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交關的《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生死交關的《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說來恰巧,我剛看完一部冷門片-《編寫美好時光》(“Their Finest”)。該片直描那段英國政府灰頭土臉,軍隊抱頭鼠竄的《敦克爾克》大撤退。片子追憶英國為了振奮民心,用非常克難,七拼八湊的資金和道具,誇張了一對船民姐妹如何臨危受命,助英軍撤退而拍的宣傳片。其中一些硬掰的插曲,跟我經歷過威權時代用的手法相似。半世紀之後,我也忍不住對那些幽默的部分輕笑起來。
相同背景植入克里斯多夫.諾藍 (Christopher Nolan) 的製作水土,當然差異很大。 諾藍年少就拍電影,才華橫溢。在《敦克爾克大行動》裡頭,不耍英雄主義,倒過頭來探討戰爭的無奈。格局不離1940年二戰的《敦克爾克》港口,四十萬聯軍被德軍打得落花流水,他們只求撤退到英吉利海峽的對岸。諾藍好似身歷其境,拍出絕佳的聲光特效。幾個例子在片中曾出現人、事、物相接的情節,但是我以個案,列出劇本描繪的真實人性:
小兵難立大功:
新秀 Fionn Whitehead 演的湯米 (Tommy)說穿了,有逃兵嫌疑。影片一打開,只見三等兵湯米像無頭蒼蠅亂竄,他從哪兒來?如何脫隊?忐忑不安的湯米,接二連三死裡逃生。他在廢墟跳過一堆堆的掩體沙包;臨到海邊,以投機方式殿在最後,上了軍艦。但是命運多舛,三番兩次由陸地下海,海上浮沈,再回陸地。因為他的小聰明和當機立斷,終於他被救回英國,乘坐火車歸鄉。在火車上總算睡個好覺。這個無名小卒根本無心戀戰,更無意立功,他只想活!
戰爭無情,一群散兵游勇在艘破船上鬧內鬨,他們慌亂中抓間諜,可憐的小兵吉布森 (Gibson,Aneurin Barnard 飾) 因為沈默寡言,變成眾矢之的。這會兒卻沒兄弟之情可講。更過分的,他們才在被水雷炸得四分五裂的軍艦上共過患難。吉布森打開艙門,救的就是這一夥人,此時此刻竟沒人對他感恩。受無妄之災的吉布森原來是個法國人,他要瞞混英國軍隊,所以默不出聲。一個飽受戰爭煎熬的軍人忽然精神恍惚,患者 (Cillian Murphy 飾) 的砲彈休克症 (shell-shocked) ,讓他雖然大難不死,但一聽說船正駛回他來自的阽危之域-《敦克爾克》,立刻發飆要船回頭。在爭鬥中,他大意殺死了了船東的朋友喬治 (George,Barry Keoghan 飾)。冤死的喬治正值少年,一心要作英雄,以救人為己任,然而璀璨的生命就此幻滅。
話說回來,連大官也無計可施。 撤退指揮官波頓,(Bolton,Kenneth Branagh 飾) 多次站在防波堤上看著他的部下,有時觀天。好幾次眼看敵機俯衝投彈,灰心得只得閉眼。在收聽邱吉爾勇敢的演說-“我們必奮戰到底”時,這名將軍似乎在反問,“怎麼作?”。波頓以為無望之刻,從望眼鏡裡見到無邊無際的船民,他看到了希望。虧得英勇的百姓救了軍隊。
時勢造英雄
英雄在陸上無用武之地,就到海上發揮吧!根據資料,八天裡頭,一共有八百多艘漁船、商船、貨輪或游艇作支援。這些自願人員於海浪滔滔中冒著犧牲之險,越過英吉利海峽,把三十多萬盟軍運輸對岸。道森先生就是其中一例。演員瑞藍斯 (Mr. Dawson,Mark Rylance) 為了演得逼真,下了很多工夫:他親自練船、到博物館觀察、同時閱讀參考書。這位真實人物在二戰中先失去了長子,次子跟著他去救人。各明星的表情,把義無反顧的精神,演得極端動人。
陸地是點,遷至海上成線,到了空中是面了。諾藍的陸、海、空造境層層發揮。不過空中只見三架戰鬥機,相當戲劇化。三個飛行員巡弋天空,瞻前顧後,生怕被擊中,又伺機進攻敵人的要害,時時得注意油箱內剩的油。湯姆.哈迪 (Farrier,Tom Hardy) 演皇家空軍法瑞,是堅持到最後的空官。他眼睜睜看著兩位同袍被打下來,孤軍奮鬥時仍舊必須保護地面和海上的同志。哈迪是諾藍捧出來的明星,這回合還是氧氣罩遮臉,蒙著喉嚨講話,跟在演的反派一個樣。編排的故事好,他挺佔便宜。
非寫實的幻景
諾藍的專長是科幻,他的商業票房超高,另方面他也具藝術性的神來之筆。《敦克爾克》的考據已成文獻。他參考照片、文件、手稿,消化以後,也要滲進自己的天分。此次即使並無類比八仙過海,用蝙蝠車;或是自創《全面啓動》(“Inception”) 的超地心引力,他仍然製造了幾個驚人的浮光略影:
那個罹患戰爭後遺症,神情虛脫的軍官,蹲立僅容一人的,炸空的,漂浮的船艦殘骸上,好像呆於即將融化之冰山頂端的北極熊,面對浩翰煙波,虛無空茫,他完全無所適從。被拯救以後,他也不知身是誰?這是普遍出現的戰後症候群。諾藍抓到了那種一瞬間的迷茫失焦,對我是難忘的震撼。
大軍遇難,損失生命繁不可數。設法求生的官兵本來已經握住救生艇的邊緣,有些被拒絕,船上的人叫他們放棄,去找別的生機;有些同僚伸手拉他們上船;但是眼見天上敵機就要丟彈,只好轉身游走。沒想到那是被炸毀的敵機,掉入海裡,又引油造火,於是類似油井大爆炸。煉獄的幻影充塞銀幕,教人失魂落魄。
退潮後暫時倖存的軍人有癱坐沙灘的、有遊走的、有圍小圈無言的... 一個穿著制服的兵,無由地幽魂般向海中央走去,他的軀殼就如此命朝終點,見證的士兵沒人阻攔。至於那個法國兵吉布森,最後困在彈孔釀成水災的爛船裡,來不及逃生。縱然他尋遍辦法逃走,但觀者最後只看見他的一隻手,水裡剎那間掙扎罷了。
我也佩服此片的配樂,常常在那聲警報響起,音階裡找不著位置的揚聲器,就這麼單調的兩個節拍;聽者的心、膽油然懸起來了。然後拉長,多種的弦樂再拉長...劇終兩個青年於火車上噩夢蘇醒,大家也才放鬆。報紙上刊登喬治的名字和照片,那個都不知自己如何死的男孩就算已償夙願,他被敘述為英雄的故事,至少聊勝於無吧! (另版世界週刊10/1/17 P.19,#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