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最爱的女人是谁
这个标题十分的八卦,其实从来没有想过关心这类事。
只是偶尔想起读大学时在笔记本抄录志摩诗,如《半夜深巷琵琶〉, 还记得他在另一首诗里写一个痛失爱子的贫苦女人,雪夜担心孩子冷,去孩子坟头, 盖上一片草席......他的人间情怀,是远比“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来得深沉的。那时看到当年的刻骨铭心从千里之外寄给我她抄录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也立马去想: 这,是借徐志摩来提分手么。
稍微一查,发现网上不少好事者,从大陆到台湾,竟早已在讨论这个问题。
作家萨苏说: “陆小曼只是林徽因的替身,而且等而下之,徐对她的痴情,与其说是对陆小曼本人的爱,倒不如说是徐自己的感情闸门已经蓄洪太满,不得不宣泄了。”
另一篇作者不详的文章却恰恰相反,说:“徐志摩爱过林徽因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份爱情是无疾而终的,此后他之于她不过是前面情感的顺延,一种情感后的升华,人们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亵渎这份可以与爱情相媲美的情感,全然不顾徐志摩至死都深爱陆小曼的事实,而让诗人在遗憾中死去,好象非如此,不得以使一些浪漫的爱情故事让人读来唏嘘感怀,对天长叹。成全了大众的审美,成全了大众的心理,却冤屈了一个绝代才女的陆小曼。”
不过,想到这个原本从不关心,觉得近乎娱乐版面的话题,是因为近日收到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自北京寄赠的一册《胡适友朋信扎册》。这本纪念册为近代史所自印,不公开发行,也无价格。布面封皮,内页纸质精美,其厚度相当于一本二百多页的图书,大多数却完全空白,也没有页码。不空白的页面,隔上几页就毫无规律地高清影印写给胡适的名人手扎。信件的作者群冠盖云集,可凑大半部20世纪中国学术史:郭沫若,陈寅恪,陈垣,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李四光,竺可桢,杨树达,茅以升......
言归正传。欣赏着民国名人手迹之余,发现社会学家陶孟和1931年至胡适的信居然提到了徐志摩。徐罹难于1931年11月19日,这封信写于当年11月23日,仅在事故几天之后。陶孟和在信中说,他有一个小提议,等(张)奚若回来,召集“几位与志摩靠近的朋友讨论他的身后。” 陶孟和提了两件事,一是(陆)小曼:“因为她是他所爱的...” 二是设立纪念奖学金。
信里立刻,也仅仅提到陆小曼,却并不去强调陆小曼的未亡人法律身份,单挑出一个“爱”字来说。这应该是个极佳的角度:从这位徐志摩同时代人兼挚友的眼光来看,上面的两种看法中,应该是后一种观点更接近实际,而这位匿名作者对当今读者和大众趣味的批评,似乎也值得玩味。
只是偶尔想起读大学时在笔记本抄录志摩诗,如《半夜深巷琵琶〉, 还记得他在另一首诗里写一个痛失爱子的贫苦女人,雪夜担心孩子冷,去孩子坟头, 盖上一片草席......他的人间情怀,是远比“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来得深沉的。那时看到当年的刻骨铭心从千里之外寄给我她抄录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也立马去想: 这,是借徐志摩来提分手么。
稍微一查,发现网上不少好事者,从大陆到台湾,竟早已在讨论这个问题。
作家萨苏说: “陆小曼只是林徽因的替身,而且等而下之,徐对她的痴情,与其说是对陆小曼本人的爱,倒不如说是徐自己的感情闸门已经蓄洪太满,不得不宣泄了。”
另一篇作者不详的文章却恰恰相反,说:“徐志摩爱过林徽因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份爱情是无疾而终的,此后他之于她不过是前面情感的顺延,一种情感后的升华,人们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亵渎这份可以与爱情相媲美的情感,全然不顾徐志摩至死都深爱陆小曼的事实,而让诗人在遗憾中死去,好象非如此,不得以使一些浪漫的爱情故事让人读来唏嘘感怀,对天长叹。成全了大众的审美,成全了大众的心理,却冤屈了一个绝代才女的陆小曼。”
不过,想到这个原本从不关心,觉得近乎娱乐版面的话题,是因为近日收到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自北京寄赠的一册《胡适友朋信扎册》。这本纪念册为近代史所自印,不公开发行,也无价格。布面封皮,内页纸质精美,其厚度相当于一本二百多页的图书,大多数却完全空白,也没有页码。不空白的页面,隔上几页就毫无规律地高清影印写给胡适的名人手扎。信件的作者群冠盖云集,可凑大半部20世纪中国学术史:郭沫若,陈寅恪,陈垣,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李四光,竺可桢,杨树达,茅以升......
言归正传。欣赏着民国名人手迹之余,发现社会学家陶孟和1931年至胡适的信居然提到了徐志摩。徐罹难于1931年11月19日,这封信写于当年11月23日,仅在事故几天之后。陶孟和在信中说,他有一个小提议,等(张)奚若回来,召集“几位与志摩靠近的朋友讨论他的身后。” 陶孟和提了两件事,一是(陆)小曼:“因为她是他所爱的...” 二是设立纪念奖学金。
信里立刻,也仅仅提到陆小曼,却并不去强调陆小曼的未亡人法律身份,单挑出一个“爱”字来说。这应该是个极佳的角度:从这位徐志摩同时代人兼挚友的眼光来看,上面的两种看法中,应该是后一种观点更接近实际,而这位匿名作者对当今读者和大众趣味的批评,似乎也值得玩味。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康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