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模中国
这个问题在我心中盘桓了很久了,那就是中国在十年后到底应该怎样定位自己,而中国现在的定位又是怎样?尤其是夏天从北京参加回来后,对于这个问题的想法越发强烈了。
我自己的判断?基于俺是学电子工程的,用咱学术的词汇描述,俺觉得中国现在给我的感觉还是模拟时代,而西方似乎更能用数字时代来表述。在这里,我没有任何贬意,不是说模拟就一定没有数字好,而是觉得中国似乎长久以来似乎有种‘没有一定之规,差不多就行了’的习惯。便如模拟时代的收音机,虽然可能噪音多点,但总能将就着听。而数字接收机则有种悬崖效应,在一定的坎儿之前一切皆美好,但一旦越界,就立马完玩,啥也听不着了!
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德国制造还是日本制造,一旦到了中国总会有个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因为告诉中国工人扳手要拧两下,而实际上从一下半到三下都皆有可能!但在西方做不成的事情,到了中国后,左试右试之下往往又可以起死回生!
模拟当然有它的毛病,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不好定性,因为它不像数字系统,多少就是多少,很好量化。而它,只有当事人亲自体验过之后,才大概能把问题描述出来。我一直觉得这是为什么那么多流行病在中国总不能被消灭于源头初起时,而非要等到事情大条了,大家才突然明白过来原来这些发生在各地的病症都有关联!所以很多时候其实不是咱设备不好,而是没有一个统计汇总的渠道,让大家共享信息,将事件量化归类从而更快地得出结论!
那么十年之后中国会怎样?这种数模之差会有所改变呢?我觉得,会,但不会很大。因为中国的国情在这里,咱人工便宜!所以从节省成本的角度上说,人的参与和作用今后仍然要占很大比例!但不幸的是人是所有参数中最不好量化的!就比如交通路况信息,国外人少,所以要依赖摄像头,就信息汇总到中控系统来统计。而中国,反正咱人力不值钱,于是在每个热点路段放个交通信息员,想知道路况了打个电话问一声就行了。这举措听着省心,又增加就业,但一旦我们想统计过去一年某热点地段的交通变化,这放在各路段的交通信息员能起的作用就非常之少了!
今年最热门的话题是医改,让普通民众看得起病是一方面,但俺觉得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共享统计系统,不要让SARS,手足病,结实儿,这样耗费巨大社会成本的流行病可以有再次席卷全国的机会,希望这些也能放在专家讨论的议程之中!
写道这里才觉得自己走题了。不够数字化呀!