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遇上用着iPhone6的求助者时该怎么办(图)

遇上用着iPhone6的求助者时该怎么办(图)

博客


    “如果早知道一篇文章会引来那么多的求助者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当时很可能就选择不发布出来了。”




遇上用苹果6的求助者怎么办

    因为意外收到自己3年前帮助的一位求助者许涛的还款,曾鹏宇觉得内心有一种特别的温暖,写下微博长文《被遗忘的承诺者》。没想到,全国各地的求助私信接踵而至,一个多月间,他收到1400多封求助信:有的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希望得到捐款;有的完全符合官方资助条件,却因“怕麻烦”只希望得到社会捐助;还有自认为比许涛惨的求助者,在得到曾鹏宇的否定答复后对其恶语相向,甚至质疑他的慈善行为……

  求助的众生相,以及伴随其中的道德裹挟,让曾鹏宇有点吃不消了。但他也因此更加坚信,普通人应在“甄别”求助是否属实后再进行帮助。“做个认真、勤快、练达的善良人,不要一时犯懒不去验证,不要爱心泛滥立即掏钱。” 
 

被遗忘的承诺

    5月初的一个周末,曾鹏宇在天津出差,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你好,我是许涛,我给你打电话,是想还你钱。”

  那一刻,曾鹏宇脑子里跳出4个字:诈骗电话。没立即挂断,仅仅是因为电话那头那个年轻的声音不像大多数诈骗电话的口音。

  他接话:还钱?还什么钱?

    “我几年前曾经在微博上求助,当时我爸爸得了白血病。你给我捐过一笔钱,我现在想和你确认一下账号,把钱还给你。”

  许涛的话让曾鹏宇非常诧异,一是因为他已经完全记不得有这么一个人、一件事,二是惊讶这年头居然还有人会主动找上门还捐款。

  当许涛在电话那头说出曾鹏宇所用的银行卡号和当年的汇款时间,曾鹏宇才确信这是真事。

  时间拨回到2012年,曾鹏宇在网上看到许涛借款救父的帖子,通过转账为其捐款。时隔3年,大学毕业没多久、月收入5000元的许涛,践行当初的诺言。事实上,他收入不高,在北京生活并不宽裕,但在过去一年里,却已经陆陆续续还了当年接受的1万多元捐款。

  曾鹏宇本来打算拒绝他的还款,但许涛却很坚持,“你可以用它再去帮助其他需要的人,这样也算是爱心继续传递”。

  电话通完5分钟后,银行短信响起,除了那笔钱之外,还多出来10%的部分。许涛在汇款留言写道:“每年的利息,谢谢您。”

  因为感动,曾鹏宇在微博上找出了当年的那个求助帖。“……虽乳臭未干,但我以人格作保向您筹借善款。因为哪怕仅仅是一元钱、一毛钱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也是极大的帮助。我希望您给我一个详细的账号,我会在3—5年内把钱打给您……无论我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或是工作的变动或升迁,我都会及时将我的联系方式和所有情况公开,不会让您找不到我。毕竟您的任何一分钱都凝聚了您的辛勤汗水,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不劳而获……”

  看着这位年轻人3年后履行自己的承诺,当过特稿记者的曾鹏宇很快写下一篇长微博:在这个忙乱而又现实的时代,我已经想不出来,还有什么比完成自己的承诺更宝贵的事,哪怕它已经被人遗忘。 
 

万万没想到?

    万万没想到,《被遗忘的承诺者》一经发布就感动了很多人,经过转发,曾鹏宇的微博账号在短短几天内增加了5万的关注者,单条的阅读量近亿,陌生人纷纷点赞。

  万万没想到,这篇文章也同时让他被很多人“惦记”——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间,他每天都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助私信,1400多封求助信中出现了各种奇葩理由,累计资金达四五千万元。

  “但只要稍加甄别,就可以发现,乌泱乌泱的求助中真正值得帮助的非常少。”

  曾鹏宇给求助者分了类——

  有的人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向他借钱。想换手机,想创业……这类人的理由简单粗暴。钱当然是借不到的,他们倒也纯粹属于闹着玩,得不到回应就算了。

  一些人则晒出诸如家人得病急需用钱的事例,因为觉得比当初的许涛还“惨”,非常需要帮助,得不到帮助后有人开始谩骂和责备。

  “我就是需要帮助,你为什么帮助了许涛却不帮助我,你要是不帮我,你就是炒作。”这样的纠缠不在少数。当然,曾鹏宇并不在意:我为什么一定要捐?我就是一名普通人,上有老下有小,家里也有两位病人,我的捐助全凭自愿,没有什么“应该”之说——

  “70后”曾鹏宇,捐款是他早年当特稿记者时养成的习惯,按照他的说法,有的选题做完之后忍不住想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采访艾滋病村,看到孤儿,就忍不住捐,“当然,一个孩子上学一年也就几百元钱,在北京省一顿饭就出来了,并不影响我的生活”。而今,在上市公司当高管的他,从经济上来说比以前更有能力去帮助一些人,但绝对不意味着“应该”。

