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内循环的馊主意
经过6个月奋斗,中国很多项经济指标转正,算是抗疫有成,这对其它国家来说也是喜事,因为中国经济一直是带动世界经济的引擎,以前“救美国就是救中国”,现在是“救中国就是救世界”,所以“中国人又重新花钱了”是个新闻。
《华尔街日报》
连声名狼藉的《木兰》大家都能去看,令人羡慕。可是指标“转正”多少是弥补前几个月失去的时光,能持续多久,连中国精英和政府高官都断定不了,从最新8月进出口数据来看【5,6】,中国的内需显得疲弱,习近平“内循环”能不能就中国不那么有信心,救世界就更遥远了。
中国老百姓虽然是花钱了,而且产能在那儿,通胀也不高,
但对于大多数中下阶层来说,要命的必须花的那部分,吃的,涨的厉害,尤其是猪【4】:
【相关】
中国政府因冠疫而做出的经济刺激在大国里算是低的,但也还有,那这些刺激都到哪儿去了?生产。从《彭博》【7】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产出反弹远高于消费:
中国有一种默认,就是生产就是就业,就业就是收入,就业不仅是社会稳定最主要的因素,而且反过来是人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所以政府有所作为,就是鼓励开工。中国是个落后国家,政府财政收入捉襟见肘,所以只能把钱用在刀刃上。
中国2019年中央财政收入19万亿,略低于总产值的20%,然而任泽平【8】说“2018年中国的宏观税负35.2%,高于美国的26.3%”,很让人吃惊。宏观税负就是各级政府和所有苛捐杂税加起来一切政府收入,首先美国数字不太确实(至少31.3%【9】),35%说其它的还有16万亿,当然财政收入不是宏观税负,可社会上缴了,政府就是接收了,2018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近7万亿(69673),地方政府财政一直不佳【10,11,12,13】,所以难以相信政府有这闲钱。
既然没钱,有钱只能用在刀刃上,那用在哪儿?按照习近平思想,大概是“供给侧改革”。
中国做系统性改革,体制改革能不能省下钱来,生出钱来?当然能。系统性改革包括加速城市化,提高产业间的流程衔接,精化优化,反垄断(如医药产业腐败。不过医药产业基本是个国家垄断的产业),增加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增加劳工的竞争能力,反腐败(如政府官员不应因为个人利益(直接受益如回扣)和仕途大搞项目,项目失败后不承认,接着投钱);体制改革包括降低资本成本,降低行政成本(制度过多、过于繁琐,管理部门过多),减轻商业成本(如健全法制),保护知识产权,中国这么落后,可做的多了。不过,如果这容易,早就做了。
这些长久改革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是消费不振的根本原因,所以大家转“6亿国人月入不足1千,曹德旺一针见血:12亿人没消费能力”【18,19,20】。
中国6亿人口月入不到1千【21】,大家都知道,6亿人够多的了,可在中国还不到一半人口,说不难也难,不过这个数字也不是最客观的描述,首先这里包括老人小孩,天然没有收入,只有参加劳工大军才应当有资格谈收入,其次,现代国家有收入,也有可支配收入那么一说,可支配就是清除了个人负担(苛捐杂税),加上政府救济(福利)后的收入,所以杜建国【22】指出这个数字应当是4亿不到,“农村居民人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4389元,增长10.1%”,说明农村的状况并不是那么惨淡【23,24】。然而老百姓手里没钱,是个怎么改都改不了的事实。
如果中国要给这6亿人不管是谁,即使是不在就业大军里的老人孩童,每人每月加200元的工资,那需要多少钱?1.5万亿【注1】。
政府大概拿不出这钱来。政府拿不出钱是因为中国是财富分配极其不公平的社会,而且“习近平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穷人勒紧裤带,中上阶层占据着大部分经济收益。短期内唯一可行的重新分配,就是房产税,但习近平胆子再大,近期也不可能。
这么一来才有“消费券撬动内需潜力”【25】靠诱惑刺激消费,和“新消费成扩大内需关键一招”【26】那种只讲究改善渠道而不讲老百姓消费能力的馊主意,没钱,怎么内循环?
【注】
【1】据传闻这是国内每年维稳的费用。【后记】
【资料】
【1】《华尔街日报》The Chinese Are Spending Again
【8】《泽平宏观》中美税制及税负比较
【9】《税务政策研究院》Briefing Book
【10】大方县为什么欠几亿工资?
【15】2018中国经济小结
【16】2019年财政收支情况
【17】中国财政报告2019
【23】2019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24】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四两拨千斤,消费券撬动内需潜力
【26】新消费成扩大内需关键一招
【后记】
这是一篇最近按周天勇分析的总结:如何看待正在推进的房地产税?
1%的房产税能征收到3万亿。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笨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