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千年”第二部《西风烈:西周篇》(五十)
我相信武王考虑过让禄父“生活在别处”,可是在短时间内无法办到,因为殷商遗民太多,这说明了帝辛并非正史所宣扬的那样众叛亲离,否则他儿子孤家寡人一个随便怎么处理都可以。《周本纪》里不经意的一句话“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证实了“纣子”深孚众望,愿意跟着他生活在此处。
另一个反证是微子。微子是大周的头号大功臣,如果殷商臣民真的像盼解放似的等着姬发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应该“封商纣兄启殷之余民”才对。姬发之所以不立微子,不是他不愿意,而是没用,殷人根本瞧不起“汉奸”微子,所以他只能顺应民意立了禄父。
武王也意识到把禄父封在朝歌的危险系数很大,朝歌随时都可能“跳闸”,于是武王给禄父上了三道保险丝。他把朝歌周围分为邶、鄘、卫三个小国,让自己的三个弟弟紧密“团结”在禄父周围。
八弟姬处(霍叔)封于邶国,即现在汤阴东南方向三十华里左右的邶城,邶城离朝歌实在太近了,以至于乾隆年间的《汤阴县志》干脆说:“武王灭殷,分封诸侯,封纣子武庚于此”。朝歌以南为鄘国,即现在的河南新乡市,由五弟姬度(蔡叔)统领;朝歌以东为卫国,在今天的浚县境内,为三弟姬鲜(管叔)的封地。当时这个卫国和后来的卫国是两码事,《史记》里把管叔的封地干脆叫管国而不称卫国。这个说法本身没问题,姬鲜因为封国是“管”才被叫做管叔,但“管国”也曾叫“卫国”,至于管叔为什么把自己的封国改名叫卫国我就不知道了,也许他觉得自己守卫在“存亡国”第一线,是大周的屏障,“卫国”:保家卫国。正因曾经的卫国,姬鲜的六弟后来才把自己的封国康改称为卫,以追忆逝去的似水年华。没有管叔的卫国,就不会有后来的卫国,卫康叔的称谓也将变成康叔,少了个“卫”字。
禄父所在的朝歌城被邶、鄘、卫围得水泄不通,天下人都知道霍叔、蔡叔和管叔是监视禄父的,所以他们被称作“三监”。别忘了西面还有姬发的大本营周原,禄父的封地东南西北360度被锁死,死得没有死角。禄父名义被封,实则被禁。
禄父的惨相让“三仁”之一的箕子看不下去。临去朝鲜前,他对武王 “以存亡国宜告。”,然后“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周本纪》。所谓“存亡国”便是亡国之君族裔的封国。箕子是个厚道人,他没忘记自己是商人,不愿讲殷的坏话,反倒话里有话劝说武王应当如何让“存亡国”存在下去。他具体怎么说的不清楚,但他所言让武王感到羞愧难当(“武王亦丑”),那时存亡国还在,禄父也活着,那么是什么让武王羞愧呢?因为朝歌成了饺子馅,饺子馅除了被吃还有别的选择吗?
除了分封禄父外,武王还采取了一系列“和谐”措施:命令召公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王公贵族;修整音乐家商容故居,并且安设某种标志,以表彰他在周军进城时表现出来的“俊杰”之姿;命令闳夭给王子比干的坟墓封土修葺;命令南宫括把鹿台的钱财拿出来散发,打开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殷民,如此等等。至于姬发花了大力气在火坑余烬里捡来的珠宝可没有作为钱财散出去,而是都被他带走了,除了珠宝外,还有更大的宝贝:象征天下的九鼎也是他的囊中之物。这不是笔者的猜测,《周本纪》明言:“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展”是迁移的意思,至于“保玉”是“宝玉”的误写。
武王这些表面文章做的挺漂亮而且很高效,也很实惠。做好这一切后,他在军中搞了个祭祀活动,立马行色匆匆地拔营回到陕西,《周本纪》只用了五个字“乃罢兵西归”。
回到大本营的武王,总算舒了口气,他放松的方式是打猎。武王那时已是天下共主,所以他打猎不叫打猎,而叫“巡狩”。因为他不是在某个地方狩猎,而是跑到周围的属国都去猎一番,以此炫耀武力。“狩”是形而下的,“巡”才是形而上的,比现在歌星的“巡演”高大上一百倍都不止。
武王巡回狩猎期间,娱乐、政事两不耽误,期间他写了一篇载入《尚书》的《武成》,记录自己在殷商取得的辉煌胜利。武王这么做完全可以理解,笔者出了本书都兴高采烈,何况他得了天下?不过《武成》显然没有得到孟子的认可,孟子认为《武成》只有几句话可信(“两三策而已”)。我不够聪明,搞不清楚孟子这是对武王的尊敬还是太不尊敬。孟子其实对周文王、武王父子都五体投地地尊敬,只是亚圣觉得武王不该透露“血流漂杵”的真相,不过没关系,中国的圣人们一向善于双重标准。
《武成》是否真的是姬发亲力亲为所做,不太重要,至多证明姬发的文采不错而已。文采和治国其实没啥关系,昭明太子、宋徽宗、李后主的文采都好得不要不要的,可他们的下场也是谁都不要不要的。《武成》应该是“周办”鼓捣出来的,获得武王首肯,就像《毛泽东文集》里的诸多文章其实都是秘书班子写的一样。武王当时真的没有时间写文章“投稿”大牌“杂志”《尚书》,《尚书》确实“杂”,不仅通讯作者年纪相差千年以上,而且很“穿越”,战国时才有的“知识产权”——五行之术居然被大禹提前一千年用上了。
武王巡视到哪个诸侯国,就在哪里举行封国仪式,相当别具一格。
以前的帝王分封时,把诸侯都召集到社坛来,然后玩五色土游戏。 五色是青、赤、白、黑、黄,对应东、南、西、北、中。 诸侯的封地在哪个方向,就会得到相应颜色的土,不管什么颜色的土上面都要覆盖一层黄土,黄土是正中,代表天子,黄色后来成了皇家的标配颜色即因此故,成语“列(或裂)土封疆”就是这么来的。
姬发不搞“裂土分疆”,他亲自上门送温暖。把殷商祭祀祖先的青铜器赐给诸侯们,并作文《分殷之器物》(或《分器》)做记录。这篇殷商青铜遗物 派送备忘录也入选了《尚书》,看来《尚书》对文章的要求不高,关键是作者的身份要高,个个都是帝王至尊或者起码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比如皋陶、伊尹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