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母病日记 (四):住院部一天

母病日记 (四):住院部一天

博客
母亲出ICU后回普通病房到我5月18号离开,两个星期中周一到周五,白天我和妹妹轮换照看母亲,晚上则是妹妹陪伴。到周末,则是两个弟弟各照看母亲一天。

早晨起来,母亲洗漱吃过早饭后第一件事,是等护士长查房。8点过一点,脑外科护士长领着护士们从左右病房区间的护士台出来,开始了护士们的查房。她们几乎是一身白色打扮,白色的护士帽,白色长裤,白色便鞋。制服上装也是白底的,但有印花,蓝色的花样给护士们职业的严谨添上了一份温柔。

脑外科的护士长在一群护士中最年长,不到40,也有三十六七了。她个头不高,见谁都是笑容满面,但眼神充满定力,感觉没啥病例的护理是搞不定的。她进病房后,先到门边一直昏睡的病人床边,然后俯身对着病人大声喊,熊起瑞,听得见不,快醒醒了。最初十来天,病人对喊话没任何反应,后几天眼皮开始有动静。到母亲床边她换了一个声调,很亲昵地问母亲,陈妈妈,感觉怎样了。母亲说没哪不舒服,就是有时腰疼。她安慰说不要紧,下床多走动走动就没事了。同样的话医生或护士长说,就管用多了。

然后是医生查房。脑外科有十来位医生,分成两组,一组由科室主任带队,另一组的头是给母亲做手术的苏主任医师。室主任是一个矮黑胖子,在街上一站,像一个私营小企业的老板。而苏医师一看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戴一付细边眼镜,套上白大褂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穿上便服像儒雅的教授。头次见到苏医师是母亲出 ICU 后第二天,他带着团队的大小医生查房。他问母亲情况怎样,我告诉他母亲头脑的意识和身体知觉都没问题,只是情绪不高,胃口也不好。他安慰母亲说手术很成功,没后遗症状,要她不要担心,多吃东西多休息。他每周只来病房一到两次,其余天数都由副手代理。

查房后,就是护士们忙的时候了。脑外科的护士不少,左右两个病区近七十个病床配备了19个护士,后来发觉她们各司其责。先来的是输液挂水的小护士,她很年轻,单看白口罩上面一双秀气的眼睛,就知道是个小美女。后来熟悉后她说自己刚进医院,还在试用期,每月工资1500元,年终的业绩奖还没拿过,不知有多少。旁边做护工的何大姐插话说,她听人说科里顶级的外科医生,一个月的收入有30万。她消息不知从哪里来的,反正医生和护士的收入差别是很大的。

挂水的小护士最忙。挂输液袋,连上输液管,挤掉管内的空气后套上静脉输液针头,最后是调输液流量。要是遇到新病人,输液前先要在静脉上扎针,套上输液针头后再输液。一个病人的输液挂下来,短者两三分钟,长的十来分钟。小护士负责左病区,三十几个病床,一圈挂下来要两个多小时。有时后面病人还在挂水,前面的又输完了,要她去处理。看她在不同病房进进出出,比别人累多了,就是为了保有一份工作。

下一个来的护士是分发温度计的,也是一个小护士,没啥特别的,始终没记住她的形象。她的任务本来是量体温,但实际上是把玻璃温度计发给病人或家属后叫放在腋下,自己转身就走了。至于放的位置是否正确,体温量得准确与否,好像不在她关心的范围。十几分钟,半小时后才见到人影,她在手上的表格填上数字,上午的工作就完了。

之所以她不特别关心体温计的测量,是因为上午10点过还有人来量体温。这个护士个头高,可能有1米7左右,和其他女孩站一起,她高出一头。她肯定有些资历了,分配的工作就是上午下午各一次拿一个红外测温枪,走进病房后对着病人额头发射一束红外光束,只听“吡”的一声,她的事也完了。

发体温计的护士走后不久,病房外面传来做雾化。最初不懂是啥意思,当时母亲在ICU,不要脑外科病房的服务。母亲转回普通病房后那天下午,一个敦敦实实,有也一些年资的护士进来。她交给我们一个面罩,说是帮助母亲化痰的,还告诉了使用方法。从此又有一件事,每天上午下午一听到做雾化的喊声,得赶快拿着雾化器奔出病房去分雾化液。做雾化这项护士的工作,又成功地转给了家属或护工。

水挂上体温测了雾化做完,一般就到上午10点了。午饭后是上午的重复,挂水测体温做雾化,下午三点半才完。其余时间,就是看着输液袋的液体像沙器里的沙子,一滴滴在往下滴。滴走的是时间,换来的是心安。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五湖以北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