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又一程----纽约州最高峰Mt. Marcy
那天下山后,朋友说,你应该写一篇登山游记。
Mt. Marcy山高有5344英尺,上下山行路约14英里。这个山是阿迪若达克山区的最高峰,离我们居住的地方还挺远。初夏的那个节日周末,我们开车半天才到。山旁的小镇因在山区,比平原的温度要低许多,居然还有冬天的堆雪未全消融。
第二天一早,我与朋友他们父子俩共三人一大早在旅馆仃车场集合后就出发了。每人背个背包,带着先前准备好的水瓶饼干指南针驱蚊剂辣椒喷雾剂备用手机电池手电雨衣等等,开车去登山小径的起点。在登山小径的起始点,有一个像是一个小小公园的设施,入门时无人看守,自行拿下放在那里的小信封,把几块钱放入投在信箱里。记下门口墙上的一个醒目的电话号吗,那是万一用来向山林管理机构报告危险情况时使用的。在一个小亭子的签名簿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地址电话后,一行人就顺着箭头指示的方向出发了。
那时天色朦胧还未大亮。登山小径刚开始的二个英里,树林中的小径较宽稍平,前后面时有其它或慢或快的其它登山者在行走,还见到个别奔跑的人。走过这二英里,就到一个叫水壩的景点,用一根又一根圆形的树干堆叠起来的一个小水壩,把小河截住,在右边把水聚成一个象是小湖一样的景致,左边从闸门随着响声泄出跌荡的急流浪花。有些人坐下休息或拍照或吃东西,往前走的人少了许多。还是在阴暗的林中,毎走一段,寻找树上用来标示小径的蓝色小园牌,再走一些时,就到一个小桥边。这个小桥是二条树干虽并排却不挨在一起的木桥。站在小桥上,桥下的菲尔普斯溪水急湍湍地流过,河面间或露出巨大的光溜溜的石头,有的如一个巨型的多功能越野车那么大。不过这个桥,顺着岸边往前,有类似的蓝牌小径标示;过桥顺小路走,有明确的小经篮牌标示。走那条路才是正确的选择?我与朋友进行了一番辩论。我选择过桥后的小径,他觉得不过桥顺河边走是正确走法。不能互相说服,最后我同意按照朋友的选择去走。我虽然怀疑有可能这是错的选择,会因此错过登上最高峰的路,但是如果朋友不陪同一起来登山,也不会有这一次经历。不过,专门修建的小桥且有明确小径蓝色标示的小路,如果不正确,那为什么会存在呢?沿着小径往前往上走,说实话,这更是一个山沟或不知经过多少年雨水冲刷出的季节性河谷。走几步平地,再就是许多大石块,过几块大石块,又遇到巨石台阶,如此无数次地组合変换着。有时有水坑泥坑,或是朽木或倒下的树支树干躺在径上。有时脚下的石头会滑动,踩到树支会弯曲到泥水里,一次又一次地提供失足摔倒的机会。有很久很久一段时间,前不见行人后不见来者,心里不时会自问,这么费力向前行走,这个方向对吗,会不会已经走丢了?假如再走半小时或一小时,还是不见人影,然后怎么走,该掉头返回吗?记得前几天打电话询问时山区管理人员说今天是假日应该有上百人来登山,那怎么现在一个也没有?走着走着,有时又会想被蚊子咬了可能会患上西尼罗病毒感染或会碰上黑熊,不免有点担心。走在或爬过去遍地都是大小石块的山坡上,总是时时留心,去避免失足或腿脚碰撞在石头上。一路攀登,热汗淋淋,气喘心跳,尽管平时也不乏跑步登梯锻炼。朋友似乎平时跑的少些,更是气喘咻咻汗水滚滚走走歇歇,不时地用一块白毛巾擦汗,倒是他的儿子,二十多岁,汗不多气不喘地一路伴行。再过一阵子,终于有些后来者渐渐地从后面赶上来了。再想想看,那些早出发的或时从小径路头一同出发的登山者,早把我们抛在身后,所以才好一段时间前后都无人影。