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为《出国》杂志“东张西望”专栏所撰
女儿对旧金山的第一印象糟糕之极。她一边提心吊胆地走着,一边对我说:“妈妈,加拿大这么安全,我可不敢到美国来上大学了。有奖学金也不来!”
也难怪,生命是无价的,奖学金是有价的,用有价的奖学金换来的是无价的生命面临危险,无论怎么算都不划算。
女儿高等数学不见得出色,基本的算术还是算得过来的。
我一边安慰着她一边心想,大约是没听从驴友的“旧金山攻略”惹得祸。之前不是没做过功课,大多数游过旧金山的人都建议从机场坐BART快铁到鲍威尔(POWELL ST.)站下车,我却拉着茫然的女儿在市政厅(CIVIC CENTER)下来了。
我的想法很简单,不管怎么说来一趟,市政府所在的广场总要看一看吧!
这次父母借探亲的机会,自美国旧金山出发,跟友人一起开车,洛杉矶西雅图温哥华维多利亚再到我所在的卡尔加里,几乎把美加西海岸都走了一遍。再加上稍后的加东海洋省九日游,与其说是探亲,不如说是旅游。因为他们飞过来搭美联航的飞机在旧金山落地,所以回去也要再搭美联航的飞机从旧金山转机到上海,如果买别的航空公司的票从温哥华回国,就不能得到同一公司往返机票的优惠价格。因为父母大人不谙英语,卡尔加里机场又没有温哥华机场那么方便,所以我提前订了同一个航班从卡尔加里到旧金山的机票,把他们你送到旧金山直接上飞机,我跟女儿住一夜,第二天下午再搭飞机飞回家。
为什么说温哥华机场方便?因为那里甚至有中文标识,普通话是继英语后的第二语言。
临走的前一个星期,还在网上看到有网友说多伦多脏臭,心中极不服气,因为我在多伦多住了很多年,除了下雪化雪的时候街上黑乎乎的像猪圈,从来没感觉多伦多很脏很臭。尤其是那个“臭”字,不知从何而来。冬天化雪的时候像猪圈那是没办法,跟台风地震一样,属于“不可抗力”。
这次在旧金山,从市政厅往唐人街走的时候,一边体会着很久远的恶臭的记忆,一边心理涌起一种报复的快意——你说多伦多臭,旧金山比多伦多更臭。
像多伦多渥太华一样,旧金山的市政厅也是古旧建筑,巍峨漂亮得像一座宫殿,市政广场规模也很大,点缀着几座铸铁的雕像,也古色古香。最令人拍案惊奇的是,市政广场的两边,各种了三排树,中间铺黄沙,不知道是哪些艺术家搞些什么艺术风格,有什么说法没有。
1. 市政广场(Civic Center)
但是当我们转过广场对面的一条斜街的时候,感觉就不对了。街道的两边,我们看到一个两个,或者三五成群穿着肮脏的男女在街上晃荡闲聊,感觉是流浪汉或者无家可归者。女儿的神经一下子绷紧。
好容易等到一个打扮体面举止优雅的老太太从身边路过,我赶紧抓住问路:“请问唐人街怎么走。”
老太太停住脚步,和蔼地说:“你们打算走路吗?”
“大约走多久?”我心里盘算着,如果太远,还是乘车比较好。女儿是个懒虫,最爱做的事就是上网吃东西,最不爱做的事就是走路。
“大约二十分钟。”老太太说。
我说:“那我可以走。”
老太太指着上坡的路说:“你们往上走数个路口,一直到BUSH街往右转,再走若干个路口到GRANT街,就是唐人街的大门了。还有更近的路,但是太复杂,我怕你们记不住。这条路最简单容易记。”
二十分钟,小菜一碟。我谢过老太太,大手一挥,豪情万丈地对女儿说:“走吧!”
旧金山的市中心,就是一个一个起伏的山坡。道路两边依坡而建的是一座座小小两层楼民宅或者是不大不小的楼房,下面是店面,上面是公寓的那种。大约是因为气候温暖,常年无雪的缘故,很多旧楼都有户外楼梯从二楼通到顶楼,而且是在阳台上呈之字形曲折而上,颇为壮观。
令我想起蒙特利尔的出租房,也是这般。不过蒙特利尔的楼房大多是两三层,室外铁楼梯作为出租单元的入口。而旧金山这种楼梯将各层阳台连在一起是干啥用的让人纳闷。最后我才心有灵犀地一拍脑袋——是不是消防楼梯?
