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焦虑的教育,破解何在?

焦虑的教育,破解何在?

博客
焦虑的教育

        十年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说法开始从国内兴起,这个由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现象诱发的教育焦虑,立即席卷了全球华人社区。然而在北美的主流社会中,类似的教育焦虑也不相上下。一位有斯坦福,哈佛教育背景,在斯坦福负责新生管理工作的妈妈朱莉,在孩子出生从医院回到家的当天晚上,就上网为自己的新生儿填写了一份斯坦福教工幼儿园的申请表,为的是保证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可以排队进入这家竞争激烈的顶级幼儿园。

        Julie Lythcott-Haims在她2015的《如何养育一个成人:挣脱过度育儿的陷阱,装备你的孩子走向成功》一书中毫不隐讳地坦白了自己十几年前的这桩糗事。作为斯坦福新生教务长,朱莉在工作中目睹了在这所世界顶级名校中,在焦虑的父母过度养育中长大的一代焦虑的年轻人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从自己做为父母的日常体验中,她更深刻地体会到过度焦虑的社会,教育体系对家长和孩子们的负面影响。朱莉2015年11月的Ted Talk “How to raise successful kids – without over-parenting”把她对过度育儿陷阱的研究,对策推到了公众视野中,这个演讲至今已有三百多万人观看。

华人家长焦虑的源头

        在北美的华人社区里,家长面临的焦虑主要来自两个源头,一是从传统家庭到现代家庭的转型。在中国,我生长于一个多子女的大家庭,年幼的时候父母去抓革命促生产,家里还有年迈的外婆帮助打理,有急难之事时,姨妈家,舅舅家都会伸出援手,更不要提同个大院的邻里。我儿时的才艺,比如钩花,刺绣,打羽毛球等等,都是跟院里的孩子学会的,姐姐的英文打字也是跟邻居伯伯学的。 来到美国成家立业之后,这种传统的支撑系统完全消失了。缺乏长辈和亲友团的支持,松散的华人社区,逼得我们不得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核心家庭”。  凡事必须亲历亲为。这样的经历,把在中国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我们都一个个训练成了“汗滴们”和“超级女人”。

        来自“独立核心家庭”的挑战只是这个转型的一部分, 另外一半来自职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 对北美的华人女性来说,“超级女人”的标签一点都不夸张。 我们是职业女性/全职妈妈,妻子,姐妹,司机,厨师,管家, 园丁,教练,学业辅导员,心理辅导员….不光在职场上要能拳打脚踢,在家还要温良恭俭顺。家庭之外,还要参与社区和公益活动, 中文学校,校委会。。。别忘了, 在这些之外最好还能保持“冻龄美貌” 和”模特身材“。最糟糕的是,我们甚至自以为Do It All是可能的。这些传统期望值和多重角色的转换,何尝不是压力与焦虑的滋生处。

        第二个源头就是文化转型的挑战。 北美的新移民家庭,大部分对美国的教育体系,特别是K-12体系非常陌生。女儿进小学,我才第一次踏入小学大门,来到她的教室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完全不适应这种“乐园”式的学习环境。 在北美养育孩子,大部分家长都经历了很多和国内教育体系完全不同的第一次: 家长会,班级Party, 运动会,募捐,班妈,作业要求,手工,学校资源,选课,课外活动,体育队….;这样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和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完全不一样,价值认同也截然不同。记得女儿二年级时有一次问她班里谁的数学比较好,遭到女儿鄙视,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妈妈不应该问这样的问题!”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随着孩子的长大越来越明显,以至于油管上亚裔孩子制作的以打趣亚洲家长价值观为题材的视频比比皆是。很多家庭在孩子去上大学之后就完全失去了和孩子实质性的交流。 家长不懂,也不能理解孩子的经历, 在孩子的心理,情感和学业经历困难时不知如何帮助孩子。


家庭教育的几种模式

        朱莉在《如何养育一个成人》书中,梳理了几种典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涵盖了我们熟悉的”羊妈“, “虎妈”之间的广大光谱。大家不妨来对号入座。

              权威型 – 对孩子高要求,提供帮助,和孩子有交流渠道;

              疏忽型 – 不关心孩子的需求,不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

              放任型 --  缺乏规矩,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界限感, 缺乏自律和社交技能;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动力;

             专制型 – 对孩子高要求,但缺少交流;

             直升机型  - Overparenting,过度控制孩子的日程, 过度课外活动, 过度赞扬, 互相攀比。

        朱莉对直升机型育儿的危害有很深入的研究。归结起来,在直升机型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 常常心理受损, 有抑郁症和其他心理问题; 容易成为变为“学习药”上瘾者。 家长的过度参与也会损害孩子们的成长,就业前景;而家长自身也是受害者,不但婚姻为子女教育让路,攀比的副作用最后导致自我的迷失。

        直升机型育儿不光是在亚裔社区中盛行,更是中产社会的产物。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把自己在职场的技能用于养育孩子, 最大优化对孩子在教育上的投入产出,为他们设计一条error-proof的成长路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成了“军备竞赛”。上什么补习班,选多少AP课,参加什么课外活动,去什么夏令营,参加什么竞赛….,孩子的生活完全变成了家长管理的一个portfolio。在这种高效能的管理下,孩子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自己掌控自己活动的能力,不奇怪当他们进中学后,开始建立自我身份时, 这样的管理方式就转换成了难以逃脱的外在压力。在我们这个排名全美前茅的宜居城市里,几周前有一个学区家长公益组织举办的青少年压力和焦虑讲座,学区的大会议室竟然来了500多家长,很多人站着听完讲座,让人惊掉了下巴。与会的一位医生尖锐地指出,很多孩子的焦虑来自家庭,家长在自己的言行中不知不觉把焦虑的情绪传染给孩子,他的建议,家长需要自己先医治自己,在家里为孩子示范良好的情绪管理。

破解何在?

        在朱莉眼里,成功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态,未来所需的技能和全面的健康,最关键的是拥有自我的效能(Self Efficacy),一种自我策划,自我管理,自我执行和承担后果的能力。 她开出的药方只有两味药:家务和家长无条件的爱。根据哈佛医学院历时80年的Grant研究表明,事业成功来自儿时做家务的程度,孩子越早学习做家务,越能培养出一种脚踏实地,不畏困难,乐于助人的性格。Grant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来自家人,朋友的爱是快乐人生的秘诀。朱莉建议,爱你的孩子,无论他们是野花,还是无知的物种,不要把他们当作盆景来修剪。

        对我来说,朱莉的药方还需要几味中式药材。早在春秋时代,中国的先哲就领悟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真谛。前者强调教育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进入大学只是一个人漫漫人生的一个小站,而不是教育的终点。后者把Self Efficacy教育原则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渔人”,家长们自己先要有授渔的能力。自我提升,终生学习。在示范和带领中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对时下焦虑教育大环境下的父母来说,重塑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是走出这个怪圈的第一步。当失败不再是家长的恐惧时,孩子也不会惧怕失败,他们会更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专注于学习的结果。关注自我,坚持初心,不攀比是漫长的修行。也许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羊妈和虎妈之间的“Sweet Spot”,破解教育焦虑的魔咒。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tiantianlu02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