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杉,植物园中的活化石
Brisbane植物园中的水杉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落叶乔木,高可达35米,直径可达2.5米。幼树树冠尖塔形,老树则为广圆头形。是柏科水杉属唯一现存种,中国特产的冰川孑遗树种,有植物王国“活化石”之称。
约在250万年前的冰川期以后,水杉属几乎全部绝迹,仅存中国水杉一种,现今天然分布于中国湖北省利川市磨刀溪、重庆、湖南三省交界的利川、石柱、龙山三县的局部地区,垂直分布一般为海拔800-1500米,生长在气候温和、夏秋多雨、酸性黄壤土地区。现已在全世界范围引种栽培。
1939年,日本人三木茂博士发现了一种和红杉(Sequoia)相近而又不尽一样的植物化石,1941年发表时命名为Metasequoia Meta。
1943,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技工王战由战时的陪都重庆赴湖北恩施接洽有关去神农架考察事宜;路过四川省万县时从万县高农校杨龙兴处得知磨刀溪(现称谋道,隶属湖北省利川市)有“神树”存在;于是王战等改变原计划水路而走陆路赴恩施,第三天到达磨刀溪并找到此树,并于7月21日正式采得枝叶、果实标本。回到重庆后,王战认为是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并存放于标本室。
1945年夏,王战将一小枝枝叶和两个果实送给了吴中伦,并交给中央大学森林系树木学教授郑万钧鉴定,郑万钧教授见到标本后认为不是水松,而是新类群,后与中央林业实验所所长韩安一起暂定名为Chieniodendron sinense。
1946年,在北平的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胡先骕教授在助手傅书遐的协助下将郑万钧寄来的水杉标本鉴定为三木茂发表的化石种Metasequoia Meta。
1948年5月,胡先骕和郑万钧联名在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新编)》第一卷第二期中发表《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确定了水杉学名以及其在植物进化系统中的重要位置,得到了国内外植物学、树木学和古物学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
原认为早已灭绝只存在于化石之中的水杉(Metasequoia),在中国被发现存在现存种的消息传出以后,各国植物学者和古植物学者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水杉发现的经过经各种媒体广泛报道进而为世人所知,被视为植物学的重大发现。
水杉十分耐寒,生长迅速,喜潮湿,土壤肥厚的土壤。它树形优美,是极佳的园林观赏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