2. 城内到处可见这种有室外楼梯的老建筑
我在看风景,女儿则一边缩在我身后躲着流浪汉一边抱怨:“妈妈,可以不让我走上坡吗?我不介意走路,可是我介意爬坡!”
这个懒虫,懒病又犯了!
BUSH 街似乎总也走不到。而经过的几条街,不算太脏乱,可是明显感觉治安不好,因为两边的房子有些有铁门当道,而且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久违的气味——那种人类液体排泄物的气味。这种气味以前在国内弄堂深处的公共厕所附近经常可以闻到。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这种气味即使在国内也闻不到了,没想到今天居然旧梦重温。
我拖着女儿加快脚步。女儿一边走一边抱怨:“旧金山就是这样啊?太糟糕了!我可不打算到这边来上大学!这边的人持枪是合法的,谁知道会不会给我来一枪啊?!给我奖学金我也不来!”
金钱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女儿不为五斗米折腰,有志气!
不过我也疑惑,如果旧金山就是这副模样,为什么那么多人齐聚这里,将一个西部小城发展成一个庞大的都市群落?
好容易到了BUSH街,我们照指示往右转,这下是下坡了,可是GRANT街居然也遥遥无期。不管怎么说,越走中文招牌越多,街道两边很多干洗店,越南饭店,中国饭店和日本饭店。虽然打着各国招牌,一般来说老板都是华人。
我不断地以海鲜大餐鼓励着女儿,终于在她崩溃之前到达了GRANT街,唐人街的大门果然就在路的左边。
这个时候我和女儿人不约而同地嗅到了属于旧金山的独特气味。这里唐人街的规模与气派,无论是多伦多还是卡尔加里,抑或是温哥华,都是不能比的。这里店铺一家接一家,店面阔大,商品丰富,中国气氛的浓郁,好似一个缩小版的国内小商品城搬到了域外。在第一条街,我们居然没看见饭店,一直走过第三条街口,才看见一家像样的饭店的招牌——国外的好多中餐馆是糊弄洋人的,很多喜爱中餐的洋人都不吃那种餐馆了,我和女儿自然更加不屑一顾。
3 唐人街大门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跟女儿心满意足地吃了一顿油焗蟹,加了油充了电,才接着逛。
我对女儿说:“要买什么赶紧买,明天我们可能就没时间来这里了。”
如果没有后面为了找渔人码头走的冤枉路,如果不是把地图的短短一段距离想得太近,至此我和女儿还是愉快的。我们在市场街(MARKET ST.)逛完露天摊,眼看天色渐晚,女儿也抱怨走累了,于是看着街口的地图上指示去旅馆的30路公车不过几个街口,就拖着她继续走,又一次走不到头,女儿终于爆发了,说自己背着电脑,走不动。
她的电脑用于画图,屏幕大,所以重。我比她还气——就住一晚,你背着电脑干啥?
