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巴尔干半岛(5)波斯尼亚,塞尔维亚
(各位读者,对不起,错手发了还没附加图片的原文,只好删了重发)
倘佯在杜布罗夫尼克,远离了滚滚红尘的所有喧嚣,若有隔世之感。
晨起,和风轻抚碧波,涛声与海岩细语。转身走开,难免带一份难以释怀的惆怅。
从科罗地亚-世界杯亚军的老家,进入波斯尼亚(Bosnia)。导游想捞点外快,拐进路边一小镇(Mali Ston),说带去乘船吃生蚝。我怕肚子扛不住那些丰富的蛋白质,也知道那35欧元的附加节目多半是徒有虚名。于是选择去爬旧的护城墙。气喘吁吁地爬到售票处,一加拿大老人很同情地看着我,问道,还想往上走吗?我有点心虚的点了一下头,结果他赠我一门票,估计是他自度身体未必胜此攀缘重任。在30摄氏度的高温下,爬数百级台阶也确非易事。后来在街上又遇到老人,他问我,上面怎样,我摸着发酸的大腿回答:“Amazing”。的确,在抵御过奥斯曼大军的城墙上看看90年代内战留下的弹孔,远眺亚德里亚海湾的秀色还是很值的。回到山下果然听到上了当同行者的抱怨: 3只生蚝不值€35。唉,认了吧。
这里的山多为石灰岩,树少却水清。到达莫斯塔尔(Mostar),从一小溪溯源而上,可见其来自一岩下暗洞,溪中盛产鱒鱼。蓦然想起龚自珍的那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图四,溪旁的石榴树上挂满小灯笼似的果实。路边的小摊把印有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纪念品和穆斯林风格的手工艺品一起摆卖,哈,可见共产主义和宗教是可以和谐相处的。
波斯尼亚的小城莫斯塔尔(Mostar),一座高于水面二十多米的老桥(图一)因建成于16世纪而名列世界遗产,另一座弯桥亦与之齐名。然而原桥毁于九十年代混战,现由联合国重建。穆斯林和东正教分居河两侧。今天,人们不太谈过去,老太太在河边卖家绣用品(图四),路边的小店很有创意地把子弹改为标有本城名号的纪念笔,熙攘的游客布满在圆滑的鹅卵石街道上,窗台的花给夏日铺上凉意。然而墙上未填补的弹孔,焚毁后的残垣破壁还在刻写着过去的战争给文明社会带来痕迹。不幸的是,常常人们会选择忘记来抹去曾经是刻骨铭心的启示。
顺便说说,这里夏季常有高达四十余摄氏度的高温,可河水仅十余度。年轻人从老桥高达二十米的桥面往五米深的水里跳,不难想象那帮家伙如何在瞬间体验火与冰的感觉。
从莫斯塔尔去萨拉热窝的途中的一餐厅,高踞河边,秀色可佐餐。那里更绝的是用引来的山泉水推动转轮(图三-四)以缓缓地转动在炉火上的烤全羊,嫰香扑鼻,这里的羊全都没膻味。如用孜然撒在羊肉上,那堪称绝配。不过这里好像并不用孜然。我怕上火,故忍馋舍此美味。数年前在一新疆餐厅里选了各色羊肉大快朵颐,回到亲戚家,鼻子就不停流血。人笑曰:血染“沙场”。还好这里的菜单上有新鲜鱼可选,当然不会是清蒸,端上来的盘中居然有两条鱼,够意思的。
萨拉热窝(Sarajevo),波斯尼亚的首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在这里的桥边(图二的红房子旁)点燃。人们把前南总统铁托(图四)印制到纪念品上,怀念当年,他曾很技巧地在东西冷战对峙中,在多宗教和民族的政体中找到平衡点,使南斯拉夫得到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更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他去世三十年,分出六个新国家,还有别的并不令人愉快的纷争。就像因九十年代的战争给萨拉热窝留下一条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城市东西分界线(图五)。现在,作为欧洲的第三世界之一,波斯尼亚还在吃力地发展着,八百欧元的平均月收入,街上陈旧的有轨电车就是一个注解。
特地去看看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那个镜头拍摄地,在清真寺塔顶(图七)的德国人机枪扫射下献身的游击队员和飞腾起的大片鸽子令人印象深刻。瓦尔特保卫下来这城终究没能避过九十年代被围攻了三年和付出1.1万条生命的厄运。
从波斯利亚去塞尔维亚(Serbia),路边的景色和庭院(图1-4)颇能令人神怡,不时让人眼前一亮。黄昏时进入贝尔格莱德(Belgrade)市区,餐馆中的器乐演奏者一看见中国人,那曲调就变为"啊,朋友再见"。中国大叔大妈军团素负盛名,身手绝非等闲之辈可比肩的,可架不住这帮老外用这曲子撩起他们青春的回忆,都纷纷拉开腰包的拉链,猛抛飞吻。这帮老外哥们可算是摸着门路了。
贝尔格莱德,一个慢吞吞从战后恢复的城市。有意思的是,经过这几个前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国,都听到人们赞许铁托的时代。图一为他的前居所。他的并不奢华的陵墓就在不远处花园里。铁托在战时曾有化名"瓦尔特",和那部在中国颇有名气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像是有点相关系数似的。
这城市像是并不急于与时代同步,圣萨瓦教堂开建了六十年才开放(图二,三)。图四-图六是曾扼守多瑙河与萨瓦河交汇处的卡里麦坦城堡(Kalemegdan Fortress),如今就以一副疏于打理的妆容面对变化的世间。混身作响的有轨电车悠悠然地踱过大街,把人们捎向远方。我也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