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千年”第二部《西风烈:西周篇》(七十三)
第十四章 成王大治
周公在还政于成王之前,已经被架空了,这也是他不得不退居二线的理由,“非不为也,不能也”。
成王十一年正月,成王来到丰京祭祖,他给了政协主席周公一个面子,让他的次子君陈代理洛邑市长之职。那一年,唐叔得到基因突变的“嘉禾”,成王再次给了周公面子,把“嘉禾”赏赐于他。《周本纪》也有嘉禾记载,不过时序完全乱了,当时周公还在和东夷打仗,成王把嘉禾送到周公大帐(“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这段话里不仅时间有误,连称呼都不对,唐叔姬虞在世时,还没有晋国,何来“晋唐叔”之说?就像“大哥大”的年代没有IPHONE一样。
次年,成王的中央军和召公儿子的燕君合作,拿下韩国,成王把韩国封给某个叔叔,具体姓名不详,成王的叔叔们实在太多了。需要说明的是,此韩非战国七雄里的韩国。这个韩国后来在春秋初年被晋国所灭,N年后,它伙同赵、魏又灭了晋国,那将是春秋时大戏之一。
成王十三年,周军伙同齐侯、鲁侯伐戎狄。戎狄是周王室的世仇,终周朝一世八百年,也未能完成对戎狄的毁灭性打击。戎狄长寿得很,到了唐朝还龙精虎猛的,唐朝的边关奏报里,戎狄仍在黑名单。
那年夏天,鲁国做了件不合时宜和规矩的事情:他们给周公建了一座生祠,并且搞了个隆重的表彰大典:“夏六月,鲁大褅(tì)于周公庙。”当时鲁国的国君是周公儿子伯禽,这位实际上的首任鲁国国君情商实在不咋地,比“文盲”肃慎都差了一大截。伯禽在鲁国抬高他父亲的身价,恰恰是在帮倒忙。
《竹书》云:“十四年,秦师围曲城,克之。”,这句话不需要翻译,但我很困惑。“秦师”指什么?那时哪有秦国呀?!“秦师”应该是“周师”之误。秦国还要再过一百多年才会出现。当年秦国的先人飞廉、恶来父子是帝辛的心腹大将,对殷忠心耿耿。飞廉有连两个儿子,一个叫恶来,死于周武王伐商之战,他的后人将建立秦国;另一个叫季胜,他的后人将成立赵国。飞廉的运气还真不是一般的好,和公亶父有得一拼。飞廉被定义成坏人,看来坏人也有好报,这可如何是好?不知道圣人们对此怎么看?
《秦本纪》里说商周大战之前,飞廉被帝辛派到北方办理石料去了。飞廉因为出差躲过一劫,回来后物是人非,他便躲到霍太山,在那里筑坛纪念自己的老板。突然神话场景出现了,一个石棺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上有铭文曰:“老天爷让你身免于难,赐你石棺光大氏族”(“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这是中国史书的习惯套路,神话经常猝不及防地把你的逻辑思维揉得稀巴烂。我用脚趾头都想得出来这是“秦办”后来设计的桥段,石棺的创意倒是不错,就是有点晦气。
更晦气的是,连石棺都没有,飞廉其实是被杀死的。“三监之乱”时他率领残部投奔奄国搞统一战线联盟,结果奄国被灭,飞廉也死于乱军之中。据清华简《系年》:“东逃于商奄氏。成王伐商奄,杀蜚廉,西迁商奄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清华简》证明了“秦办”的石棺故事“纯属虚构”,但务必“请对号入座”。
让我们从神话回到现实。成王十四年冬,历时十年的东都终于建成了(“冬,洛邑告成”)。按说这是当时头版头条的大事,父亲武王的遗愿实现了,成王应该马上去洛邑主持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并马上被收入大牌杂志《尚书》。事实上,成王隔了四年之久才去洛邑,举行了定九鼎的仪式(“十八年春正月,王如洛邑定鼎。”)。定鼎之际,祥瑞乍现:著名的凤凰出现了。
我对凤凰一点兴趣都没有,反正不能当宠物养。我感兴趣的是在那空白的四年里,成王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迟迟不去东都洛邑?当时洛邑的市长是周公二儿子君陈,周公也在那里“度假”。周公被成王安排在丰京当“政协主席”,头衔很大(仅次于成王),实权几乎没有。无所事事的周公去儿子那里串门似乎很顺理成章,所以成王也没难为他,让他们父子快乐度假。
周公度假是假,避风头是真。自他来丰京之后,镐京的门生故旧一个接一个地被“双规”,到后来连通风报信的“交通员”都没有了。有时候“没有消息便是好消息”,有时候又恰恰相反,这便是人生。
“多才多艺”的周公何等聪明,当他的“交通员”都消失不见了,他觉得自己也需要从丰京消失了。于是他给成王打报告要去洛邑度假,出人意料的是,成王竟然准了。
周公的度假报告本来带有试探性质,哪知道反倒被侄子试探了——周公去了洛邑之后能做什么?煽动儿子君陈谋反?那也许正是成王求之不得的事。周公从丰京去洛邑的途中,他终于意识到他的侄儿姬诵简直天生就是个做帝王的料,自己根本就不是他对手。成王像是个棋风拙朴的棋手,没有什么新招、奇招,但是他扎扎实实地步步为营、先捞后洗。周公的党羽被一一肃清,周公这一个光杆有什么作为呢?成王随时可以中盘屠龙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