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里的知青 (4) 集体宿舍
>
工厂里的知青 (4) 集体宿舍
进厂后,唯一让我高兴的事情是,厂里有职工宿舍,可以让需要的人入住。这个太让我高兴了。就在我进厂前不久,70年代初上海解放日报曾经有过一篇文章,报道上海郊区一家工厂怎样教育青工的故事。如果我没记错,好像这家厂在青浦白鹤镇,叫上海理发工具厂。因为在远郊,青工多住厂里,自然发生了许多事情。然后青工们怎样在厂领导及老工人的帮助下被教育好了。
我非常羡慕那些青工们的生活,又是在乡下。我看见报道时就希望我将来被分配去的工厂也在郊区,也可以住宿舍。有句话叫“心想事成”,我这一生有的时候觉得我还常常心想事就成了,这就是其中一件。
因为工厂在郊区,虽然通公交车,但是交通还是不很方便,职工住在市区的,至少要换2辆车才能到达,有些甚至要倒3-4辆车。另外由于厂里有不少职工的家在外地农村,单身在上海,也需要住宿。所以,厂里设有集体宿舍,只要愿意,就可以入住。
有的青工不喜欢住宿舍,宁愿每天花2-3小时挤公交车,我却是正中下怀,求之不得。于是被分配住入了宿舍。在我们工厂的左面有一条较小的马路,似乎连名字也没有的,但是可以通行大卡车。在这条路上,我们厂还有一个大门,大门旁边是厂的行政兼生活楼。一楼是一些行政科室和食堂,二楼的一端是厂部的办公室,另一端就是职工宿舍。后来住厂的职工多了,又在上面加了一楼,三楼全部是职工宿舍。
后来我才发现,我住入的那间宿舍,是最好的一间。其他的各间宿舍,要么和那些家属在外地的老职工同舍,那些老职工,几十年住在宿舍里,东西就特别多,有的还抽烟喝酒,还规矩特多,小青工这也不许那也不行。要么有的宿舍全是小青工,那些宿舍也特别脏乱,比较闹。
我住的那间,大多数是几位大学生。有4个大学生,还有2位,一个是我师傅,还有一个是位司机。大学生们第一有住集体宿舍的经验,第二那时在厂里算仅有的几位知识分子,比较洁身自好,所以宿舍里比较整洁,气氛也比较文明。对于我这个“上学迷”来说,适得其所。
最主要的是,工厂是在郊区,四周有很多农田。厂的后面是一条小河,河对岸有一个村子及周围的一大片农田。我太喜欢这个环境了。我们厂旁边的那条小马路直通河对岸的村庄,河上有一座小桥。
在我以前的文章提到过,我们一帮青工常常在夏天翻出工厂的后墙,跳到那条河里去游泳。那时候的水还没有被污染,青工胆大的还爬上那座小桥,然后朝下跳水。我也跟着跳,但有一次吃了个“大饼”—身体平拍在水面上,非常难受,几乎有点恶心感。好在那时年轻,后来什么也没发生。有时我们还爬上对岸,在农民的田里偷甜鲁蜀吃。有次被农民看见了,追上来,我们赶紧跳下河,游回厂这边,然后爬围墙回厂。农民看见是我们厂的工人,也就没有继续追。其实我们厂建在那里,毕竟还是给那里的农民带来些好处的,比如修路,通公交,通自来水等等。由于这个原因,附近的农民对我们厂里的人还是比较友好的。
哈哈,这些故事,就跟我以前看见的理发工具厂的青年的经历一样。
厂里大多数的车间有早班和中班。轮到早班,下午2点半就下班了。通常我洗完澡,到门房间去看看报纸,4-5点钟就吃晚饭了。晚饭后,就和几个要好的青工到周围的乡间,或厂后面的河边去散步。几年里,几乎走遍了厂周围的田埂和小河边。天黑了,就在电视室看电视。那时,电视在上海普通人家,还是极其少见的,每天看电视,也算一大享受,虽然那时并没有什么好看的节目。
有时,跟着我同宿舍的大学生去后面的村子里“访贫问苦”。那几个大学生本来就来自上海郊区,和那些农民很有共同语言,听他们聊年景,聊谁家的女儿嫁到了“菜区”,谁家的儿子娶了“粮区”的老婆。从此我知道了,上海郊区的农民,“菜区”的要比“粮区”的要富裕的多。我们厂的后面属于粮区。
住宿舍最大的好处是,我有了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第一我不用每天浪费至少2小时的时间上下班。第二是摆脱了父母的管教,这大概是绝大多数那个年龄的人最向往的。我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呵呵,其实,我也没有什么可干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