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让你为印度的天才笑死了
中国的毛病是突然得了厉害病,以为自己要超美国了;印度的毛病是不停地瞅着中国,总是在想什么时候超越中国,恢复印度历史应有的地位。
If China recorded a 3% growth rate every year for the next 25yrs, and India recorded a 9% growth rate for the next 25yrs, it still wouldn't overtake China in that period. https://t.co/tlBsn4X05R
— Mike Bird (@Birdyword) February 27, 2021
印度和中国早期都被帝国主义和共产主义争斗的框架所限制,选择了计划经济,这就把市场这一人类社会天然的产物,也是最有效率的社会交换、调节机制给扼杀了。在中国,除了毛泽东一人之外大家都很清楚经济发展失败了,所以当毛的影响被抑制后找出路就是必然的选择,只是不知道那条出路;而苏联一直是印度的借口,因为苏联外表也具竞争力。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中国在六四后重新确定改革开放,而印度再也没有借口学苏联了,也开始改革,辛格改革放弃了计划经济,一举给印度带来一种起飞的味道,那时印度的乐观更胜于中国的迷茫,印度人开始瞧不起中国,印度比不过英国,但有一套民主法制的制度,不是中国能比的,这点,印度自己有信心,西方和西媒都对印度寄以厚望。可印度这一改革不仅没超过中国,十年后就陷入困境,直到莫迪当选,印度度过了荒废的十年。
【1】
印度为什么陷入这一困境?简单地,从大局来说,就是印度的工业化一直没完成,辛格改革有点像按照华盛顿共识那一套,废除僵化的计划经济带来的对实体经济的窒息性控制,发展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和开放化的方略,同时不再刻意强调工业制造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为目标,印度政府全面放松了统制经济,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推行包括金融改革和公有企业改革在内的关键领域改革”,在原有及其僵化的基础上,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改善,民间一下子见到了希望,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印度一直保持了5.5%年增长率。可这一改革并没有完成。
早期
近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的毛克疾有一篇非常确切的分析【2】,在两国正式改革前,毛泽东和尼赫鲁的基建成绩差不多,都给本国打下了一个基础,交通、水利、重工业,虽然远远落后于西方,但毕竟有那么一个架子,随后的问题是如何释放出各自占大多数的农民,给经济带来一个跳跃性的升级。中国找到了:轻工业,国际大循环、国内小循环;印度没找到。印度的轻工业一直没发展起来,农民也还是农民。
不仅如此,这一段黄金时代马上陷入困境,走入了弯路:
印度改革为什么这么难?恰恰是因为民主。此民主不是彼民主,今天美国老是说“意向相同的民主国”(Like-minded democracies),好区别于中国,但西方没人追究印度那民主是什么样的民主,因为追究就是立场出了问题,站到敌人一边了。印度的民主成了腐败最大的利器,印度的利益团体就是用民主把社会掐死了。印度的这一套在西方可有很多拥趸,就在2000第一个十年印度改革停滞的同时,印度计算机代工业有股把全世界吃了的势头,我那时手下都有几个印度英雄,可大家就是没想想印度如果十几亿人农民都会编程序,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可能吗?可能的话人工智能不就一下子出来了,人类也大同了?
增长率(不包括通胀):印度增长率一直不低
这种失望是莫迪上台的基础。莫迪上台后,印度的热情又重新高涨,因为莫迪是个经济务实派,有一套手腕,而且有从“中国取经”的美谈,也说明他不拘小节,能干实事,一股“印度赶超中国指日可待”之风重新在印度和西方吹起。可莫迪干了什么呢?
莫迪的办法是通过关闭边界来打造本国的工业,叫“印度制造”(Made in India),以关税和市场诱惑外资,比中国狠多了,如果外资要从国外引进部件,那么关税就不是印度销售商承担,而是外资自己承担,最终影响外资的利润。外资为了占住印度市场,保护自己的利润,不得不一切生产都本地化(这在经济上是个标准的策略,叫import substitute,是建立民族工业的关键手段之一)。可因为印度工业基础太差,这招基本上只能适用于很少的行业,怎么可能一下子全部自给自足呢?结果尽管那几年印度产生了明星企业,但这一政策无法推广,不但推广不了,莫迪还发现另一个隐患:印度对中国的依赖性太强了,印度不仅需要中国产品,而且更依赖中国的半成品、元部件和材料,令印度自豪的制药业如果没有中国的化工原材料寸步难行。
中国一直在抵抗去工业化恶的趋势
可是印度的(总产值)增长率一直不低(我提到的所谓失落的十年,2008年美国把世界玩残了前后,2004~2009年间印度经历了GDP年均增长9%的历史性高潮),为什么说得这么悲观?
