛中表现较好、积分最高的选手中做出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竞争的态势。
即便顺利入选,也不意味着冠军就是实力强的标志。因为只要能站在同一赛场,就说明大家都很强。但这时候,往往是一些其他因素,比如心里有没有杂念,能不能抗住压力,能不能排除外界影响,可能会影响选手最终的发挥。
如果你赢了,可能恰恰是别的选手运气不太好或者心里有负担。如果你输了,可能是和你同等实力的竞争对手运气好,或者状态非常好。
所以,不管是输还是赢,都不代表你成功了或失败了。“能不能突破自己,能不能突破人类极限”,才是判定是否成功的标准。
和自己比较,是每个体育运动员都要树立的第一信念,也是他们能坚持下来的最重要的原因。
(《摔跤吧!爸爸》剧照)
很多和杨倩一样入选的孩子都坚持不下来,那她又为何能坚持下来呢?
杨倩说到一些很小的细节,比如她感觉自己快要放弃时突然打出一个很漂亮的成绩,或者自己无意识地打出一个超出以往所有成绩的分数,就特别兴奋。
“这次我能打出,下一次我也可以!”这种偶然间得到的鼓励和进步,让杨倩对未来信心十足,决定要继续走下去。
在访谈中,杨倩说到一句话:
“如果得冠军才是成功,那人生也太难过了!”
我们注意到某个运动员,往往就是他们得冠军的那一刻。但在我们无法注意到的日日夜夜,他们面临最多的就是失败。
训练时,屡屡失败;参赛时,被对手打败。
再加上他们海量的训练次数,我想这世界上大概没有人比运动员经历更多失败了。如果他们满眼只盯着“失败”,恐怕早就被挫败感淹没了。
“优于之前的自己,不能用战胜对手来衡量。”这是杨倩给自己打的强心剂,更是杨倩给自己的警告。
她发现,如果太在意结果,往往只会让自己被局限,表现更差。反而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专注每一次举枪的过程,往往能收获更好的结果。
在射击场上,她第一个想到的永远不是对手,而是自己:
更好的成绩;
更从容地控制自己;
更稳健的发挥。
也因此,杨倩获得了“大心脏”的称呼。
看完杨倩的访谈,我想起“心力”两个字。
现在很多孩子遇到一点儿挫折就想要放弃,看到有困难就直接投降,其实就是缺乏心力的表现。
何为“心力”?
心理学中,心力是指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
马云说:经过苦难,内心依旧充满光芒。
总结来说,就是我们面对困难,却依旧能够保持积极态度、坚信未来的一种心理和体力相结合的能力。
杨倩的成长经历,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磨练心力的模板。我总结一下:
第一,坚持积累小成就。
想要让孩子有自信,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这种积累可以是发散性的,比如关注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进步并及时表扬,或是带孩子参加比赛,得到外界认可。同时也可以是聚焦性的,比如专攻某一个方面,参加画画或编程学习和比赛,不断前行。亦或者在某件小事上一直坚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
这个暑假,我同事带着一年级小豆包跳绳,从一开始的几个现在已经可以一分钟跳50多个了。每天只要坚持10多分钟,孩子的进步就已经肉眼可见。原本对跳绳没信心的娃,现在拿起跳绳就信心满满。
这种小事的积累,对孩子的自信心非常重要。
(《攀登者》剧照)
第二,重视过程而非结果。
曾经有一个教育专家做教学实验。一个老师教两个班级,期末考试前对一个班级反复强调要考试,另一个班级则正常学习。
结果发现,正常学习的班级在期末考试中表现更好。
反复强调成绩和结果,更容易让孩子紧张和害怕,反倒限制了他们的发挥。在孩子成长上也是,我们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个目标,但更应该重视过程。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好,重要的不是强调孩子失败了,而是帮助孩子找到扣分的原因。
第三,用偶像建立积极视角。
谈及失败,杨倩说自己在遇到挫折时,会想一想自己的偶像要怎么处理,或者跟师哥师姐交流,问问他们遇到同样问题时的处理方式。
把自己代入偶像或先辈的视角,能够跳出个人的局限性,并且能用更积极的视角看待困难。
所以,不妨引导孩子树立自己的偶像,把偶像的优秀品质铭记于心。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适时地提醒一句:
“如果xx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想呢?”
“XX小时候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了,他是这么处理的……”
在访谈中,杨倩说,自己在一开始训练的时候,也容易着急。比如打出一个9环,着急了,就忍不住开始胡乱射击。
但现在就不会了,能承受得住,能快速地摸到自己的心理变化。哪怕只是个预感,觉得下一枪不太好,就会立即放下枪调整一下重新再举起来。
这就是“心力”成长的表现。
这届奥运会,你关注哪位选手了呢?你有什么磨练孩子“心力”的妙招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1
END
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