  让曾鹏宇内疚的是,有的人不依不饶,根据微博上的互动关系找到他的亲朋好友去骚扰和求助。

  对于这类人,曾鹏宇决定“不走寻常路”——曝光私信,并附上毫不客气的批评:“想做善事的人都是被你们这样的人伤到的。”

  有骚扰之嫌的求助私信一经曝光,网友的声讨帮他解了围。7位首批被曝光的网友,4位直接注销了账号,其他3位则关闭评论功能才得到解脱。 
 

“捐”或“不捐”

    在曾鹏宇看来,网络上有不少骗子,因此,在“甄别”求助是否属实后再去进行帮助,比爱心泛滥的善举更值得推崇。

  曾鹏宇个人决定帮或不帮的基础,是先看求助者的自证和旁证。比如发现求助者用iPhone6的客户端,就属于自证不合格,基本判定不需要帮助。因为这么多年里,他从来没有见过哪位真正经济窘迫的求助者会去换这么贵的新款手机。

  旁证则是在当事人的描述之外,还能提供相关单位(医院、居委会)证明和证明人联系电话,以便核实情况。“一个陷入困境、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拿出这样的证明并不困难。”比如3年前的许涛就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材料,不仅有他父亲的医院诊断及费用证明,同时有主治医师、学校辅导员、家庭所在地村委会负责人的姓名电话等。

  其次,曾鹏宇也很关注求助者是否曾找过民政部门。“民政部门会有一个情况核实的过程,向他们求助的人至少证明曾尽过努力。”有些人“未向民政部门求助就向普通人求助”,曾鹏宇就会建议他们先去找相关部门,“如果他们不愿意走这样的流程,只是一味地说‘走流程太麻烦,我是真的,你应该帮我’,那么对不起,我是不会帮的”。

  曾鹏宇的救助宗旨是“救命”、“救急”。最近曾鹏宇捐助了岭南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他的母亲得脑溢血,曾鹏宇自己捐助并转发了那条信息,共募到7万多元,助其渡过难关。“有些病,并不是说你帮一下就可以解决问题的,钱最好给更可以起到作用的人。”

  曾鹏宇笑称,自己成为求助者的目标后,总结了以上这些“不捐”标准,一一对照,能删除90%的他眼中的“不合格求助者”。

  之所以强调这样的原则,是因为很多人在看了他的文章之后感慨“我遇上的都是什么什么人,你遇上这样的人太不容易了……”而他身边也有不少人会吐槽“真心被辜负很难过”。“事实上他们自己很可能也有问题。”曾鹏宇认为,很多捐助者听到悲情故事就不假思索地捐助了,捐完又想自己是不是受骗了,如果是,就忍不住吐槽“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这样去捐助,比不捐还差劲。”


有原则的慈善

    一个多月的时间,一篇文章变成了一个万花筒,让曾鹏宇看尽求助的众生相。但他同时坚信,用他的那些标准筛选出来的人,是很靠谱的。

  最近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学生,母亲得了急病,父亲已过世,因为曾鹏宇之前曾看过这名学生的演讲比赛,对其有足够的了解,他很快就捐助并转发了求助信息。没过两天,曾鹏宇就接到了这名学生的同学的电话,说是钱已经够了,不用再捐了,让他去帮助其他更有需要的人。

  另外有一对年轻的男女朋友的求助,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甄别”的重要性。女孩子的父亲生病,要做手术,在求助信中,她附上了手术需要的费用、学校的证明、医院的诊断书和照片等,并说自己的男朋友一直瞒着家里在帮她。

  曾鹏宇赶紧去核实,各项核实通过后,他都想去打款了,只习惯性地多看了一眼微博客户端,就惊讶地发现这名女生之前用的是三星,最近两周换成了iPhone6,再看她男朋友,也是这个情况,以前是安卓客户端,差不多在相同时间变成了iPhone6。

  “两个苹果6手机的价格近万元,你能给我解释一下吗?”面对曾鹏宇的提问,女生立刻就无语了,只求他不要曝光。怎么回事呢?原来她求助的事情是真的,换手机也是真的,这对年轻恋人竟将收到捐款的一部分买了手机。“她看到我网上曝光的那些‘骗子’的日子不好过,很害怕网友组成微博观光团去质问她。”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善良的人。”所谓要求,就是知道来龙去脉,有原则,不乱撒钱。

  2010年前,曾鹏宇做了11年的调查记者,他说当记者练就了各种印证细节的能力。“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私信中说自己家人患各种重病希望募捐的求助者,说得特别可怜,但是点进他的微博或者其它社交平台一看,内容却是各种追星和分享吃喝玩乐,看不到一点愁云惨淡的影子;另外有些人,发了一通求助信息,但微博、空间中没有内容,显然是临时开设的账号,虽然不能说他们一定就是骗子,但有问题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任何时候,曾鹏宇都会用他的标准去衡量是否要去帮人,“而一旦帮了,就不再去怀疑了”。