那是印度人自己的感觉。
一个印度公知(那种出生艰难,有才能,在1990黄金年代成长,经历了印度转变,最后成了世界公民的印度人)最近就个人的感受写了一篇长文【3】,说印度一直有一种执着,要至少像中国那样腾飞,他说印度人现在已经没脾气了,尤其是冠疫把印度原有的不知道有多少干货的门面都打垮了,“像中国那样”现在也很少提了,而他那一代干脆就放弃了。
This was written in the midst of Sundarji-era capability improvements. The trend-lines looked impressive: Army expansion, new Navy port, nuclear program, & world's biggest arms importer.
— Arzan Tarapore (@arzandc) March 4, 2021
And this was *before* the mania of the post-liberalization econ boom. (2/n)
辛格改革在1996年以后就已经夭折,印度的权贵精英、利益团体控制、操作了国家政治,辛格政府陷入了一场恶劣的权力斗争,越来越偏离了原来改革的路线,莫迪上台后的增长奇迹,从公路到造电都大幅增加,可背后是一幅见不得人的真相:这一切都是在高债务的基础上完成的,很多企业高筑债台,面临资金周转问题,破产的威胁,(莫迪)私有化后腐败更加盛行,政府不得不从民营采购水电之类的必须资源,国家基本战略资源被他们控制,成了要挟政府的手段,国家机器从一帮利益集团移到了另一帮利益集团手里,“进步”只是一种幻觉。更可怕的是印度的高科技明星产业制造的就业机会极少,连应届毕业生都不够,反而成了社会改革的阻碍,加剧了贫富分化。印度的金融改革被现有势力顶回来,印度历史上高通胀、高利率、缺乏投资资本的局面难以打破,民间缺乏创业欲望,更多的改革胎死腹中,而(莫迪)政府日益专制,不允许批评,媒体自由也日益成为一句空话,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越来越强烈,莫迪被打造成神,莫迪的政策也趋向极端化,一切离自由资本主义的理想越来越远。
希望是什么?他暗中希望美中冷战能给印度带来生机,靠印度的另一种巨人,微软的纳德拉,国际商机的克里希纳,谷歌的皮猜,万事达的彭安杰一流【4】能够像“海外华人”那般海龟一番,向印度大举投资,扭转印度的衰落。这只是有头有面的放弃。
冷战这个生机,旅居印度的摄影师莫希智也这么觉得【5】,莫迪也是希望借助冷战来个“弯道超车”,取代中国,莫希智说目前印度政策决定跟莫迪本人的性格有关,他是一个做起事情来破釜沉舟的人,觉得新冠疫情是一个全球洗牌的机会,于是把整个印度的国运赌在这次“去中国化”上——如果赌赢了,那么印度就能取代中国。我觉得莫希智的看法比所有“地缘国际关系专家”都来的深,看出了印度政治真相和莫迪的心,看来习近平不是唯一意识到“百年不遇大变局”的人,去年中印边界冲突原因我觉得还是众说纷纭,但肯定有莫迪背后的黑手,莫迪闭关打造自己工业的政策也顺水推舟成了封杀中国在印度的市场这一决定。
莫希智怎么觉得?“如果赌输了,那就会成为印度的第二个‘1962’,再次失去三十年的国运”。
印度自身的基础太差,印度对中国的依赖极大,莫希智说在印度见到的像样的产品都是中国的,有些印度商人精得很,他们知道China有些伤害印度人民的感情,所以偷偷写成P.R.C——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很多印度人都不知道这是中国制造。不光老百姓不知道,甚至连销售商品的导购都搞不清楚。“印度人对中国产品的感情很复杂,因为中国产品实在太过物美价廉,而印度人又对价格十分敏感。拉达克当地有家非常豪华的五星级酒店,我认识酒店的小老板,他那个酒店餐厅里有两套不同的餐桌椅。他告诉我,看起来质量更好的那套,是他去中国广州采购来的,连上运费关税,都比印度自己做的劣质品更便宜。”
从文化上,莫希智描述了印度的真实的一面。他分享了这张照片,一见,我实在忍不住哈哈大笑,为印度的天才折服【6】。
服色和舞姿吸引了莫希智,一不小心娶了会中文的大姐
可是这不是民间的急智,而是反映了更深层的民情。
