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东莞和东莞的年轻人
紧邻深圳的东莞,是中国制造业的重镇。我对于这座城市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工作中,饭桌上的一些交谈。其中,感受最强烈的,是关于房价,以及由此衍生的,年轻人的焦虑与渴望。
2014年第一次去东莞,那时,这座城市正在努力摆脱黄赌毒的恶名。同时,因为成本和城市规划的原因,深圳的工厂开始向东莞搬迁。和深圳几万一平米的房价相比,东莞的房价只有几千一平米,几乎低到了尘埃里。可是,当时的公司白领,还看不上东莞的居住环境,也没有预见到房价不久后的井喷,依然梦想拥有深圳的物业。
短短四年以后,在东莞安居乐业,已经是许多在那里工作的八零后九零后的自然选择。也许和中国的国情文化有关,这些比我女儿大不了多少的年轻人,在成为公司骨干的同时,都扛上了沉重的房贷,还成了上有老人下有幼子的最不敢懈怠的人。有趣的是,尽管我和他们的父辈同龄,符合他们关于老人的定义了,他们却愿意把我当朋友,和我分享生活和工作中的喜怒哀乐。
在常州的时候,和厂里几个熟人聊天时,经常听到这样的感概,如果当时有先见之明多买几套房,就不用担心孩子教育和自己未来的退休了。到了东莞,这种懊悔感变得更加强烈。和我一起工作的媛媛,是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她家买房的故事,带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几年前,媛媛还是享受男友疼爱的骄傲女孩。一天,男友向她求婚,承诺贷款买房。不久,男友父母农村老家的生意出了问题,征得媛媛同意,男友将买房的首付寄回去救急,买房的钱没了,结婚的步伐没有停止。圆圆嫁作人妇,很快成为孩子的妈妈。工作生活的一地鸡毛,暂时缓解了买房的焦虑,直到遭遇更强烈的刺激。
去年,深圳东莞地铁实现了一体化。东莞一个地铁站的对面,一个新的楼盘开盘,价格是每平米一万二。人潮蜂拥而至,挤塌了工地的围栏。建商切断电源,终止销售,一个星期后,重新开盘,价格改为每平米一万八,所有期房还是第一时间一抢而空。
再不买房更买不起了,媛媛夫妇果断入场,成为有房一族。有限的供房能力,决定了他们的小区位置偏僻,生活配套跟不上。因为通勤太久,频繁加班,媛媛一般只在周末回家。让她们夫妇略感安慰的是,一年前每平米一万出头买的房,现在已经涨到快两万一平米了。
媛媛的老公埋冤她,当时不该那么通情达理,为什么没有坚持不买房不结婚。如果那时就买了房,房子的位置优越很多,房贷也低很多。媛媛更是一肚子委屈,她何尝不想天天见到宝宝,何尝不想少一点房贷压力,在疲惫的时候,可以将回归家庭作为一个选项。
之所以想写这些年轻人,是因为他们和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国内年轻人不同,他们大多来自农村,父母在经济方面无力帮助他们。他们也并非来自名校,没有享受到国内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正是这些脚踏实地又坚强乐观的年轻人,用他们的勤奋和苦干,撑起了中国的制造业。他们从无到有,燕子衔泥搬筑起自己的小窝。为一家老小遮风挡雨。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我年轻时的样子。
那几天六四刚过,吃饭的时候,我问一起工作的几个年轻人,是否知道六四。媛媛从来没有听说过,另外两个年轻人, 一个知道这件事,另一个因为喜欢历史,加上有短期出国机会,对三十年前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我觉得悲哀,这个貌似强大的政权,居然不自信到了如此地步。当政者难道没有意识到,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样的屏蔽有多么愚蠢。
在这个我已经是外国人的国度里,在找不到回家路的尴尬中,我依然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是一个我永远觉得亲切,觉得心安,给我归宿感的地方。我会一直为她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