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看电影,话安娜

看电影,话安娜

博客

岁末年初,猫冬的季节,好莱坞的庞大运作机器不会错过此良机,推出大量片子,充满影院时刻表。奥士卡的提名,其实是给观众一个提醒:该去电影院了。查看我的电影单子,平均一年25部片子有三分之二在十月和三月间看的,2013年例外。赶紧借来影碟,看过和大家分享。

故事大家都知道,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俄罗斯,27岁已婚的安娜•卡列尼娜和22岁的单身伯爵亚历山大•弗龙斯基的爱情故事。本来攒花惹草在上流社会属风流俏事,偏偏他俩较真,要永远在一起,惹众非议,压力之下他们的爱情变形走样。弗龙斯基心生厌倦,安娜•卡列尼娜卧轨自杀。

不评道德也不评安娜对爱情的天真,本文只评视觉效果:-)

托尔施泰的巨作,被拍过N次电影,这个年代让观众对古典还买帐,没有点创意不行,这部片子的创意之一就是场景变换:影片开始2分钟,就是安娜在梳妆间一边被佣人伺候一边看信,然后去丈夫卡列宁的书房。两个场景的切换就是安娜从舞台上走下来,背后的布景换成了街道,街道上(即舞台)有人跳舞拉手风琴还有马车;书房的背景降下之际,书桌和卡列宁一并被推到台前,和安娜的脚步同步到位,工作人员在众目睽睽之下退去,剩下安娜和卡列宁交谈。我没有看过小说原著,不知道安娜的梳妆间和卡列宁的书房是否在一个房子里,电影里的快速切换,告诉我二者离得不远。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这种舞台剧布景方式很迷惑,不知道为何这电影要借用舞台剧不得已的局限。几场戏下来,我渐渐习惯这种表达方式,它带来前所未有的流畅感,犹如我们的目光,无论移步,不会断开。当然电影用舞台来切换时空还有另外一个用意,就是这些贵族们犹如生活在舞台上,过着虚假做作的日子。为了拍这部片子,买下了一所旧剧院,变了法儿地不断改造分割,拍就电影里80%的戏。一些夸张的舞台表演也带进了电影,比如一组文官犹如士兵操练一般在盖戳,讽刺官僚机构的庞大、机械和非人化。

因了80%的戏在室内拍就,这部片子的另一个创意是如诗如画的外景。别急,外景不是这部电影的专利,拍得如诗如画的电影遍地可寻,《安娜•卡列尼娜》用有限的外景表达了特别用意。我印象比较深的外景戏是安娜和弗龙斯基一袭白衫在乡间度假,列文打猎,列文和农民们一起割麦,列文目睹凯蒂的马车穿越雾山,列文和凯蒂婚后返回庄园,卡列宁在野花田里读书。每个外景颜色特别亮,金黄,白雾,绿野。。。大量的白上加白和绿到不真实的颜色象征如梦或者正面向上的心情。注意到没有,列文占了六分之四外景!列文活得真实,是片子里唯一脚踏实地的人物。安娜和弗龙斯基乡间度假是他们恋情的开始,还充满幻想和诗意。卡列宁最后回归平静,独自抚养着安娜和弗龙斯基的女儿以及他自己的儿子。因为明亮,我不可避免地注意到其它的黑暗,触目惊心。安娜的悲剧在于从明亮移到了黑暗还一无所知,导演给她的光线越来越暗,还经常处在蓝光下,最后干脆布景全是蓝的。安娜的服装以深色为主,自杀前穿了绛红天鹅绒裙子,与血色同色。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看点是服饰,当然啦,不借上流贵族显示一下服装设计的功夫,这电影也不敢开拍啊。女士服装有古典和现代的元素:裙子下摆是欧洲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式样,上装有欧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痕迹,比如不对称小外套。个别人物比如伊丽莎白公主,简称Betzy,常穿亚洲风格的裙服,和喜爱别出心裁的人物性格吻合。安娜的两款首饰特别经典:不对称珍珠项链和花朵设计的钻石项链,显示了她身家不菲的底子。电影里有不少舞蹈,它新创了一款华尔兹,两人双手翻飞,犹如蝴蝶对舞,美丽之极。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灯光和布局。用光考究到极致,少用正面光,逆光或侧光,非此即彼,摄影的最佳光线,完美展现人物轮廓线条,而且有很多特写。这些特写的表情、背景光、饰物、色彩对比几乎让它们个个是副完美油画!主摄影师充分利用了大量内景以及舞台的优势,加大戏剧效果。我作为观众和摄影爱好者,接受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把这部片子称作视觉盛宴不为过。

