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男女出国后都在干些什么?
年轻时在国内,常听大人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当时家人亲友们都劝我报考大学工科,我的数学和物理都不错(化学不喜欢),但我在高考前一年决定选择文科,因为我无法想象自己和机器打交道或在实验室工作一辈子。当然我那个文科的出路是很好的,家人很快就接受了我的选择。
有关数理化或理工科的这条“格言”,其实我很同意。我想它至少有三条理由: 第一,在改开前的中国,以及其它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的地位都比较高,而且很少受政治的影响。无论谁执政,都要造氢弹原子弹,都要搞医药研究,都要培育优良稻种。第二,出国读理工科,或从事技术性工作,外语的要求不是很高(相对文科)。数学和科学语言是全世界相通的,掌握专业词汇很重要,至于工作中的表达流利、词汇丰富、文字流畅、谈吐有魅力等等,都可以忽略不计。第三,理工科的职业出路比文科好。
相反,文科知识分子,以前在国内被政治风刮来刮去,像过山车一样上上下下的,实在让人有不安全感,还有坐牢砍头的危险。文科生的职业出路确实比较狭窄,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欧美乃至全世界,这个情况都差不多。
出国深造、找工作,理工男女有绝对优势。
但也有很多文科出身的人出国留学、移民,他们的职业道路又是怎样的呢?我在脑子里搜索了一下我所认识的文科男女,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类:
(1)出国后继续深造文科类。我认识一位历史专业的文科男,到美国后拿到了东亚历史硕士、比较历史博士,目前在某州立大学当教授,兼任东亚研究所的研究主任。还有个国际政治系毕业的,出国后继续学国际关系,曾做过外交官,现在是副教授。
(2)改行。这类占比例最高,热门的职业有:护士/理疗、金融会计企管、教育工作、政府机构管理,等等。出国后,或重新拿一个学士,或读不同专业的硕士,或进专门学校拿一个专业证书。我有个以前关系很好的文科女,到加拿大后改学护理(相当于硕士学位),成为专业注册护士(RN),现在在一家大医院做护士长,收入不低。她计划去业余进修管理,等年纪大了就可以转到医疗机构管理职位上去。另有一位文科女在美国学法律当律师,目前在考虑从政,竞选议员。
上面两类,出国时的外语要好,读、写、说,各方面的表达能力都要过关,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顺利改行或拿到高学位。
(3)创业/做生意。做老板,经营各种零售业、服务行业。有个熟人,他们从便利店、小餐馆做起,现在已经是有三家分店的大饭店老板,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以上三类,不少人都干得很有出息,至少收入稳定、生活小康。更重要的是,因为出国后大都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市场来选择专业,所以后来的职业满意度也比较高。
(4)出国后职业“降级”。其实职业无所谓等级,这里所说的“降级”是指世俗对于收入和职业种类的标准。曾认识一个文科女,硕士读了一年就跟丈夫出国,但出国后没有继续读书或改行,近十年了,还在做文秘,工作很轻松,老公收入还行,她满足了,觉得这样也挺好的。
这里特别要说说我的一个远亲,一个哲学男。
哲学男大学毕业前原是打算读研究生、留校搞学术的,后来有了个机会留学。出国后一开始也读文科,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慢慢转到商科。 金融专业需要修高等数学,好在他的高中数学基础不错,高等数学被他啃下来了。他利用这段时间修了商科的基本课程,到正式转入商科时,一切都已得心应手。
拿到MBA后,他辗转在不同的公司爬职业,靠着聪明勤奋和运气,在一家保险公司爬到了年薪二十多万的职位。
哲学男的太太是文科女,成就也不小。她是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专业毕业的,到美国后拿了个教育学硕士,又到蒙特索利专业学院进修了一年多。几年后她创立蒙校,刚开始只有幼儿园,现在是 K-8,有六百多个学生。
我在想,“走遍天下都不怕”,并不一定等于“走遍天下都精彩”。说来说去,无论什么专业,最好的工作还是适合自己的工作。有时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文科出路窄的问题,反而成了重新给自己定位、选择一个全新职业的极好机会。“怕”是一种不安全感,可以让人不满足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而促使他们另找出路、奋发向上、勇于担当风险。仅这个过程本身,就足以让上述那些哲学男、历史女活得精彩,成就感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