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Harkness Table
想当年刚到美国读研究生时、最怕上圆桌讨论的研讨课,一是自己语言还不过关,茶壶煮饺子;二是不习惯从与同学的讨论中学东西,总是觉得老师教的才是正理。最近有机会近距离观摩苏格拉底式辩论是如何在圆桌讨论发源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得以运用,明白了一点儿圆桌讨论的精华。
圆桌讨论源起于Exeter的英文和历史课,刚好旁听的这节英文课讨论两首诗,老师开场白是几个脑筋急转弯的字面游戏,然后大家轮流读一遍诗,开始分组讨论。各组话题涉及诗的结构,意义,象征和语言等等,年轻的老师在旁边像主持人,只是负责话题的转换,偶尔参与讨论。最后孩子们仿照其中的一首诗写一首自己的打油诗。我对这些高中生对诗歌的理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亚裔和非裔学生,男生和女生都有各自独特的视角和观察,这些观点的碰撞和互补让学生们收获颇丰。
数学课如何圆桌讨论一直是我的疑惑,1+1=2完全没有讨论的余地啊!现实是学生一进教室,就到黑板前认领习题,这些习题是他们头天的家庭作业。每人就在黑板前把自己的解题步骤写下来。轮流到黑板前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回答老师和大家的提问。如果思路错了,或是讲解的时候卡壳,这时候大家各抒己见,很快就会找到正确答案。老师只对重点稍加解释,保证学生掌握了要点并且能够运用。这样的课堂看不到开小差,走神的孩子,大家都全神贯注。老师更像裁判员,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得到同样的挑战。
最轻松愉快的是西班牙语课,孩子们唱歌学语言,通过歌词学发音和生词。每人读一句歌词,然后解释意思。说的不对或是卡壳,其他同学会参与解释。老师在旁边更像啦啦队长,鼓励大家不要害怕犯错误。课堂笑语不断。最后大家跟着Youtube录像一起高歌,有模有样的。连只会一两个西语词的我也顺带学了一堆新单词,那首歌的旋律印在了脑子里。
圆桌讨论和传统的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 在我看来圆桌讨论的成功需要四个要素:1)充足的准备。难怪每天3-4个小时的作业是家常便饭。2)给力的队友。每个同学都有独到的看见和知识,彼此分享,互相挑战,共同提升。3)自我导向的学习。知识的获取完全是学生自己的责任。我思故我在。4)老师是学习的同伴,而不是权威。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学生出色的表达能力,批判性的思维和兼收并蓄的能力。当然这样的教学法也造成了一个swim or sink的环境,迫使每个学生都挑战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学会寻求帮助。也许这才是圆桌讨论方法的真正目的所在。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tiantianlu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