 

然而,就是这个视觉盛宴成了靶子,被人批为“美丽的失败”。当观众在看电影的当儿,注意到了电影里的舞台、场景切换和灯光等其他技术细节,他们自然和故事以及故事里头的人物拉开了距离,不再投入。不投入的观众是不太在意主人翁的命运的,不是么?好电影会让观众同情里头的主要人物,不管他/她是好蛋还是坏蛋,而且急切想知道下一步。观众的重心不在安娜•卡列尼娜身上,这片子何以为《安娜•卡列尼娜》?

我承认,从整体电影艺术上来说,它不是太成功,我只能给打B+。演员也有一部分原因,我觉得Keira Knightley不是演安娜的最佳人选。因为导演是同一个人,新版《傲慢与偏见》和《安娜•卡列尼娜》被她演得很像同一身份的人,贵族妇人的优雅和雍容味道一点没演出来。倒是她演情绪激动、咬牙切齿的戏时我不由得想到《危险手段》(A Dangerous Method)里头的精神病人,那才是她演得最好的电影。Judy Law十年前当红,最近五、六年很少看到他演的电影。他是演技派,这次演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古董而隐忍克制,演得好!演弗龙斯基的演员太嫩了,所以特写给得很少,舞步也不怎么样。音乐不错,有民谣和柴科夫斯基交响乐片断。

我的收获是:看电影也可以这么看的!摄影,让我对电影有了全新的认识。反过来,让我对摄影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下面是我的一些截屏片,清晰度不是很好,看个大致效果吧。电影是个动态艺术,而非静止画面。看了喜欢的可以去看高清影碟。

1。安娜穿的最多的红裙



2。安娜在火车上读书,手里拿的是书签,回味她和弗龙斯基(Alexi Vronsky)在舞会上的忘我飞旋


3。逃离的安娜,在火车站募然回首,看到追来的弗龙斯基,看她眼里的光,是不是又惊又喜?

 

4。哭泣



5。绝望。注意蓝色背景。



6。列文(Levin)的农工在交谈,说人生。平凡人也有智慧,看到他后头的光辉了吗?我抓这个瞬间抓了10分钟:-)




7。列文在晨雾里看到凯蒂的马车,那时他们的关系还不明朗,雾便是象征。另一层意思:雾之后往往是晴天 -- 列文和凯蒂最后结局完美。



8。农家女,她在电影只有两个镜头,很唯美。被删掉的镜头里有她更多的戏。列文被凯蒂拒绝后,把目光投向了身边的农家女。



9。卡列宁(Karenin)在质问安娜,“为什么?”很舞台,被放大的疑问。



10。片尾,卡列宁在读书,看两个孩子嬉戏,非常宁静。



11。马车里梦中的凯蒂(Kitty),电影里少见的淡雅色,代表她的纯真?她才18岁。



12。感动的凯蒂,背景红花代表她喜悦的心情,她和列文终于消除障碍,达成心灵共识。又哭又笑的,不好演。



13。成熟了的凯蒂,她和列文的“嫂子”在共同护理列文的哥哥,列文的“嫂子”原先是个妓女,嫂子的地位是不被承认的,按当时理,不能和凯蒂同处一屋檐下。背景刺眼的光隐喻现实或人言,她一直背对这个刺眼光。可惜背景光被我裁掉太多了:-(



14。震惊的列文,是否也有赏识?



15。劳作间歇的列文,他是个农场主,却和农民一起劳动。他是托尔斯泰自我的翻版,比较看重精神,不浮华。这是他说的一句话:“不纯的爱对我来说不是爱。 仰慕另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但为了自己而放纵感官欲望是贪婪,纵欲,以及滥用神圣赋予我们的东西。这样的神圣内容原来是让我们选择另一位来完成我们人性,否则我们与牛无异。”



16。火车站,一看就知道是布景:-)不过还是喜欢,构图很好!火车站在托尔斯泰的小说里有特别的意义,故事的转折都发生在这里。



17。马莎(Masha),列文不被承认的嫂子。这是位印裔演员,其实特别漂亮,背景里黄色的兽皮用得特别棒!



18。列文和凯蒂婚后回到庄园,美不美啊?!!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夕阳影里一归舟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