与印度以往的历届政府不同,莫迪意识到制造业的关键性,制造业不仅能解决就业问题,还能把农民解放出来,整个群体升级,所以莫迪才不择手段。莫迪为什么掀起一场反民主、反自由的民粹运动?我说他是意识到民主已经成为印度崛起的障碍,但又不能公开推翻民主,实行独裁,所以只能打着民主旗子反民主。可印度这民主不容易反,土地改革就一直解决不了,莫希智的描述很幽默:“莫迪想要种上制造业的庄稼肯定得把原来的地犁一遍啊,但印度这块地要想犁一遍可有讲究了,因为地里的虫子、杂草们都有反对的权利,拦在那儿不让你犁。犁地的时候得把每条虫子、每根杂草都照顾好,你说这可咋整?”印度的议会制民主打造的完全是一个寄生虫社会:
结果,“中型企业连解雇员工的自由都没有,因此很多小企业即便经营良好,企业主也不愿意做大。你如果到印度,会看到印度到处都是野蛮生长的小作坊,这些小作坊都游走在劳工法的边缘;还有一些企业,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偏好使用非合同工,因此印度有着数以亿计的日薪临时工,这些劳工的权益得不到任何保障。”这是工业化的敌人。莫迪最近做了一些劳工法改革,已经是个重大的胜利。
这种英国遗产,这种制度性“优越性”,恰恰是印度最大的桎梏,而且在这种制度性的环境下,得到最大保护的,反而是印度的“民族劣根性”。最要命的,是莫希智称之为“凑合主义”的,印度有个专门的字,Jugaad,能糊弄过去的,绝不花功夫改。
这是我上面那张莫希智照片的真实意义。不是急智,不是因地制宜的灵活,而是不在乎:
莫迪不仅仅是个经济上的实干家,更是极端的民族主义狂,种族歧视狂,在西方极左圈子里(如自誉为真正地马克思主义,不是中国那一套的)把莫迪描述成希特勒的人都有。莫迪把中国视为敌人,希望能把国家团结起来,可运动不能当饭吃,印度人再天才也不能靠空想解决问题。
这种有历史根源的个性在印度福利体制里真是如鱼得水了。
总有过日子的办法
“凑合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民族劣根性,更是一种无奈,是看不到希望随遇而安的托命观,“凑合主义”的生命力反映的是印度进步的程度。
回顾一下中国早期的政策,通过轻工业来工业化也得依赖国际大循环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现在印度的环境是恶劣一些,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印度整个国家都不具备竞争力, 印度拒绝加入区域协定(RCEP)是必然的,可莫迪在国内市场再大也很难吸引外资的条件下还打击中资,打国际地缘政治牌,这也许能孤立中国,但并不能帮助印度,美国新政还是美国第一,美国无力他顾,而欧洲还指望中国能提携一把,国际环境对印度经济并没有什么帮助,美国对印度的拉拢更像是利用,你不会在西方政府媒体中听到印度是个没有自由的民主一说(illiberal democracy),莫迪给人的感觉也是利用,相互利用能行吗?把印度与外界隔离起来,只会降低印度影响力,还不利于印度本身的发展,中国人如果有什么可以教育印度的,那就是光喊口号是不能强国富民的,难怪印度有那种丢了自由又没好日子的念头【7】。
【资料】
【7】For many of my generation, our long-cherished hope for a better, greater India is all but gone. We wanted to trade some of our democratic chaos for a little bit more growth. We ended up with less of both.
【11】India’s understanding of the Quad & Indo-Pacific: Distinct narrative or a flawed one? | ORF (orfonline.org)(2019.03)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笨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