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札记:《痛并快乐着》
痛并快乐着
(叶弥《大笑上天堂》)
这是篇关于生存的小说,如何在逆境中苦中作乐的故事。如果要用一个形容词来表达对这篇小说的印象,我愿意说它:可爱。
它肯定没有苏童《五月回家》的深刻,但它有《五月回家》没有的亮色,就像一朵阳光跳跃在绿色的草尖上。这朵阳光是如此活泼,恶作剧似地洞穿背景里的黑暗,那个“最合适做恶梦”的地方。
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浓烟滚滚、阴暗潮湿、青苔蔓延、霉味臭味……自小明的外婆被青苔绊死后,里面的居民无论什么时候出去都带上手电筒,“这条弄堂简直像地狱”。
“我”告诉你的第一件事是:“你一只脚踏进桃源里八号的大门,脑袋就会‘嗡’的一声,这一声不是脑袋变大了,而是变小了。你的身体被黑暗包围,全身上下一下子被一股霉气、一股湿气包围,你所有的细胞一下子被阴森森的环境刺伤了,你的脑袋不变小才怪呢。”作者叙述的语气显然不是“痛说”,而是“戏说”,尽管这样的生存环境实在不能让人面露欢颜。接下来的第二件事是:“我爸爸不笑”。第三件事是:“我的妈和我们兄弟姐妹被邻居们背地里叫做神经病。”
在“第三件事”里,父亲被排除在外,因为他循规蹈矩,他不会笑是因为他太循规蹈矩了。母亲恰好和他相反,天生就爱恶作剧,连生孩子都是恶作剧,她的母亲生了五个孩子,于是她便生六个。在这样一位母亲的“教导”下,六个孩子一个赛一个地“神经”,整个弄堂被这一个大人和六个孩子吵得人仰马翻,“嘿嘿嘿嘿”的傻笑声不时回荡在这个地狱一般的地方。
六个孩子的恶作剧终于闯下大祸,小明的奶奶被吓死了。关于小明奶奶死亡的过程小说里只有几句话,而且说得不太“正经”:“老三想试试她自己怕不怕鬼,所以躲在弄堂的暗处朝她吼了一声,没想到她那么胆小,跌死了。她死了也罢了,没有人编鬼故事吓唬小孩子了。”在现实生活里,这样的事情毫无疑问是惨剧,但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并不觉得,这得归因于叙述的童话色彩,小明奶奶吓死了,相当于童话里孩子们联手赶跑了巫婆。同样,在生活里,如果有这样六个孩子生活在你周围你肯定会烦的,如果在美国,“罪魁祸首”的妈妈也许会被邻居招来的警察抓走。但在小说中,她们都很可爱,这也算得上“艺术高于生活”吧。
不久,弄堂里传说有只红狐狸出没。红狐狸给这一家带来了霉运,先是老三病了,接着父亲也病了,而且是绝症。孩子都蔫了,“我们都觉得,爸爸生这么重的病,完全是我们的错,因为我们平时玩笑开得太多了,不仅得罪了邻居,还得罪了一样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轻描淡写的几句话道出了孩子们对父亲的感情。
“家里乱了一阵,妈很快镇静下来”,她说:“想笑的时候,要笑。不想笑的时候也要笑。”当医院劝家属把无可救药的父亲接回家时,妈妈对六个孩子说:“晚期,就是好起来的时间会很长。这么长的时间,爸爸待在医院里会很难受。我们要把他接回家去,让他在家里看点高兴的东西。”与其说她在安慰孩子,还不如说她在安慰自己。在这里我读出了疼痛,与笑并存的痛,而不是被假笑修饰的痛。
父亲以前从来没有好好休息,这会才有时间好好端详着自己的子女们。当他看着孩子们的时候,“脸上露出天长地久的笑容。”,但老六觉得他笑得很难看,于是孩子自告奋勇做身为老师的父亲的老师--教父亲如何笑得好看。
就在父亲终于学会笑了的时候,他的人生也到了尽头。他临死的时候和孩子们开了个玩笑,叫她们去抓红狐狸。孩子们真的兴师动众找狐狸,找不找了,就把老三塞到麻袋里充数。当父亲看到老三时说:“我,我以为是老六。我以为是老六。”“他大笑起来。……他笑得那么生动,那么朝心里用劲,简直无可描述。”孩子们都“看呆了”。
我也看呆了。我从来没看见过如此温暖的死亡,取代悲伤的是永远的笑容。我想起妈妈告诉孩子的话:“一个人临死的时候,如果想着高兴的事,他就上天堂。如果心里怨恨,他就下地狱。”
父亲“大笑上天堂”,他同时也把天堂的形象留给了自己的孩子--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是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