印象极深的是偶尔有个别独自登山的年轻人,或男或女,女的也不过带了一条狗作伴而已,行走在这有时不见人行格外幽静阴暗的山路上,让人佩服他们。走了小半天,大约是三分之二的路程,沿着突出的石坡走过一条浅浅的小溪,稍微向右一转,居然是一大片空阔地,河水变宽向右边的稍缓的大石坡流下去,原来这是一景,叫做印地安瀑布。坐在这个瀑布旁边的山石上,抹抹头上的汗,望着远处一层又一层由深变浅由绿渐蓝的山峦,边吃着饼干边喝水,感受着这种自然朴素的风景,也多少有一些不虚此行值得一游的欣慰。转回小经再往登着滚石上行时,已需不时地加上爬几步了。间或见到登完顶下山的人了。或问还有多远,大都说不太远,还有一二个小时。小路或山沟越来越窄越来越陡,树木变矮,我们一行互相鼓励,应该快到山顶了。走出树林,真的看见了山顶。似乎是一个大石坡,连走带爬,顺着用黄色油漆标出的路径,迎着强劲的山风,还是走了一阵才走近顶峰,爬上了山顶的那个巨石山头。这一程登山路,用了约六个小时。山上有几个早已登顶的人,还是两名一男一女身着绿色制服的山林公园的青年工作人员。放眼望去,群山环绕,峰峦起伏,与如烟雾的云海融于一色。远近处的许多山头看上去并不比这刚刚登上的最高峰低出多少,有的似乎更高出一些,这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这山望着那山高?
小歇片刻,与工作人员合影,手指山铭铜牌再拍一张,记录了来此一游,一行人又顺原路下山了。在快入树林之前,石缝偶有极小的黄色或白色的小花开放着,多看了一眼这不知名的路边野花,心中想不透这些也是一种生命的美丽花朵开在这无人赞美无人摘釆的深山荒野是什么意义?刚刚走入树林,电闪雷呜,没多久,大大的雨滴开始落下,来之前带的登山雨衣派上了用场。本来以为下山走会快很多,其实不然。伴着大雨,大中午树林中黑黑的如同傍晚,原来干干的山沟小径,现在变成了泥塘。原来似有似无的流水,现在变成了涓涓小溪。来时蹬着石头可过的流向印地安瀑布的小河,现在淌了水才可过去,自然是把登山鞋灌了个满。正好公园那位女工作人员与我们一起顺路下山,忘了她的名字,只见她身背背包,拄着登山杖,健步行走,如履平地,还问与我同行的朋友是否需要借用她的登山杖。一路行走,问了她许多这个山区公园的问题:有多少山头,都能登上去否,冬天有人登吗,如有家人要求寻找没有按时返回的登山者时他们如何救助等等。只有一个问题,她并没回答,如果山洪暴发时怎么办,或许她也沒有答案?一路在暴雨泥泞中奔走,脑子中只是想着每一步往那儿落下,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同行的公园管理员被畄在了后面,她停下从背包里拿出一把锯子,去割断一颗倒下来横在路上的小树。三人行到那条河边时,大家一致选择了另一条似乎没走过的小径,到后来才发现原来就是早晨上山时争论的二条小道的另一条,一直通向那个双独木桥。听说过山路赛跑,但是从未有时机参加过,觉得现在是个感觉一下的好机会,反正越走越有劲,干脆就跑了起来,一路下山。
除了锻炼身体,感受大自然的景色,呼吸带着草木芳香的新鲜空气,也很难说淸登山有什么意义,只是那天有一种充实满足的感觉。对了,不知差点儿忘记的这个小插曲是否有点意义?上山前签名的地方有一个告示牌说,请登山者顺便带一块小石头上山顶,山区工作人员可以用来修筑指示路标之用,我也从那堆石块里带了一块上去。
几天后我与朋友一同确定下了下次登山的目标,当然是一个更高一些的山峰。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北美大一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