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同胞,不懂外语也风流
21世纪,网络时代,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都有了说走就走的能力,愿望并付诸行动。
度假,旅游,其实就是花钱到别人的家乡去住,然后把自己的家乡让给好奇的别人。结果是,人人都花了钱,人人都开心。
旅游中最让人抓狂的就是语言。恐怕比饮食还让人头疼。但聪明的人类总是有各种 方法来克服语言障碍。记得当年学英语时有个故事,说一个英国人到法国旅游,遇见下雨天,他就走进一家小餐馆想先解决肚子温饱。面对满纸法文,英国人只好发挥潜能,在纸上画了个蘑菇,(大概也是他唯一会画的蔬菜吧)起初侍者一脸不解,望了望窗外,一脸焕然大悟地走开了,过了一会儿,侍者兴奋地拿着一把雨伞回来了。这次轮到英国人欲哭无泪了。
别说出国,就是在国内,很多地方的方言比外语还难!记得第一次到丈夫家探亲,就出过笑话,人家邀请我第二天去吃早餐,我没听懂,但仍然笑着点头,他问“懂了吗你就点头?”我尴尬”没完全懂,但肯定不是坏事“”人家邀请你去吃早餐“哈哈,果然是好事!
下面的几个小故事会让你对自己的海外之旅抱定信心。不会外语,其实不一定只会带来困惑和麻烦哦。
在一个房地产拍卖会上,一个完全不懂英文的同胞在参加竞拍。他对自己喜欢的房子志在必得。所以,从一开始, 他就把手高高举起,无论人家喊出什么价钱,他的手始终不放下。此处无声胜有声。他的自信征服了全场。最后,他胜利了。得到了自己喜欢的房子。后来有人问,你怎样那么自信? 他说,我反正一句也听不懂,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喊些什么,但只要我的手举着,就证明我要这个房子。
点评:此行为非所有人可以模仿。您要先摸摸自己的钱袋。
超市里,一个六十多岁的中国老人在挑选水果。他正在一箱苹果里挑来选去的。一个超市服务员走过来,制止了老人,对他讲了一大通德语。这位中国老人,客气又礼貌地对服务员笑着鞠躬点头,然后,继续低头挑他的苹果。服务员又用手制止了老人,这次很慢地几乎是一字一句地说着,还用手比划着,并指了指旁边的一张纸,上面是几行大大的手写德文。老人随着他的手指也望了望那张纸,一脸茫然,还是点头,还是微笑,然后,又低头去挑苹果。最后,这个服务员放弃了,他摇摇头走开了。
那张纸上的德语写的是:苹果整箱购买,不得挑选。
点评:超市里不让挑选水果的情况也不多见。
无奖问答:当秀才遇上兵,而且是个有教养,有礼貌的兵,除了摇头,还能做什么?
一个中国人自驾超速,被意大利的警察截停。中国人的驾照和一切手续都无误,只是不会讲意大利语。警察说了一通,又比划了一通,中国人只是微笑地摇头。偶尔也会点头。但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机械动作。(他心里其实正紧张,不知会被罚款多少)警察一手拿着罚单,一手拿着笔,那拿笔的手却迟迟不能落下,他看上去比那个中国人还无奈。因为他既不能讲英语,更不会中文。僵持了一会儿,警察双手一摊,一耸肩膀,把罚单收了起来,转身骑上摩托车,走了。
点评:坚决反对超速,不管在哪个国家!此等“牛”事绝无效仿性,尤其是在美国。那里的警察首先是“国家机器”然后才是人。
无奖问答:当鸡试图对鸭讲哲学,政治或法律时,情景如何?结局又是怎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一个中国画家到德国学习(这是他亲口讲的故事)。为了省钱也为了尽快学好德语,他与几个德国学生分租了一个老房子。当时还没有手机,客厅里有个“公用电话”。德国学生很少跑出来接电话,尤其是早上,都贪恋热炕头。 而这个中国画家觉得,接电话是很好的练习德语的机会,所以,他就总是主动跑出来接电话。担他的德语又实在有限,特别是德国人的名字,他觉得都一样。所以,他就不管是谁的电话,“嗵嗵”地敲开所有的房间......没过多久,德国学生一听到电话响,就都主动跑出来接了,甚至还跟中国画家抢电话“我来吧,我来吧”。
点评:好心就能办好事!中国画家无意中改变了德国学生的睡懒觉行为。
镜头五:悉尼港湾
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来澳洲的画家们,不管在国内名气多大,都面临着语言和生存的问题,有些人利用一技之长,在悉尼港湾给游客画像。
他们放下身份和矜持,大声在人群中喊着“Colour, twenty dollars! No colour ,ten dollars!"(彩色20元,黑白10元)不会说"黑白",就用"No colour"
他们就是这样用有限的英语和精湛的技术挣生活。当我的画家朋友讲这些故事时,众人都笑,只有他眼角有些许沉重闪过。让他骄傲的是在澳洲世博会期间,仅仅三个月,他用画笔挣出了自己的第一幢房子!
下图是我美丽的同事安吉拉在飞上海的航班上,给中国乘客画的餐牌:难为她把 Lasagne (中文餐单上翻译成意大利千层饼)这么难翻译的名字直接画了三角形的饼加上一个意大利国旗。小猪和鱼都画得一目了然,可爱级了。中国乘客都伸着大拇指夸她画得好
(同事画的餐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