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两千年前的声音

两千年前的声音

博客

标题没错吧,录音设备不是近代才发明的吗?怎么能听到两千年前的声音?就算是三千前就有的古琴,也随着一次次的战火而毁于一旦,没有留存到今世的,这到底是什么?

甭急,听我慢慢道来。

这,不是琴声,而是编钟。

小学课本里就学过的编钟。

编钟,中国古代的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古代中国战火不断,编钟也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被尘烟淹没,深埋于地下,与世隔绝了。

很幸运,1977年,在湖北随州发现了一套完整编钟。

1977年9月,湖北随州城郊的一个小山包上,沉睡于地下243
曾侯乙编钟 出土现场曾侯乙编钟 出土现场

0年后,曾侯乙编钟得以重见天日。 这是中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 那一天,随州城郊擂鼓墩驻军扩建营房过程中, 偶然发现了曾侯乙墓。这是个面积达220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6倍的“超级古墓”。 当勘测小组赶到现场时,部队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顶层仅差80厘米,只要再放一炮,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就会永远不复存在。1978年5月22日凌晨5时,墓室积水抽干后,雄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这座精美绝伦的青铜铸器惊呆了:历经二千四百多年,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整整齐齐地挂在木质钟架上。

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这套编钟出自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同期出土的还有其它乐器近百件。

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

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

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潘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

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乐家黄翔鹏、王湘等人赶到现场,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半八度, 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更曾被喻为“世界第八奇迹”。
 
编钟虽作为一种较为古老的打击乐器,但其音质、音准、音色等方面,绝不逊色于:排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钵等民族打击乐器,也不逊色于:定音鼓、马林巴、铝板琴、大军鼓、小军鼓等西洋打击乐器,更不逊色于架子鼓等爵士打击乐器。其地位已在世界打击乐界中根深蒂固。
 
曾侯乙编钟一共奏响过三次:1978年,1984年(国庆三十五周年)和1997年(香港回国)。编钟体积巨大,重量达几吨,运输非常不便,再加上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之后真品被保护起来,鲜有面世,大家看到的基本都是复制品。
 
今年随州市政府为了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四十周年,特意责成随州文联举办编钟诗词专刊,并且希望多些海外华人参加。很荣幸接到这个任务,翻阅了大量资料之后,作成如下作品:
 
【七律】编钟
文/墨脉

珍宝何曾与众同,金声浑厚震苍穹。
齐全音律销魂曲,精致雕文惊世功。
战国烽烟犹缭绕,随州故事已朦胧。
千年一觉今方醒,更抒情怀南北中。
 
随州文联还给每位作者发放稿费,一开始我以为是随便说说,没想到昨天还真收到了。
 
 
很遗憾,我本人还没有现场听到编钟的乐声,但相信总有一天会有机会的!

(资料来源于网络)

 
一起聆听编钟的金声玉振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momo_sharon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