好容易又在唐人街的另一端口找到30路公车,居然是无轨电车。我们上车就问司机——是不是经过我们要找的旅店。黑人司机看了我打印出来的地址和地图,告诉我说,我不知道具体地址,你们上的车是对的。我们会显示出交叉路口的名字,你看着吧。”
于是我一边对照地图,一边对照街道,一边再对照电车上方的显示屏显示出来的字幕,跟着这古香古色的电车,在旧金山起起伏伏,上上下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赶紧拉铃。
司机冲我们赞赏地伸出了大拇指。
进了旅馆,我休息了一会儿爬起来要去看金门大桥。CHECK IN的时候已经问过前台,说是离这里四、五站路的距离,有公车直达。我下午在一个CABLE CAR上背一个说广东话的卖票的家伙忽悠着买了一天的公交通票,啥车都能上,浪费了可惜。
再说当初把旅馆定在金门大桥附近,就是为了晚上看一看,早上再看一看,最好能拍到日落日出。
女儿说死都不去。我于是自己去。
金门大桥我如愿以偿地看了两次,感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它之所以这么有名,大约还是该桥的建造在当时是技术上的突破,至于这桥有多漂亮,不见得。
大桥旁边的观光咖啡厅和信息中心,以及几个铁铸的纪念物都漆成跟大桥一样的红色,颇有特色。
4. 早晨的金门大桥
空着肚子,我们坐28路再转30路去九曲花街。我前头说过,旧金山是一座山城,整个城市建立在起起伏伏的山坡上。这个九曲花街,就是很陡的一个坡,它不是直上直下的普通道路,而是将这条街间隔成“之”字,砌了花坛做隔离带,让车在“之”字上蜿蜒下行,像爬盘山公路一样,大大降低了坡度。
30路不直达花街,还有两三个路口,我们又要爬。女儿气得大叫。我连哄带拉地把她拖上坡顶。
身边不时有汽车摩托车自行车驶过,这么陡的路,即使是自行车,你打死我我也不敢在这种街上骑。
我恐高。站在坡顶一览这个城市,别具一番风味。最让人佩服的是这里的住家,要有多高超的驾驶技术才能天天开着车出入,趴车如趴平地?这里的车没有顺着坡趴的,全是横着趴,不是左低右高,就是左高右低,别具一番风景。
5. 非常陡的街,街上居民的趴车
6. 九曲花街
7. 九曲花街
花街往反方向朝下走就是海边,离渔人码头不远。这条街上有CABLE CAR,坐一次一个人6美元,两人12美元,我们当然不会坐。洋荤昨天开过了。下坡比上坡简单轻松,我们就走吧。
CABLE CAR是一种半开放式的电力驱动花车,款式很古老。奇就奇在,它的动力来源不是天上的辫子,它没有电车辫子,而是来自地上的铁轨。
我们走过铁轨,能听见轨道内轰轰轰地响。
海边可以远望金门大桥。我们在海边的一家卖早餐的酒吧吃了一顿海鲜早餐,再接着往东走没多远就是渔人码头。到了那里女儿就后悔了,一间间大排档卖的是新鲜的海鲜早点。我教训她——你看你看,要不是你吵着肚子饿,我们不是就在这里吃了?!
沿街是一家家的旅游特色店。正背着相机在街上走,一个男人用英语扬声叫我:“这位女士,你来看看,你的相机再配上我的镜头,能拍出更美的美景!”
8. 渔人码头
9. 渔人码头
在美加走的地方不多不少,这种跟国内类似的叫卖,还是头一次遇到,这次轮到我拉着女儿落荒而逃。
又到信息办公室去问,找到要乘坐的电车去POWELL街转湾区快铁(BART, BAY AREA RAPID TRAIN)奔机场。这次乘坐的是有轨电车,更加古色古香。早上去金门大桥,黑人司机给的转车票还没过期(本来有效期是一个半钟头的,大约是黑人阶级兄弟懒得一张张撕票,于是一口气撕了很多张,每张停在11:30上,也就是说,如果我有时间,这张票我可以用到下午1点钟)。有轨电车站的两站是BART的一站,所以我数着站数对着街牌,准确地在POWELL站下车。
这条街完全征服了女儿。因为这条街让我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中国,想起了上海,想起了淮海路。街道两边高楼密集,商店气派,招牌巨大且层层叠叠,横街竖街都人气十足。路的一边,是一条CABLE CAR的终点站,排队的人蜿蜒成长龙。
我们跑进一家购物中心,虽然什么也没买,可是那种感觉,确实在卡尔加里用钱也买不到的。
女儿在街头买小吃,小贩不在,旁边一个看似流浪汉的黑哥们跟她说:“他马上回来,你等等。”
小贩果然没多久回来,塞给黑哥们儿一块钱,说声谢谢,两个人友好地互拍一下,流浪汉离开。
在这样人气十足的地方,流浪汉也不可怕了,变得和蔼可亲,跟勤劳的小贩称兄道弟。
一切都与昨天不同。
女儿说:“妈妈,如果昨天我们在这里下车,我对旧金山的印象会完全不同。”
从不同的站下车,得到不同的结论,对同一个城市。昨天嫌弃它鄙视它,今天热爱它赞美它。
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有多少人能看全?
10. 古老的有轨电车内部
11. CABLE CAR
12. 鲍威尔(POWELL)站附近的一条侧街的商家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