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花园又缤纷绚丽
18年10月份写过一篇“我的小花园,芳香四溢”(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499/201810/15789.html),掐指一算,近一年了。冬去春来,花儿开了又谢,俺的小花园现状如何呢?请大家观赏观赏。
估计都听说过金银花,自古以来就是清热解毒的良药,可知道它为何被称为金银花,学名又是什么?
这种花,俺老家山头很多,不过我印象不太深了,都是因为有关杜鹃花的回忆太多,金银花,朦朦胧胧的…
金银花学名叫忍冬花,金银花一名出自《本草纲目》 ,金银花,微香,蒂带红色,花初开则色白,经一、二日则色黄,故名金银花。金银花夏季开花,到了秋末老叶虽然枯落了,但其叶在夜间又会簇生新叶,新叶是紫红色的,凌冬不调,因此又称“忍冬花”。 又因为一蒂二花,两条花蕊探在外,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状如雄雌相伴,又似鸳鸯对舞,故有鸳鸯藤之称。
花语:全心全意把爱奉献给你。也有鸳鸯成对、厚道之意,诚实的爱、真爱。就冲这花名,必须题诗一首!
摊破南乡子 ·忍冬花
文/墨脉
花好正陶春,看鸳鸯、眷眷销魂。
眸中无尽情吩咐,风霜经得,秋冬
何故惹凝神,教忆起、如是相亲。
虔心休被流年负,回回倚盼,迢迢
还有一种花,外观与忍冬花有点像,又和百合接近,也是在细长的花枝上婷婷玉立,迎风欢舞。据说种了它,就会忘记烦忧。
这,便是忘忧草,学名萱草花。如果对这两个都不熟,一说黄花菜、金针菜,肯定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它!但萱草不等于黄花菜。黄花菜是萱草属植物的一种,但除黄花菜外的萱草属植物多半不可食用。我们日常种植玩赏的萱草花不是黄花菜,而是大花萱草、卷丹之类;黄花菜一般出现在菜地里,而非花坛中。切勿从花坛中采“萱草”来吃,以免中毒。并且新鲜黄花菜含有少量秋水仙碱,应该先制成干品,经过高温烹煮或炒制,才能食用。
萱草花有一个特殊寓意,就是母亲花,康乃馨成为母爱象征之前,只有萱草花有此荣耀。
而别名“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王冕《偶书》"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历代文人也常以之为咏吟的题材,曹植为之作颂,苏东坡为之作诗,夏侯湛为之作赋,一一的点出萱草在生活中的地位。
母亲已经不在了,作为母亲花的寓意,对我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而忘忧,种了它,就真的能忘记烦恼?
玉蝴蝶·萱草花
文/墨脉
无言情亦悠悠,袅袅绕南楼。怎奈一凝眸,难禁往事浮。
徜徉花馥里,相别石桥头。音信不曾收,种花还更愁。
焉知种了它,竟然更愁!
还不如看绣球花呢,多好的寓意,绣球,一听就和感情息息相关。长得也确实喜气,团团簇簇,远看像彩云飘落。绣球花代表爱情的忠贞与两情相悦的永恒,古代女子择婿采用抛绣球方式,以及成亲时用红绸系上两个红球,新郎新娘各捧一个,莫非是从绣球花中得到的灵感?
日本人也酷爱绣球花,每年盛开之际,很多地方还举办绣球花节,招来络绎不绝的游人前往。绣球花在日语中汉字写作“紫阳花”。我十年前曾在QQ空间发过一组照片,标题就用的“紫阳花”,结果不能发布,试了N次都不行,一直找不到原因。过了几天才突然意识到是不是标题有敏感词,就把紫阳花改为绣球花,马上OK了。Word国厉害了,紫阳花都犯忌呀。
五律•绣球花
文/墨脉
院角一芳葩,瑰奇若彩霞。
流光蜂蝶恋,摇影韵情加。
欣摘妆厅屋,轻描绣嫁纱。
从今长作伴,风雨不求奢。
烛影摇红•绣球花
文/墨脉
清靥如虹,凤冠熠熠云霞妒。悠然一袭彩衣妆,引蝶栖蜂舞。
流眄倾
庭院深深,相思切切难倾诉。凭阑日夜绣花球,只盼伊人顾。
风已凉
最后再说说千百年被无数文人骚客咏滥了的莲。花无非是花,依靠淤泥生长是它的本性,却被戴上高洁、清幽等光环。同类的还有梅兰竹菊,物竞天择,春夏秋冬,自有适合每个季节生长的动植物。这些天性,也被文人肆意放大,被冠于各种美誉。于植物自己,又如何呢?他们不会因此沾沾自喜,故作姿态,秋天菊花端架子不开,冬天梅花自以为神气不绽。文人多情,才会写出那么多诱人的诗篇。
我看莲,当然觉得美丽飘逸,但非要扯上不然俗尘之类的,还真看不出来。或许我太俗了吧,哈哈!
五律·说莲(折腰体)
文/墨脉
出水乃天性,非言不染泥。
幽淌心尘涤,蒂连鸳梦栖。
骚客多称赞,凡夫尽着迷。
因何我观望,未觉意深携?
我的小花园够丰富的吧,一年四季鲜花不断呢,总有您喜欢的一款。
贴首优美动听的《荷花缘》(原唱:宋祖英),为我的小花园增添几分“幽雅”
【风入松】月光花
文/墨脉
溶溶月色若轻纱,俏裹几丛花。
抬眉一笑风情现,却难掩、淑雅无瑕。
蔓蔓柔枝撩我,悠悠清梦思家。
几回篱下数新芽,盼早付芳华。
未曾料到长相别,千般意、飘落天涯。
何不牵藤归去,从今不再叹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