  “我希望我一贯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能影响更多人的慈善观,希望大家能更成熟地去做慈善。”

  记者采访曾鹏宇前一周的周末,曾鹏宇和许涛见了一面,许涛也很无奈,他收到的求助和曾鹏宇相比只多不少,只是因为大家知道他经济收入不高,对他的要求是“帮忙转发求助微博”。让曾鹏宇觉得庆幸的是,许涛也开始接受用“有原则的慈善”标准去界定转或不转、帮或不帮。

作者: 谢飞君
解放日报 2015-07-04
 

附:
曾鹏宇的长微博《被遗忘的承诺者
2015年5月12日 16:19 阅读 900万+

    周末,我正在天津忙着,手机忽然响起来,是个陌生号码,里面的声音很年轻也很陌生:您好,我是X,您还记得我吗?

    那一刻我几乎要把它当成是跟诈骗电话给挂掉,因为我根本不记得X这个名字,几乎可以肯定这个人我不认识。你有什么事吗?我问。

    我给您打电话,是想还您的钱。那个年轻的声音说。

    还钱,还什么钱?我很纳闷。

    不知道您还是否记得,我在几年前曾经在微博上求助,因为我爸爸得了白血病,那时我还在读大学。后来您曾经捐了我一笔钱,我现在想和您确认下账号,把钱还给您。

    X的话让我非常诧异,一方面是因为我已经完全记不得这件事,另外一方面是居然还会有人过了这么些年真的要还别人的捐款……这真的是现在这个时代还会发生的事吗?

    当X完整地说出了我常用的银行卡号,还有汇款时间时,我已经相信这事是真的了。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下意识地问,你父亲现在身体恢复了吗?

    X很平静地告诉我,当时他在微博上求助,很多人帮助了他,父亲也因此渡过了当时的难关,又撑了两年,但是因为病情太重,最终还是在去年去世了。而他自己也已大学毕业,现在在北京工作。“现在情况好些了,所以我想把当初借的钱,都还给大家。”

    我听了后很感动,说不用还了,小兄弟,你好好工作,把家里照顾好就可以了。X坚持说一定要还,“我知道您不图什么,我很感谢您,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我父亲不可能多活两年。您一定要收下,您可以用它再去帮助其他需要的人,这样也算是您的爱心一直在传递。”

    其实以X刚工作的情况,收入应该不多,我说这样还款你的压力不大吗?他说慢慢一点点还,没什么的。唯一让他有些遗憾的是,很多人当初捐款时没留联系方式,已经联系不上了,“我还在想办法找他们。”

    电话通完五分钟后,银行短信响起,除了那笔钱之外,还多出来10%。X的汇款留言写着:两年每年5%的利息,谢谢您。

    那天一直忙到很晚,终于空下来后我开始查以前的微博,花了很多功夫,终于找到当年X那个求助贴,发于三年前的2012年9月。这时我才知道,X的求助帖在当时的微博引起了很大关注,北京青年报、法制晚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对“大学生微博募捐救父”做过报道,很多人伸出了援手,但是包括我在内绝大多数人在捐助的时候,都没想过这个年轻的大学生真的有这么一天会来送还捐款!

    在那个帖子上,我看到了当时看过就忽略,现在却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话——

      “……虽乳臭未干,但我以人格作保向您筹借善款。因为哪怕仅仅是一块钱,一毛钱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也是极大的帮助。我希望您给我一个详细的账号,我会在3-5年内把钱打给您。因为是借,我承诺每年支付5%的利息给您。无论我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或是工作的变动或升迁,我都会及时将我的联系方式和所有情况公开,不会让您找不到我。毕竟您的任何一分钱都凝聚了您的辛勤汗水,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不劳而获。真心谢谢您了!前一段时间,村里的父老乡亲为父亲捐助,母亲就说过,如今我也同样申明:您的借款中,家里不富余的不要,家里孩子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在家的不要……”
 
 
    原来这孩子当初就是说的是借!

    原来这个年轻人只是在完成他当初的承诺!

    这个忙乱而又现实的时代,我已经想不出来,还有什么比完成自己的承诺更宝贵的事,哪怕它已经被人遗忘!
2015年5月12日 16:19




相关文章: 
     遥望故国
     
中国与世界
     
联合国高官与中国最底层骗子
     5毛虽少但一天可收入上百元(视频)
     忽悠十年,“克拉运河”跨国骗局又卷土重来(图)
     从社会保障看中国脆弱的一面

     
一个中国男仆和他创建的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一个中国弃婴的童话
     与张磊共进午餐
     台湾娘子上凉山 (视频)
     淘宝网上的“送饭党”
     凤凰男:寒门难出贵子

      一口水塘的故事
     
群体沉默的恶

      中国地震何以人员伤亡惨重
     
濒危的中国乡镇中学
      他为我们打开的门和关上的窗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芮成钢
      据说中国梦日本人几十年前就全实现了
      难忘今宵 26年前彭丽媛在广场上与杜宪在CCTV(视频)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AKB48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